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巴人都是樂天派

美麗的古巴少女正在舉行成年禮

“讓我們去加勒比海度假吧!”在小說和電視連續劇中,瀟灑的主人公往往一邊叼著又粗又長的雪茄煙,一邊愜意地說。提起加勒比海和雪茄煙,人們自然想到古巴。

聖地亞哥狂歡節

古巴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由古巴島和青年島等16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是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島國。記者在古巴工作生活多年,親身感受到古巴人民開朗的性格和拉丁美洲人的熱情,他們

是天生的樂天派。在古巴人的臉上,人們很難找到愁眉苦臉的樣子,悲傷似乎與他們絕緣。

每年7月至8月,古巴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狂歡節活動。當地人說,這個節日和一段曆史有關。1953年,26歲的卡斯特羅趁狂歡節敵人守衛鬆懈之機,率領100多名青年攻打聖地亞哥的蒙卡達兵營。從此,點燃了古巴革命的星星之火。

今年聖地亞哥狂歡節從7月上旬一直持續到月底,在此期間,城市內的一條主要街道完全成為狂歡節的場地。街道兩旁全被各種攤位占滿,其中最多的是啤酒攤,其次就是食品攤。喝啤酒是參加狂歡節人們的“必修課”。

有酒就要有肉,“烤全豬”是狂歡節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剛來古巴時,記者就聽說古巴有三大名菜:豆飯、油炸香蕉和烤全豬。其中,外焦裏嫩、入口生香的烤全豬更是讓人百吃不厭。

陪同記者參觀狂歡節的導遊卡洛斯介紹說,人們平時工作生活壓力大,狂歡節政府放5天假,大家可以徹底放鬆。卡洛斯說,我們看到的隻是狂歡節“吃”和“玩”的部分,狂熱的舞蹈和音樂每天晚上9時後才開始,最熱鬧的則是最後幾天舉行的包括彩車遊行、徹夜狂歡等活動。

古堡隆隆的炮聲

每晚9時,哈瓦那灣入口處的莫羅—卡瓦尼亞城堡都會傳來震耳的炮聲,這是哈瓦那延續了幾百年的獨特習俗。

莫羅—卡瓦尼亞城堡是美洲最古老、規模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防禦性建築之一。16世紀時,古巴被西班牙占領。為了抵禦英、法、荷等國海盜的侵襲,西班牙國王下令修築城堡。為了提防海盜偷襲,人們每晚9時關閉莫羅—卡瓦尼亞城堡的城門。關門前,城堡上要鳴炮,以提醒民眾。

晚上8時45分左右,整個城堡的燈火全部熄滅。隨即,響起一陣急促的小軍鼓聲,一隊身著中世紀西班牙軍服的士兵由一名軍官率領著,肩扛毛瑟槍,吹著軍號,邁著整齊劃一的步子從城堡深處的軍營裏走出來。他們在大炮跟前站定。

一名手持火炬的士兵將炮座兩邊的火盆點燃。軍官高喊號令,頗有點中國更夫喊的“今夜太平無事”之意。然後,一名炮手和兩位護炮手走到炮座前,在軍官的指揮下,填塞火藥,調整炮口。一切準備就緒後,兩位護炮手退回隊列。鼓手們又敲了一陣急促的戰鼓。鼓聲戛然而止時,軍官一聲令下:“點火放炮!”幾秒鍾後,炮身一震,隻見火光一閃,炮聲大作。儀式結束,城堡裏的燈光亮起,士兵們返回軍營。

女郎的成年禮

人們周末在哈瓦那城內信步,經常在公園、教堂看到身著盛裝的古巴少女,一名或幾名攝影攝像師圍在她周圍拍攝。這是古巴少女的15歲成年禮攝影留念。

15歲,對古巴少女來說是很重要的。15歲前,父母一般不允許女兒在社會上拋頭露麵,更不能結交男朋友。女兒15歲生日前後,父母會為她舉辦一個“15歲聚會”,大擺宴席,遍請親朋好友,通常還要請15對男女少年在聚會上跳舞。通過聚會,家長向大家表明的意思是:“我的女兒已經成人了,從此可以參加社交活動,心儀於她的小夥子們可以大膽追求!”

