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尊重別人,實際就是要尊重別人的個性。因為沒有“別人”的個性也就沒有了“別人”,侵犯了別人的個性也就侵犯了別人本身。侵犯了別人,當然就難以同他發展友誼了。

高一(4)班的張宗和李偉森昨晚打起來了。同班同學有的驚詫,有的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不以為然。

驚詫的是因為他們倆剛入學那陣子可謂形影不離,親如手足,曾經把飯菜票放在一塊開支。

不以為然的是因為張和李是兩個不同性格類型的人,張是一位性格內向的人,平時總喜愛自己在靜謐的環境中看書。李則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唱唱跳跳。

兩個人剛入學時可能因為互不了解而相好起來,以至稱兄道弟的。後來卻因為加深了了解反而慢慢疏遠了。對他們的友誼危機,雙方都曾試圖尋求途徑加以緩解。張試圖“勸”李靜下來看一看書,李也“勸”張學會說話,唱唱歌,而且兩個人都作過努力,下過不少功夫,但都因為不是“那塊料”,而先後放棄了,仍把精力和時間花到自己的“專長”上去了,他們之間的隔膜也就此產生了。

同學們都說,昨晚打架是兩個月來他們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昨天中午,張正好剛從圖書館借回一部小說。吃罷飯就在宿舍自己床上如饑似渴地“啃”起來。而李恰好從其他同學手中拿到一本《卡拉OK曲集》,飯後精神飽滿,也抓緊午休前不多的時間,扯開嗓子唱了起來。

慢慢地,張不耐煩了,吼了一句:“別唱了!”

李哪裏服這口氣:“你不看行不行?”也怒氣衝衝地頂了一句。

“空虛,有時間為什麼不多看書!”張回一句。

“無聊,有精力為什麼不唱唱歌!”李也回敬一句。

“看看小說倒可以充實自己,唱歌有什麼用?想當歌星賺錢?沒門!”

“唱唱歌可以調節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看小說有什麼用?想當文學家,夢想!”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來回攻擊,最後打了起來。張和李之所以由親如手足發展到拳腳相加,原因就在於雙方都試圖去改變對方的愛好,都認為自己的愛好是好的、高尚的,而對方的愛好是低級的、庸俗的。因此,認為對方應該向“我”學習、轉化。

愛好也是個性的一方麵,不尊重別人的合理愛好也等於不尊重他人。試圖改變別人的愛好也就是試圖改變別人的個性。發展愛好、興趣乃至個性,除違法的和同社會發展不相一致的之外,應該說是自由的行為。想去改變別人的愛好實際上是對別人自由的幹涉,當然也就侵犯了別人發展的權利。實際上,彼此互相欣賞,互相信任,是因為受到對方個性的吸引。喜歡上了某個人就等於喜歡上了他的個性。誰都不願意找到一個和自己“沒兩樣”的人作朋友,否則,倒不如“顧影自憐,孤芳自賞”。個性是兩個人認識、建立友誼的最初著眼點。互相尊重對方的個性則是友誼得以維係的保證。有哪位同學願意成為別人的“附屬品”呢?

學生階段,是個性趨於成熟的時期,個性、興趣、愛好等都正在形成。發展中。正是這時候,最強調個性,最強調自我的獨立。常常聽到有同學反映,“某某老師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這本身就是強調展自己個性的表現。每個同學都不喜歡自己受到別人侵犯,那就將心比心以實際行動尊重別人的個性,別再試圖去改變別人的個性。

請記住:每個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丟失,而異化為別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個性被改變。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勞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是開發孩子思維的重要途徑。隻有有動手操作的能力和習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

學做爸媽的好幫手

如果問小朋友在家裏都幹些什麼活的話,不知大家會怎樣回答。也許有許多小朋友會列出一大堆來,像掃地、擦桌子、抹玻璃、洗碗、做飯、買菜……可也許有的小朋友卻從來沒有幹過什麼家務事。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有著疼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每天下班回來又是做飯,又是收拾房間,還要洗衣服,忙裏忙外,多辛苦啊!我們作為家裏的小主人,也是家庭的一員,你有沒有想過為家裏做些事,幫助爸爸媽媽分擔些家務勞動呢?

