無能為力感:伴隨著成長,每一個兒童都會通過對自己身體和意誌的控製,來樹立對這個世界的信心。但在性侵犯關係中,兒童麵對成人的侵害無力反抗,感到個人的權利微乎其微,既不能保護自己的身體,也不能讓性侵犯停止。如果別人不相信自己所說的,自己就更加無能為力。這樣的孩子經常做噩夢、抑鬱、出現進食和睡眠障礙,甚至出走,可能被他人淩辱,或反過來欺淩他人。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傷害不僅出現在性侵犯的關係中,而且還可能出現在事發後孩子與他人的關係中。如果周圍人對孩子的反應與侵犯者相似,比如恐嚇、操縱、訓斥、哄騙等,孩子就會受到“第二次創傷”。
想想看,這些創傷加在一起,孩子怎麼能不上課走神?怎麼能安心讀書?對他們來說,讀書已經不重要了。有些孩子在受到侵犯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會在噩夢中驚醒,眼前還會突然閃現可怕的情景。這是“創傷後應激綜合征”的自然情緒反應。
假如父母感到無助
他們怎樣關懷孩子?
記:那麼,是不是所有遭受性侵犯的孩子都將終生生活在陰影中?
龍:不是。西方研究發現,20%—40%的受害者在以後不出現精神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兒童在訴說受侵害以後的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經曆了什麼,極大地影響了創傷的康複。受害兒童能否從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那裏獲得更多支持,是影響他們康複的關鍵。
然而,麵對孩子的慘痛經曆,父母往往很難給孩子提供持續有效的心理幫助。
記:為什麼會這樣呢?
龍:每一個遭受性侵犯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痛苦的家庭。性侵犯不僅造成孩子的創傷經曆,也成為整個家庭揮之不去的陰影。家庭常常為此經曆很多複雜的變故,有的父母也在經曆與孩子類似的創傷反應。
一位媽媽曾眼含熱淚地對我說,她非常內疚,因為她未能及時發現孩子受害的跡象,甚至還懲罰過孩子。她覺得自己是個不合格的媽媽。
有的媽媽還會因孩子不告訴自己而感到憤怒:“她為什麼會不信任我啊!”
有時,孩子長期壓抑的對侵犯者的憤怒也會投射到關心自己的父母身上,令父母憂心忡忡。
不少父母表示,突然不知怎樣管教孩子了。“以前我可以無拘無束地教育她,現在我就有顧慮了。可是,不管又不行。”特別是,當孩子表現出帶有性色彩的行為時不知如何處理。畢竟,在很多人眼裏,性隻是成人的專利。
此外,父母也不能與周圍人談論這些內心掙紮,即使說了,也常常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歧視。
另外,家庭還可能遭遇很多現實困難,比如轉學、換工作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生活適應問題。為不公正的司法判決而疲於奔命,耗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等。如果我們的社會不能給家庭提供足夠的關懷和支持,重負之下的父母怎能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空間療傷?怎能為孩子提供有益的支持和保護?
給孩子處理傷痕的時間
鼓勵永遠是最重要的
記:那麼,我們的社會該如何給這些家庭提供有效的支持?
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幫助這些孩子不能隻依靠某個部門、某項專業,而是需要跨部門合作、針對整個家庭進行幫助。因此我希望通過研究,從受害人及其家庭的角度,深入、真實地了解並呈現孩子遭受性侵犯被發現後,整個家庭的現實生活處境。不僅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傷痛,也了解他們麵對創傷的勇氣、智慧、力量和希望。以期研究結果有助於為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及其家人提供服務,並影響製定相應的政策法規。
記:你對那些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和父母有什麼建議?