古巴少女都有享受成年禮的權利,而15歲的少年男子沒有這項待遇。

激情之舞:阿根廷探戈

探戈的舞蹈風格含蓄、灑脫,舞姿具有表現力,自誕生起就是雙人舞。跳探戈舞時,要求男女兩人隨著樂曲的節拍前後左右移動自己的腳步,自始自終男女交臂而舞,情感自持內在,動作不緊不慢;男子為主導,用右手摟著女伴的腰,引導和限定女伴的腳步,動作豐富、細膩。女子始終充當順從的配角,似乎在夢幻中隨著男伴旋轉。探戈曲調大多深沉、徐緩,並帶有濃重的憂傷、惆悵的情調。由德國傳入阿根廷的班多內翁琴低啞的音色與探戈懷鄉傷感的內涵貼切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樂器。

探戈(Tango)發源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簡稱“布市”)。具體說來,是在市南郊第一號船塢岸的“博卡”(Boca,意即“河口”)貧民區一條名叫“卡米尼托”(Caminito,意即“小路”)的街道。“卡米尼托”街現在是布市的一個著名旅遊景點。街道本身隻有二三百米長,這裏的建築物不高,最多隻有四五層;大部分由洋鐵皮、木板搭建而成,外表粉刷或油漆得五顏六色,顯得十分豔麗。街道兩邊的牆邊和牆上有許多雕塑、浮雕和壁畫,沿街不少街頭藝人在獻藝;旅遊者如有興趣,可以和街頭藝人一起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這裏有許多手工藝品商店、酒吧、餐廳、探戈舞廳、電影院、書店等,不少工藝品和書籍都是以探戈舞為題材,酒吧、餐廳的招牌和所出售的啤酒和葡萄酒的商標也均以探戈舞或探戈舞的明星的名字命名;影劇院裏上演的也都是與探戈舞有關的劇目。

大約在19世紀中葉,在“卡米尼托”街及其周圍彙聚了來自非洲的黑人,來自意大利熱那亞等地的移民,來自潘帕斯草原的高喬人和來自加勒比的穆拉托人,他們大多為在碼頭幹活的勞工或輪船上的水手。1885年,“博卡”區正式劃為船舶停泊處後,供水手、移民、碼頭工人、屠宰場工人住宿的大雜院、旅店、酒吧、咖啡館、飯店、舞廳陸續在“博卡”區開設和興旺起來區開設和興旺起來。探戈舞曲就是從這些水手、工人、流浪者、失業者、民間歌手和舞女等處在底層的人民中產生的。

每到夜幕降臨時,非洲人跳起了節奏強烈的“康敦貝”(Camdombe)舞。據專家考證,探戈(Tango),這個詞就是黑人跳“康敦貝”舞敲的“探探”(Tantan)鼓的鼓聲的諧音。

起初,探戈是“康敦貝”的同義詞。後來,熱內亞人帶來了意大利的優美抒情的小夜曲,高喬人帶來了阿根廷民間舞曲“米隆加”(Milonga),水手們從古巴傳來了曲調明快的“哈巴涅拉”(Habanera)舞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舞曲同“康敦貝”舞曲逐步融合在一起形成別具一格的探戈舞曲。探戈舞從“康敦貝”中吸取了粗獷、強烈的節奏,從“米隆加”中吸取了詼諧、明快的舞姿,從高喬人感傷的民間歌舞中吸取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從“哈巴涅拉”中吸取了深情的旋律、優美的動作,博采眾人之長,逐步形成了探戈舞曲獨特的風格。

要想欣賞阿根廷的專業探戈表演,可到一些老字號的餐館、酒吧和咖啡館,在那裏可邊吃(喝)邊欣賞探戈。布宜諾斯艾利斯有一家名叫“老倉庫”(ElViejoAlmacen)的探戈舞劇院。劇院不大,是由一個倉庫改建的。全場演出約兩個小時左右。整個出演的演員總共約20多人,其中樂隊約6人,獨唱演員4~6人,其餘為探戈舞蹈演員,約5~6對。演出分獨唱、兩重唱、合奏、獨奏、一對或數對探戈舞等。要想看民間業餘的探戈舞表演,也有幾個好去處,一是在“博卡”區,這裏到處都有民間藝人表演探戈舞;二是節假日到市郊或市區的公園,公園裏常常有自發或有組織的探戈舞業餘表演;三是周末到布市南的聖-特爾莫(SanTelmo)老區,這是一個專門賣古玩和舊貨的街區。每逢周末,這裏舉行古玩和舊貨集市,從四麵八方來這裏“淘金”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民間藝人乘機在該區的街頭和小廣場上獻藝,有一至三四人拉起手風琴、小提琴或吉他,有一兩對舞伴隨著樂曲跳起探戈舞。一曲結束,藝人們拿個盤子或拿頂帽子伸手向圍觀的人群要賞金。有些民間藝人的舞藝一點不比專業的差。“正如鬥牛代表了西班牙一樣,探戈是阿根廷的代名詞。”

