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墨西哥城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
出墨西哥城往東北方向行駛約40公裏,就到了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特奧蒂瓦坎”在印第安語中意為“神之地”,這裏的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相當有名。它是墨西哥重要文化古跡之一,也是墨西哥著名的旅遊勝地。
離遺址主要入口處1號門不遠,有一塊被稱為“拉本蒂利亞”的土地,前些年差點要在這裏蓋起一座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後因考古學家的堅決反對而停工。未完工的“半截子工程”多年來一直留在那裏未動,對於特奧蒂瓦坎這一著名古跡來說,猶如佛頭著糞,大煞風景。
今年6月6日,這些“半截子工程”終於被拆除完畢。有關方麵宣布,這塊地方不久將作為一處有重大考古價值的古跡對外開放。這樣,一場持續多年的爭論終告結束,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這個地方被叫做“拉本蒂利亞”,是因為很久以前這裏曾有過一個同名的牧場。後來企業家伊薩克·伊魯收購了這塊土地。上世紀90年代初,伊魯想在這塊麵積約12.5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這座大型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工程在得到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曆史研究所同意後,於1994年正式動工。但這一工程從一開始就受到許多考古學家和其他學者的堅決反對。他們警告說,這一工程會對埋藏在地下的大量珍貴文物造成破壞。在強大的壓力下,工程被迫於1994年11月停工。伊魯堅決拒絕出售這塊土地,此後6年多時間裏,一直爭論不休。直到2001年3月30日,在官方報紙上公布了一道法令,決定由國家征用“拉本蒂利亞”,同時向原地產主支付533萬多比索作為補償。政府決定,把這塊地方交給考古學家繼續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發掘和研究結果表明,這裏蘊藏的文物極為豐富,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確實是一塊“寶地”。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曆史研究所所長塞爾西奧·阿羅約說,研究所現領導班子和當初批準建設商業中心的舊班子“截然不同”,一上任就和考古學家們一起對“拉本蒂利亞”作了評估,認為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對這一極為重要的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到來之前的曆史遺跡進行發掘,把它展示在世人麵前。考古學家魯本·卡夫雷拉說,“拉本蒂利亞”在考古方麵有極高價值,因為它非常完整地顯示出古代特奧蒂瓦坎城的一個街區。他指出,麵積約22平方公裏的特奧蒂瓦坎城有許多街區,現已知道有一些是特奧蒂瓦坎人居住的,還有一些是外國人居住的,而這是最完整的一個。
不久以後,“拉本蒂利亞”將作為一處古跡遺址正式對公眾開放。屆時,人們可以看到,當年的特奧蒂瓦坎城的一個街區結構大致上是什麼模樣;可以尋訪到當年的廣場、院落、住宅和手工藝品作坊。現在看來,當初停建商業中心的決定是非常英明的。由於這一決定,墨西哥雖然少了一座商業中心,但卻多了一處堪稱無價之寶的曆史文化古跡。當地人士認為,這是理智的勝利,文明的勝利。
到女王家打工的條件
白金漢宮是英國女王的正式官邸,誰不知道,而且侯門深似海,王室就更不必說了,所以這天看見報紙分類廣告打出白金漢宮字樣,一本正經配上威嚴的王室徽章,吃了一驚,沒想到英國宮廷還會公開招聘,而且一招就是200人!