龍:首先,不要內疚和自責!世界上沒有全能的父母。孩子受傷害不是你的錯,你和孩子都是受害者。
其次,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孩子可能會“不正常”,比如在噩夢中尖叫、捉弄父母、成績下降、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可能對身體接觸非常敏感,拒絕你碰他,這些都是創傷反應,要給孩子時間處理傷痕。等孩子慢慢有了安全感,症狀自然會消失。
你能做的是在他做噩夢時耐心陪伴他,告訴他:噩夢會纏繞他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是自然的。但可怕的場景不會永遠跟著他。在他想和你說話時,注意傾聽,試著從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要記住鼓勵永遠是最重要的。
同樣,作為父母的也需要他人關注。要動員全家人一起想辦法克服困難,也可以找個能安慰你的人吐吐苦水。你的情緒平穩了,才能給孩子有益的幫助。必要時可求助於心理谘詢。
有的父母為了保護孩子,盡量不對孩子“提這件事”。這樣做不一定真能保護孩子,而是正在重複侵犯者的“保密要求”,這種忌諱可能會增加孩子的羞恥感。好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要求,做有關孩子的重大決定時,聽取孩子自己的意見,孩子特別需要在信任中恢複自信。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可能發生在任何生理或心理遭受創傷的人身上;無論是否有身體的創傷,心理都有同樣的特點:經曆過極度恐懼、無助、失去控製、隨時麵對死亡的一段時間、出乎預期的事件(例如這次的台灣大地震)。
老人和孩童特別容易出現創傷症候群。症狀可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出現,不過也可能延遲6個月、甚至更久之後。
通常病人會不斷以下列方式,不斷回想受創的經曆:
1.不斷出現關於受創事件的惡夢及幻想,甚至到了完全無法辨別真實和回憶的地步,曆時從數秒到數日不等。
2.情感痲痹,無法參與或疏離過去曾經喜歡的人或活動。
3.對未來感到絕望。
4.過度警覺或經常出現驚嚇反應。
5.一般性焦慮、憂鬱、憤怒、失眠、記憶衰退、精神無法集中或完成工作,生存者的罪惡感。
6.孩童可能出現發展退縮的情形,例如語言能力倒退。
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服用抗焦慮的藥物如diazepam或chlordiazepoxide,以及長期心理複健治療。
心理重建撫平災難創傷
紐約發生墜機再度使民眾陷入恐慌的情緒,其實大部分的人遭逢災難出現害怕、壓力、憤怒、不確定感或悲慟是正常的。但這些情緒會慢慢平複,可是原先就有精神疾病或困擾的人,因新的攻擊或災難壓力,重新掀開他們內心深處的瘡疤,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此時心理重建將更為重要。
心理創傷不同於身體創傷,心理創傷會呈現不規則擴散的倍數幾何圖形,肢體受傷、或失去一條生命,事件受害者發生身體的創傷,但心理創傷或影響不是隻此受害者,而是從受害者的家人、親戚、朋友五六人,逐漸擴散至同學、同事、鄰居數十人,其後這些人所接觸的其他人便可擴及整個社會、國家、或地球村。例如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引起浩劫,開啟整個人類一個不安定的時代。
災後征候群如害怕、恐慌、及悲慟、痛苦,並不是我們人類才有的新的情緒反應。早期人類即知如何快跑求生、躲避暴力行為。害怕、與壓力在神經係統內結構,是人類和動物重要的求生機製,但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disorder;PTSD)的深入研究探索是近年來的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簡略來說,常指遭逢災難意外,等巨大壓力後引發精神上重複經曆創傷經驗而出現憂鬱、焦慮、麻木、逃避等症狀。而此類精神症狀及恐慌、害怕、無助感,尤其是在原本就存在一些輕微或隱伏精神困擾的人身上,會因而引發嚴重反應。包含濫用酒精藥物等,企圖舒緩壓力,甚至可能讓人喪失鬥誌,在極端情況下也有不少自殺的案例,包括兒童和青少年。
而最需留意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一定會在刺激後,馬上呈現。有很大部分會經過幾個禮拜或數月的潛伏期才發作。所以災後心理重建必須要有連續而且長期的設計,其實許多專家警告,隻提供災後立即而短促的心理治療,卻沒有繼續且長期的精神建議,反而可能放出逆火,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