毋庸諱言,由於受到西方流行音樂的衝擊,今天阿根廷相當一部分青年不太喜歡探戈舞曲,認為它已經過時。針對這種情況,阿根廷政府為了弘揚和提倡民族文化,頒布法令,反對忽視探戈,甚至規定設立專播探戈的電台、電視台必須用一定的時間播放探戈舞曲。今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些劇場門前,人們可以見到這樣的海報:“維護國家主權,演奏專場阿根廷音樂—探戈。”

牙買加人的美味阿基果熟了“打哈欠”

阿基果是加勒比島國牙買加的“國果”,紅色的果實形似梅子,不可生食,必須煮熟才能吃。果實的口感如同鮮嫩的蘑菇,味道醇美。阿基果像河豚一樣含有毒素,若食用不得當,吃的人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西非荔枝果

在字典裏,阿基果被稱為“西非荔枝果”,原產地在科特迪瓦和加納等西非地區。1793年,一位名叫威廉的將軍將這種植物移植到牙買加,作為奴隸的日常食物。西非荔枝果開花結果時,果樹吸引來很多蜜蜂,因此牙買加人給它取名“阿基”果。“阿基”是瑪雅語,意為“蜜果”。

現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及南歐等氣候濕熱的地區都有阿基果,人們大多將它視為觀賞植物。阿基果果樹高10米—12米,灰色的樹幹十分光滑,樹冠茂密伸展,樹葉寬大有光澤。

毒素使人嘔吐

每年1月至3月和6月至8月,當一串串淡黃色的阿基果變成迷人的鮮紅色時,人們便知道收獲阿基果的時候到了。

采摘阿基果大有講究,時間既不能早也不能晚。當地人形容說:“當阿基果‘打哈欠’時,就可以摘了。”阿基果的果殼在陽光照射下裂開,露出3個分別連著柔軟的奶黃色果肉的黑色大種子,好像人咧著嘴打哈欠露著牙似的。

沒有裂開的阿基果果肉中含有有毒的次甘氨酸,人誤食後,會出現劇烈嘔吐、昏睡、抽搐、昏迷等症狀,嚴重的會一命嗚呼。2001年,海地災民爭食阿基果充饑,導致50名災民因誤食未成熟的阿基果而中毒死亡。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愛德華博士研究發現,裂開的阿基果果肉的毒素含量,約是未裂開的果肉的1/12,已經微乎其微,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享用,不會中毒。

一道難得的國菜

阿基果有毒,很多國家都對它敬而遠之。但是,牙買加人對阿基果的鍾愛已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阿基果和鱈魚烹製成的菜肴,是牙買加的一道國菜,當地人用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牙買加的旅遊指南廣告詞中寫道:“這道菜您在牙買加以外的任何地方絕對享受不到,珍惜這次機會吧。”

美國禁止進口阿基果,美國遊客到牙買加旅遊時,大多要品嚐阿基果美食。瓊尼姑娘便是其中之一。她說:“當地人先用鹽水或牛奶將阿基果煮得半熟,然後用黃油稍微煎一下,再加入鱈魚、洋蔥、西紅柿等調料一同煮,味道嚐起來是好極了。”

阿基果除了可食用外,還有許多功用,如阿基果花可提煉古龍香水;阿基果樹是堅硬的木材,是蓋房子、打地基、做鐵軌枕木和船槳的材料;新鮮的阿基果樹葉碾碎後可治療頭痛、潰瘍,可用來提煉眼藥水;阿基果的種子與外殼中的油分,可以製肥皂。

