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原期:

提供其充份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和個案一起抽絲剝繭,引導其關心最近生活狀況,提供社會資源並建立支持網絡,共同研擬出可行方案,當然,在和其會談中討論其最可行的,切勿替其決定或下決策,但可行的方案,可引導盡量提出討論,個案可從討論中,從新思考、從新組合,協助個案去認知社會資源網路的運用,教導認識及紓解情緒之技巧,找出適合的處理方式,護士-個案之關係同時也進入了工作期,此期,個案會有獨立-依賴之矛盾,但可以在提供之支持性關係中,漸漸朝正向及健康方向前進,但呈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問題之個案,就需要精神醫療之介入,即時的用藥,對個案而言,甚為重要。

重建期:

個案因周圍支持係統的聯結,專業人員的評估及處置,在個人心理、家庭、社區三方麵之重建,建立了新的希望、新的目標、有新的組合(因失親、屋倒而致)、新的生活模式的建立,專業人員的角色,也可從協助者教導者,轉為諮詢者、資訊提供者,此時雙方有結束期之準備。

社區性的個案與我們精神病房內的個案,其狀況是不太相同的,在社區遇到的個案,並非表現出一些精神疾病方麵的症狀。或許他們隻是有一些困擾、疑惑,或是遇到他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所引起的挫折感、焦慮感等情緒上的反應,我們由其情緒上的問題來關心到其他問題處理。至於病房內的個案,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外表、行為、表情、功能、、等較容易評估,醫師確立精神疾病的診斷,我們會以護理的角度及功能來處理,其他更有醫師、心理師、社工,職能師等工作人員整個醫療團隊的合作之下來協助個案,但對於社區的個案我們的角色功能,除護理或其他專業外,還必須有跨專業之處置及評估,提供個案全麵性的服務,更重要的是如何與社區資源結合,也是不可忽略之課題。

依各人不同之特質及生活背景,每個病案在受到壓力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是不同的,複原的情形也不盡相同。九二一災變之後,每個人在精神上遇到重大的挫折,他們所擔心的事情是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複雜地多。個案所遭遇到的問題,我們不可能隻接觸一次就能解決,而是必須長期地在心理上去支持他們才行。

專家談受虐兒童心理治療

越來越多“浮出水麵”的兒童性侵犯事件令人發指。調查顯示,僅從去年1月至今年6月,在全國報刊和網站中公開報道、並在公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的兒童性侵犯案件就達36起。如果再加上其他社會機構接到的舉報就更多了。此類案件的嚴重性不容忽視。

兒童性侵犯是指:18歲及以下未成年人所遭受的任何違背個人意願,或非知情同意情況下發生的性活動。侵犯者是受害者熟悉的、相對處於權勢地位的家人、親屬、熟人,也可以是同齡人或陌生人。

此類案件表現出一些相同特點:侵犯者基本都是孩子的熟人,以學校老師居多。孩子都曾受到侵犯者不同程度的恐嚇、欺騙,“不聽話”的孩子都受到當眾指責。有的孩子告訴父母後不被信任,受到侵犯後行為退縮、噩夢不斷、性格孤僻或變得“逆反”。同樣,孩子的家人也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備感無助。

如何給遭受創傷的孩子心靈撫慰?如何幫助那些遭遇不幸的家庭?研究表明,這類兒童的心理康複水平取決於他們此後經曆了些什麼,取決於家庭、特別是父母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程度。日前,記者對“兒童性侵犯問題”研究者龍迪進行專訪,她認為,通過有效的心理幫助。

兒童性侵犯:陰影不會相伴終生

龍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係博士生,目前致力於“遭受兒童性侵犯的中國家庭經驗的探索性研究”,曾在香港社會福利署處理虐待兒童問題的機構實習,並參加社工和警察聯合調查兒童性侵犯的訓練課程。

期待孩子的創傷隨著判決結果而消失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記:近來兒童性侵犯案件在媒體上頻頻曝光,你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