簸箕裏的垃圾滿了,主動把它倒掉;家裏的玻璃髒了,悄悄把它擦幹淨;飯前幫助媽媽摘菜、淘米;吃飯的時候再也不用爸爸媽媽動手,就已經把碗筷擺好,把飯盛上;星期天,做幾樣拿手飯菜給爸爸媽媽露一手……這些平凡的家務事,由於你的參與,使爸爸媽媽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也會在實踐鍛煉中體味到勞動的無窮樂趣。

現在許多同學一聽說勞動就皺眉頭,家務勞動更是推給父母代勞,認為家務勞動耽誤時間,與其做家務,還不如多騰些時間搞學習、去玩耍。有些父母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隻要孩子生活得幸福,恨不得替他們包攬一切。

美國哈佛大學在經過40年研究後發現:那些從小經常參加勞動的孩子,即使他們小時隻是從事些簡單的家務勞動,比起那些不勞動的孩子生活要幸福得多。這是因為經常在家庭和集體中做事,能夠使孩子建立起堅強的自信心。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整個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對自己感到滿意,別人也對他們感到滿意。

喬治·瓦蘭特對456名青少年從幼年到成年不同年齡階段的觀察統計表明:從小從事家務勞動的孩子長大後比從不勞動的孩子交際能力高出兩倍,失業的可能性低16倍,工資高5倍。與此相反,那些從小不勞動的孩子長大後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而且患神經型疾病的可能要高出10倍。

現在,很多同學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就開始設計自己的目標,有的人長大後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詩人,有的想當教師,還有的想當宇航員……是啊,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有目標、有價值,那麼怎麼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體現人生的價值呢?那就需要學習實踐,通過履行自己在家庭、社會的職責,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作為的人,他的人生是毫無價值的。

同學們別看不起這不起眼的家務勞動,幫媽媽洗碗、倒垃圾中含著你對媽媽的尊敬和對勞動的熱愛;倒茶、招待客人,小小事情卻展示了良好的教養;學會洗衣、做飯,你會受益終生……如果每位同學在家裏都能堅持不懈地從一件件具體、平凡的小事做起,如果你能夠努力把每件家務事做好,那麼你不僅會得到爸爸媽媽和周圍親戚朋友的誇讚,還會提高品德修養水平,提高獨立生活能力,並將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本領,為自己的成長鋪平道路。

瓦特在燒開水的時候,發現了蒸汽的巨大威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悟出浮力與比重的關係,從而發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毛澤東經常在他的著作中運用洗臉、掃地、吃飯等生活小事中的道理來闡發深刻的論點……可見科學道理與生活小事的關係多密切啊!

縫縫補補、洗菜做飯,看來是些生活瑣事,裏麵卻大有學問。假如爸爸媽媽有事不在家,你又不會做飯,那就隻好餓肚子了。其實沒有人天生就什麼都會幹,隻要肯學習,掌握了其中的技能技巧,誰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怎麼包餃子、煮麵條、蒸饅頭;怎樣才能安全使用家用電器;市場上什麼樣的蔬菜最好;怎麼洗衣服……這些活一開始你也還不能幹好,可是沒關係,隻要你肯學,請爸爸媽媽在家裏做老師,找書本做先生,邊學習、邊實踐,一次次努力著幹下去,你就一定會成功的!

家務勞動是培養子女良好品質的重要途徑。孩子通過參加家務勞動,可以體驗到勞動的愉快,產生熱愛勞動的感情,逐漸培養勞動習慣。還可以使孩子初步認識到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培養尊敬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通過家務勞動可培養關心父母、家人,同父母一起排憂解難的好品質,從而擴大到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國家的好品質。

家務勞動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力和自製力。孩子為了完成某項勞動任務,往往要努力克製自己,克服困難,這就鍛煉了他們的意誌力,增強了責任感和自製力。

家務勞動是培養子女獨立性的起點,養成孩子當家作主的精神。

家務勞動是智力發展的催化劑。讓孩子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可以獲得許多感性知識,有利於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擴大眼界,發展智能,激發學習興趣和欲望。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和手指相連的神經所占麵積較大,平時經常刺激這部分神經細胞,人腦就會日益發達,達到心靈手巧。手巧能使心靈,如彈鋼琴、打算盤、疊紙、剪花等操作活動是提高智力的好方法。家務勞動也是達到手巧心靈的重要方麵,揀菜、燒飯、搓洗衣服、掃地、抹桌等可使手指靈活,也是對人腦機能的鍛煉,能促使孩子智力發展。

家務勞動能使孩子了解人際關係和懂得處世之道,為提高社會勞動後備軍的勞動素質打下基礎。

家務勞動也具有美育價值。孩子通過勞動美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生活和學習、居住環境,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進而陶冶美的情操。

家務勞動還能增強孩子的體質。總之,家務勞動能促進孩子德、智、體、美諸方麵均衡和諧地發展。所以說,勞動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