我在哈瓦那大街遇見海明威

海明威一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度過的。他曾經這樣描述古巴:“我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裏一樣。一個使人感覺像家一樣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鄉,就是命運歸宿的地方。”

哈瓦那是古巴西部墨西哥灣入口處的海港城市,它的名字源自原住印第安西博內部落酋長的名字,因完好保存了老城內數以千計風格各異的古建築和始於殖民地時期的軍事防禦係統,早在20年前即被聯合國宣布為人類文化遺產,然而對更多的人來說,哈瓦那是誕生《老人與海》的地方。

海明威初到哈瓦那的時候,住在老城區的“兩個世界”飯店,該飯店建於1923年,位於殖民時期的總督府——現城市博物館後麵的繁華地段。1928年海明威第一次到古巴時就在這裏下榻。此後在1932年至1939年間,海明威每次到古巴都住在“兩個世界”的511房間,開始了《喪鍾為誰而鳴》的寫作以及大量給雜誌的撰文,海明威把“兩個世界”飯店稱為“非常適合寫作的地方”。如今這裏已經成為四星級酒店,餐廳保留著海明威曾經喜歡的菜肴,511房間依然屬於海明威。

柯希瑪爾是哈瓦那城東的一個小漁村,這是當年海明威出海釣魚的地方,《老人與海》中提及的露台飯店就在這裏,它最早建於1925年,是一間主要是漁民和過路人光顧的小酒館,由於海明威的光顧,飯店逐漸出了名。如今這座擁有78年曆史的飯店成了眾多外國遊客的必去之地。餐廳裏的餐桌全部鋪著白色桌布,上麵再罩一層紅色的桌布。如果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靠窗最近的一張桌子上麵罩的是紅色桌布,但下麵卻是黃色桌布,原來這張與眾不同的餐桌就是當年海明威常坐的地方——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風從東麵吹進敞開的飯店,海明威坐在這裏,凝望著大海,看見深藍色的海麵上泛著白色浪花,穿梭的漁船追逐著多拉多魚。

哈瓦那大教堂廣場旁邊的一條街聚集了很多古老而著名的小酒館、小餐館,其中五分錢小酒店和小佛羅裏達餐館是海明威最常光顧的地方。點上一支古巴雪茄,要上一杯用朗姆酒加薄荷葉和檸檬調配的雞尾酒“莫希托”或者另一種同樣久負盛名的朗姆雞尾酒“達伊基裏”,在滿牆不乏名人手跡的顧客留言塗鴉裏體味時光倒流。吧台酒櫃的正中央,那是海明威留下的字句:“我的莫希托在五分錢小酒店,我的達伊基裏在小佛羅裏達餐館。”

時下最熱門的對中國開放的浪漫地古巴

和旅行社的朋友聊天,問他們現在最向往哪一個新開放的國家,他們都說——古巴。其實,我也是。

地球另一邊的古巴,有加勒比海岸明媚的陽光和金色的海灘,那裏是海明威一生摯愛的地方,那裏印著切·格瓦拉曾經戰鬥的足跡。當然,還有美妙的古巴雪茄、朗姆酒和冰淇淋……等不及

了吧,在各家旅行社積極籌備古巴旅遊路線的時候,請追隨我們的眼睛,先睹為快。

透過飛機的舷窗看下去,古巴像一隻深綠色的鱷魚靜靜蟄伏在蔚藍的海麵,在陽光寬厚溫存的擁抱裏,加勒比海褪去風情萬種的鉛華,古巴,便是它誠摯質樸的純真眼眸,在心底留下從此不能遺忘的懷戀。

我們都從船上來

當有人問起古巴人的起源,古巴當代小說家阿萊赫·卡本鐵爾說:“我們大家都從船上來”。已經難以想象500年前西班牙殖民者尚未踏上這片土地時的安寧靜好,為了尋找從來沒有出現的黃金,古巴土著印第安人被外來人的火槍、種植園和疾病吞噬,那段曆史深埋在古巴悲憫的土壤裏,永遠不會忘記。後來,被手銬捆綁的黑奴、狂熱的商人還有無數夢想著新生活的人乘著船千裏迢迢、紛遝而至,越過漂泊的汪洋從而踏上腳下這片陌生而堅實的土地,他們的那種於灰燼中再生的堅韌生命力,在幾個世紀的流年蒼茫裏,孕育了一個獨立勇敢寬容快樂的新古巴。