龍:我注意到公眾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時,最關心的是司法判決,似乎孩子的創傷可以隨著圓滿的判決結果而消失。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一個4歲的女孩在幼兒園遭受老師性侵犯,她的母親講述自己陪伴孩子麵對此後傷痛的七年時說:“與身體創傷不同的是,孩子遭受性侵犯沒有明確的康複日期。如果沒有精心的陪伴和治療,孩子的心理創傷就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位媽媽特別提到,孩子的康複主要歸功於一位有經驗的兒童精神科醫生,除了定期為孩子進行心理治療,還指導媽媽理解孩子受傷後的諸多“反常”表現。而國內目前尚無專門的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我很擔心那些孩子未來的處境。

記:那麼,遭受性侵犯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心靈創傷呢?

龍:這些過來人的共同經曆是,盡管當時告訴了母親,企圖得到保護,但母親都不相信,或者還因“胡說”遭到父母的暴打,令性侵犯持續多年。在陰暗的童年裏,她們想方設法與侵犯者周旋、保護自己。有個孩子一直都不信任任何人,連課間上廁所都要抱著書包。

她們常常噩夢連連,白天無精打采,不能專注於學習和遊戲。情緒極不穩定,與同學打架、“破壞紀律”,顯得十分“特別”。她們不僅經常受到侵犯者的當眾指責,而且也被老師和“好孩子”疏遠。幾位母親曾告訴我,孩子在遭受班主任性侵犯那段時間裏,成績下降、說謊、偷家裏的錢、不願上學等。可惜那時父母沒往那方麵想,以為是孩子不好,還打了孩子。

來自西方的研究表明,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將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係列精神症狀,比如:恐懼、焦慮、抑鬱、暴食或厭食、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有異樣感、低自尊、行為退縮、攻擊性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藥物濫用、自殺或企圖自殺。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幫助,成人後多會在人際關係方麵遇到困難,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有人還會多次受害。

當這些創傷加在一起讀書還重要嗎?

記:孩子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傷害?

龍:人們常常會以為性侵犯是傷害了一個女孩的貞操,令她終生生活在性的恥辱中。然而,從人權道德的角度來看,兒童性侵犯是對一個生命最徹底的摧殘和剝奪。它可能給孩子造成以下四種嚴重傷害:

性傷害:在性侵犯關係中,侵犯者向兒童傳達的是完全錯誤的性觀念,孩子可能由此學會利用性滿足自己,支配他人;或將性活動與負麵情緒及記憶聯係起來,從此對性產生厭惡,混淆性與情感的關係,並在行為上可能表現為過分專注於性,很難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恥辱感:孩子常常聽到侵犯者這樣的恐嚇:“不聽話就殺了你!”“要是說出去,學校就開除你、你媽就會死!”等等,甚至當眾責備和貶低孩子。孩子會因保守黑色的秘密感到內疚和羞恥,在行為上變得孤立和退縮。當受侵害的事實被發現後,周圍人往往報以負麵反應,孩子更覺得自己是一件已經受損的物品。

背叛:很多侵犯者是孩子的熟人,比如老師、父母和親友等。這讓受侵犯的孩子感受到,本應關心和保護自己的成人背叛了自己。當受侵害的事實被揭露,孩子一旦缺乏父母的支持和保護,就會更加強化這種背叛感,出現憤怒、敵意、悲傷、抑鬱、不信任他人、對人缺乏良好的判斷等情緒。他們要麼對親密關係不舒服,要麼就特別“黏人”,或者極度“逆反”,好像一個“問題兒童”。

無能為力感:伴隨著成長,每一個兒童都會通過對自己身體和意誌的控製,來樹立對這個世界的信心。但在性侵犯關係中,兒童麵對成人的侵害無力反抗,感到個人的權利微乎其微,既不能保護自己的身體,也不能讓性侵犯停止。如果別人不相信自己所說的,自己就更加無能為力。這樣的孩子經常做噩夢、抑鬱、出現進食和睡眠障礙,甚至出走,可能被他人淩辱,或反過來欺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