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災後重建效果的相關研究結果,有很多歧異性及爭議。但是國立陽明大學精神學科及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蘇東平主任,最近再日本廣島發表的一篇報告,引起日本及來自美國、南非和以色列之PTSD專家的讚譽。蘇東平主任與其同僚發現921地震後,兩年來創傷症候群(PTSD)和憂鬱症(MajorDepressionDisorder)盛行率並沒有顯著降低,甚至有延遲之PTSD的出現。這些疾病的持續性,與整個重建區經濟的不景氣,和高失業率及大環境惡化的複雜性,有密切的相互關係。
為了近一步了解,因為地震所引發的PTSD是否有生理上的病變,蘇東平主任與其同僚研究也顯示PTSD之個案其壓力賀爾蒙(可體鬆cortisol)偏低,使其對壓力的易感性大大的增加,一但外界有較大的壓力症狀即易出現。
他們曾經治療過兩個嚴重個案,其PTSD症狀在一年半後才逐漸消失,記憶力和大腦執行力也慢慢恢複功能,更有趣的是以磁震頻譜(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來檢查督桃核和海馬回之神經細胞的代謝,發現在PTSD初期此區之神經細胞有功能異常然,而經長期治療後便回複正常。以上的發現告訴我們,巨大的天災壓力足以影響腦部組織而使精神狀態繼續惡化。
我們無法預估有多少人會產生全麵性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般流病學統計是約10-30%。但此百分比幻呈實際人口數數字可能很驚人,巨大災難之初害怕、壓力、憤怒、不確定感或悲慟是正常的。PTSD並非如某些人說:“我一聽到飛機,我就必須跑出屋子,結果我因而失去工作!”
最近發生的事其實都是異常巨大的事件,並非我們災難反應過度或異常。但大部分的人遭逢巨大災難,隨著時間能慢慢恢複正常,很多隻會有短暫而輕微的症狀。可是如前所述,原先就有一些精神疾病或困擾的人,會因而惡化,尤其是焦慮者或是有早期心理創傷,曾受到大火、墜機、強暴等巨大創傷的人,原本已塵封的記憶,及平複、安靜的心靈,現在新的攻擊或災難壓力,可能會重新掀開他們內心深處的瘡疤。
其實我們人類天生是一個快樂的生物種類,我們的身體裝置為享樂而用。吃東西、墜入情網,這些產生有力化學物質到血液中,使我們體會“快樂”二字。目前世上災難戰爭,及恐怖份子威脅氣氛彌漫,人們的確是心理精神層麵遭受或多或少的打擊。
易受傷的感覺雖緊係我們脆弱的心靈,但是既然我們無法預防或控製某些災難,還不如完全不管,隻過一般正常的生活。我們必須了解:人生不是隻有生活中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如何麵對處理,生活中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平靜感不是沒有意外災難而達成的,而是懂得麵對意外災難而不逃避。
亞洲社區急難救助總會﹝AMDA﹞,十八日將在台舉辦“國際急難救助與社區醫療照護研討會”,來自各國的專家都曾親身參與國際重大災難的救助工作,將提供國人在救災及災難後心理重建的寶貴經驗。
創傷後反應性精神障礙的心理護理
非腦源性創傷引發的精神病症狀和反應性精神障礙,在臨床並不少見,但由於缺乏認識和專科護理經驗,常使工作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麵。自1988年7月至1999年4月,作者所在醫院共收治因創傷引發的反應性精神障礙9例。本文旨在分析該類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並淺談心理護理體會。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5例,女4例。年齡21歲~46歲。四肢骨折6例,脊柱骨折3例。患者受傷後入院至出現反應性精神障礙的時間為2~4d,平均2.8d。精神障礙的類型:焦慮症合並癔症6例,抑鬱症3例。
1.2 臨床表現
焦慮症合並癔症患者主要表現為煩躁譫妄、不能分辨周圍人群,並有攻擊性行為。抑鬱症者主要表現為長時間不語、對人漠然、答非所問等。所有患者均有24h以上未眠史,並有拒食、大小便失禁、不能配合治療等症狀。
1.3 藥物治療