英雄來自聖地亞哥

聖地亞哥位於古巴島東部,曾經是古巴的舊都,這裏的人們粗獷、勇敢、尚武不屈,這一傳統從原住民時就已經養成,而在19世紀的3次獨立戰爭都是從這裏開始,聖地亞哥因此被稱為“不馴服的東方省”,古巴的“英雄城”。

沿著聖地亞哥的街道行走,可以看到古巴的曆史。在殖民時代留下的窄街,不少街道中間還有已經棄置不用的有軌電車軌道,街道兩邊是斑駁的殖民時期建築,依稀可辨昔日的輝煌。在那些古老的石牆上經常可以看到紅旗飄飄的宣傳畫、大幅的標語,還有卡斯特羅、切·格瓦拉等革命領袖的畫像,加勒比金色的夕陽灑在殘破的街道上,一個城市幾百年的厚重曆史在無言中靜靜流淌。

古巴革命紀念館是來聖地亞哥的人必去的地方,那是一幢看上去很平常的黃色小樓,不平常的是牆壁上清晰可辨的彈孔。它曾經是古巴的第二大兵營——蒙卡達兵營,1953年,卡斯特羅曾帶領古巴獨立戰士進攻這座兵營,但是失敗了,卡斯特羅也因此被判處15年徒刑,但是他就是在秘密法庭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曆史將宣判我無罪》的自我辯護。

歲月的滄桑寫在英雄城的每一個角落,物質上的匱乏仍然隨處可見,聖地亞哥街頭的公共汽車有些仍是帶棚的卡車和馬車,小學校裏孩子們用的是舊課本,而外國人開的星級酒店裏一個小時的上網費卻相當於古巴人半個月的工資。這裏出產世界上最好的雪茄,普通人卻抽不起,盡管他們每個月有著國家配給的幾支雪茄,但是他們一般隻抽品質差的或者煙草……聖地亞哥人的生活依然平淡,但他們卻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著

未來,他們那豁達勇毅的眼神裏閃動著坦蕩執著的熱忱。

令人震撼的曆史名城看不夠的蒙特利爾

像一隻翠綠肥美的太湖菱,蒙特利爾水靈靈、輕盈盈地飄浮在加拿大東部大西洋入河口的聖勞倫斯河上,藍色明淨的河水四麵將它環抱,使它成了北美千嬌百媚、風景獨特的水中之城和旅遊勝地。它的春天猶如撒滿翡翠,鑲滿珍珠的百寶錦屏,秀美無比。它的夏天,綠草茵茵,綠樹成蔭,如碧波萬頃的大海,目光所及無處不是綠,聖勞倫斯河上夏季的遊艇在深藍色清澈的河水中,不斷揚起碎銀似的浪花,挾著生機盎然的芬芳與清香,伴著火紅的太陽,激出生命充實的力量。萬紫千紅、競相爭豔的秋天,是加拿大無與倫比的最美,藍天白雲下,滿山、滿坡、滿樹層層疊疊,由洋紅、橘紅、粉紅、明黃、橙、綠、紫等色組成的鮮豔奪目的楓葉,濃淡紛呈,層林盡染,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徜徉於這虛玄的世界,好似挽著彩雲走,牽著萬道陽光織錦繡,它能讓人明白“五彩繽紛”的真切含義。它的冬天,是千裏冰封、萬裏飄雪的晶瑩世界,寫不盡它風姿綽約的詩情畫意,寧靜超脫之感,能讓人少了利益的相爭。

擁有100多萬人口的蒙特利爾市,是全球第二大非首都的領事城,島上設有90多個領事館和70多個國際組織,是美洲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融之地。蒙特利爾不但水美、天美、山美,更讓人心動的是浪漫、富有創造性的歐洲風情和令人歎為觀止、千姿百態、風格各異、透示歐陸文明的建築藝術。從建築形式上看,有法式、英式、羅馬式、希臘式、巴洛克式,還有尖頂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和古舊風味的城堡式等。從建築規模看,有宏偉壯觀、富有現代氣息的摩天大樓,有帶著濃鬱鄉村氣息的度假木屋,有鱗次櫛比的排樓鎮屋,有單門獨戶、豪華漂亮、優雅高貴的私人住宅,有高低錯落、古典氣派的尖頂樓房,有設施齊全、服務完善的高級公寓等。從建築設計看,有線條流暢、明快簡潔、大玻璃幕牆的公司和企業辦公大樓,有精雕細刻、金碧輝煌、流光溢彩的藝術殿堂(如蒙特利爾大教堂幾乎和巴黎聖母院如出一轍),有嵌入綠蔭叢中小巧精美、五顏六色的歐式別墅,有散落在綠草地上如玩具積木拚搭出來,多姿多彩、花香四溢的庭院式民居等。現代和古典建築和協完美的結合,相映成趣,集盡現代繁華與古典精華。在典雅、莊嚴、凝重、深有歐陸建築風格底蘊的蒙特利爾市繁華地段,雄偉地聳立著一座由中國人設計的48層十字形大樓,它就是國際建築界現代主義泰鬥———美籍華人貝聿銘為之創作的(PlaceVillMarie)維爾瑪瑞廣場,建築學上技術與藝術優雅巧妙地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奢華卻不失雅致,時髦卻不失穩重,形成了地理位置的獨特風格。

蕩遊在舊城區繁忙的港灣口,裝扮華麗,披著鮮花的觀光馬車,不時駛過精妙絕倫的法國景觀和古老城堡間,清脆的馬蹄聲灑著一路鈴聲,踏出了滿街的喜色和春意,仿佛要喚回歐洲人閑情逸致詩一樣的古老風情。邁步街頭,閃爍、跳躍、變幻、翻移的光芒,讓人迷惑,讓人暈眩。吸引我視線,讓我著迷的總是那無可替代、典雅完美、氣質非凡,建築藝術上生動的傑作,它像雕塑,能和所有的眼睛說話,它像文學,能跟所有智慧交流,它像繪畫,能喚起所有的回憶,它像音樂,能打動所有人的心……無論是精巧細致優美華麗,還是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每一個建築設計,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總令人百看不厭,讚歎不已,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它包含著曆史、文化、地理、信仰和無法說明的感情,創造和智慧濃縮的結晶,跨越幾個時代打造出這個令人震撼,天人合一的曆史名城。

沒有到過蒙特利爾的人,難以想象蒙特利爾的美,離開蒙特利爾的人,難以忘記蒙特利爾的美!

加拿大有個三文魚故鄉

坎普貝爾頓村位於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有“三文魚的故鄉”之稱。

1997年,加拿大漁民在加拿大東部米拉米奇海灣捕捉到一條長8.5米、重1噸的三文魚。這條魚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一條三文魚。翌年,在坎普貝爾頓村按照原魚大小建造了一座三文魚雕像。

三文魚雕像是直立的,魚頭朝上,魚的尾鰭自然彎翹,形態栩栩如生。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形象逼。雕像下麵是一個大水池。整體造型設計宛如一條鮮活的三文魚躍出水麵。

坎普貝爾頓村還有三文魚洄遊的山間溪流,吸引了很多遊客。

8月中旬是三文魚產卵的高峰期。三文魚產完卵便死去。盡管如此,三文魚還是浩浩蕩蕩地從太平洋進入加拿大西部的卡皮蘭諾河,逆流而上,進入它們的出生地———加拿大溫哥華市卡皮蘭諾河三文魚孵化場。

在孵化場外,卡皮蘭諾河水湍急地從孵化場1.5米左右高的台階上一級級奔瀉而下,似一道道小瀑布,河水滾滾流向遠方注入太平洋。近處,急切進入孵化場的三文魚,在高高的台階前接二連三逆水縱身跳躍,一次、兩次……它們鍥而不舍,每次都高高躍起,拚全身之力於一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當三文魚進入孵化場時全身已經紅透,而此前它身體還是青黑色的。據說,這是因為跳躍時用力過猛,有的魚身血管都迸裂了。有的魚遍體鱗傷,頭破血流。

在三文魚孵化場內,玻璃儲水槽裏有不同年齡的三文魚苗。它們將被一批批地投放到太平洋裏。這裏有三文魚品種中的銀鮭魚、硬頭鱒、大鱗鮭魚等,其中肉質最鮮美的是銀大馬哈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