懷疑為反應性精神障礙者,應及時向主管醫師報告。確診後在急性發作期,一般先予以安定肌注,必要時加用冬眠療法。煩躁明顯、安定治療無效時,改用三唑侖和鹽酸泰必利口服。抑鬱症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藥物治療均需按醫囑定時、定量、親自執行。
1.4 結果
9例患者經3月~10年隨訪,8例康複,1例抑鬱症患者出院1個月後在家自殺死亡。
2 心理護理體會
2.1 重視心理狀況的分析與評估
創傷後反應性精神障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患者因對創傷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產生不同強度的反應。主要係大腦長時間未能休息,而引起腦功能嚴重紊亂。在護理時,應通過家屬或同患者談話了解患者傷前性格類型及相關情況,如受傷原因、事故過程、現場搶救情況及過去有無外傷史、有無家族精神病史、服藥情況等。
2.2 重視對患者心理的動態觀察
對患者入院後的心理變化進行動態觀察並排除器質性疾病或腦源性損傷所引起的性格改變,如休克、顱內高壓、創傷後脂肪栓塞綜合征等,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對有精神症狀及24h以上難以入眠者,應及時向醫生報告。本組9例患者均有24h以上不眠史,故及時充分的睡眠是防治引發反應性精神障礙的重要環節。
2.3 加強心理幹預
外傷後反應性精神障礙與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病的治療存在顯著差別。藥物主要用於急性期控製症狀,心理幹預才是最重要的防治手段。由於我國絕大多數醫院缺乏臨床心理治療醫師,對患者的心理治療尤其是在非精神病院者主要由醫護人員及家屬承擔。根據入院後了解的情況,如創傷後疼痛難以忍受;對疾病認識不足;受傷時刺激尚未完全消除;入院後環境適應性差;擔心因經濟困難;難以承受醫療費用;擔心日後難以康複,尤其是脊柱骨折並截癱患者等,並根據患者的身心特點實施不同的措施。患者出現情緒反應時,應注意疏導和情感支持。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在防他人受傷害的同時,要保證患者的人身安全。許多患者在入院後出現偏激言語和行為,與醫護人員的工作方法不當有一定的關係,如缺乏交流、缺乏耐心、不規範操作或言語刺激等均可加劇患者精神反應。因此需建立醫患間的信任感和互相理解,以病人為中心加強醫德建設,技術上精益求精,實施整體護理。在加強心理幹預的同時,需營造適宜的治療環境,如安靜的周圍環境、柔和的室內顏色、舒緩的音樂等,以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
2.4 重視創傷及其並發症的護理
對不配合治療的患者,在精神病治療的同時,應注意原發病的護理,如觀察並調整骨牽引裝置、防治創傷後其他並發症等。精神障礙的患者患病時生存意識差,因低蛋白血症、貧血、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肺部感染、壓瘡、泌尿係感染等,應在家屬配合下及時予以翻身,按摩受壓部位,並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類食物。
從精神科護理到震災心理複健自我省思
我在第一批護理人員招考後,開始了精神科領域工作,從急性、慢性的個案護理到日間病房及長期複健病房等,一轉眼時間,過了十六年,縱使,臨床精神科護理經驗豐富,但經曆不足的是社區心理工作,雖然,近年來曾修過‘社區護理’之學分,但畢竟實務缺乏;不幸地,南投遭遇九二一災難,卻讓我有機會走入社區,運用精神科護理的技巧,采人際關係互動理論,如何與社區個案建立信任性關係,是從事災後心理複健專業人員必備的能力。
九二一災變後的心理衛生工作
人際關係之運用在創傷心理問題個案之處置,以災後階段性分三期:
急性期:
個案突然麵臨重大之災難,表現出悲傷、無助、憤怒、、、等情緒反應,初次的見麵,工作人員重要的是如何傾聽,同理此刻的感受,接受其所有的反應,包括憤怒及拒絕,尤其,在其有很多的情緒反應時,我們的出現,個案將對他人或政府的怒氣發泄出來,何嚐不是一個健康的表達,雖然,彼此陌生,但他也從我的耐心傾聽,讓他把想罵的話罵完,其實也同時達到情緒的宣泄,更重要的,我們的角色已受到他的注意了,人際關係之互動在此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