原來白金漢宮每年八九月向公眾開放,需要200名臨時職員負責售票、導遊和商店銷售工作,具體條件從我們的角度看來相當含糊,“外表醒目、善於溝通、喜歡在麵向顧客的環境工作、屬於任何團隊都會珍視的人才”——別的不說,我隻在琢磨怎樣才算外表醒目,內在是不是同樣重要,英國王室除了貢獻花邊新聞,有沒有符合外表醒目標準的人可供大家參考?上次在火車上遇到一個新西蘭人,他說他是第一次來英國,之前通過視像會議係統完成麵試,在英國裏茲找到一份工作,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對他說,哦,假如這種遠距離麵試做法普及,大家恐怕都得注意怎麼搞得自己比較上鏡才好,他一愣,最後好像憋急了好不容易冒出一句:“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選我!”我隻好說是啊是啊,幫忙糊弄過去——據說新西蘭民風特別淳樸,大概是真的。
回到白金漢宮的招聘廣告,惟一比較特別的要求是“能否錄取取決於推薦信和能否通過安全審查”,基本上等於全是他們說了算。至於薪水則是“具有競爭力的”,“每小時6英鎊”,這是什麼概念,我不太清楚,隻記得漢堡王的一個煙肉芝士漢堡套餐要4.59英鎊,還沒加17.5%的增值稅,而白金漢宮女王畫廊的門票是6.5英鎊。當然,在薪水之外,他們還會提供出色的培訓項目、友好的團隊氣氛以及鼓舞人心、獨一無二的工作環境——嗯,“獨一無二”是毫無疑義的了,這裏說的可是女王陛下的正式官邸。
再往下看,這個廣告是一個意譯為“王室藏品公司”的機構發出的,簡稱RCEL,簡曆寄到RCEL的人事部,不僅列出地址,確實是在白金漢宮;假如地址還不足以讓你相信RCEL真的跟王室有關(誰知道是不是臨時掛靠機構!),底下還有電子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怎麼樣,現在相信了吧,屬於英國政府網,地址是王室。
假的也流行--我在美國買假貨
美國是世界上市場經濟體製最健全的國家,但在那裏依舊有人在出售假貨,隻是這種買賣雙方都心照不宣。
去年7月,我到美國華盛頓出了一次差,辦完事,衣服已經非常需要換了,就想去買一套。在美國經商的朋友大偉聽說後,主動提出給我當“導購先生”。
我的經濟情況大偉是清楚的,可人在國外,總不能太寒磣,我以為給大偉出難題了,沒想已經在這個城市呆了10多年、對這裏了如指掌的大偉對此胸有成竹,他駕車帶著我徑直來到一個跳蚤市場的後麵。這裏有一排十分簡陋的房子,走進去,從玻璃窗戶望去,裏麵出售的大多是衣帽、皮包、金筆、手表之類的日用品。我以為這些不過是三流雜牌貨,但走進去一看,讓人大吃了一驚,這裏的每一個商品,竟然都是世界知名的品牌,不少是一些中型商場都買不到的名貴商品。我心中不免有幾分奇怪,大偉不是帶我買便宜貨嗎?怎麼到這裏來呢?
精明的大偉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慮,笑著說,你先看看價格如何?我拿起一塊日本精工手表一看,每塊隻賣15美元。記得此前陪一位朋友在香港一家商場裏買過這種表,與這表一模一樣,卻賣了18萬港幣,這裏為什麼會如此便宜呢?“我們賣的是假貨。”一個30來歲的黑人女售貨員如此回答我的問題。
我又隨手拿起一雙耐克運動鞋,手感不錯,在售貨員的鼓動下,我試穿在腳上,十分適腳,再拿到手上仔細瞧,居然沒找出毛病來,完全可以以假亂真。“這鞋是亞洲一家專業廠家生產的,過去該廠就為耐克生產鞋,後因為耐克出價過低而停產。亞洲爆發金融危機時,這家企業麵臨破產,於是又自發生產耐克鞋來賣。”售貨員向我解釋說。
當然,更多的產品是一些小廠甚至手工作坊生產出來的,不過他們的造假手段肯定不低。筆者曾在製革行業工作過,對皮革製品一直以行家自居,對於這裏眾多的各式皮製提包、手袋、錢包,卻無法說出假在何處,隻好甘拜下風。
筆者一向對名牌或市麵流行的東西沒什麼興趣,可那天卻變得十分貪婪,除了購置一套西裝、一套便服、兩塊手表、五支鋼筆、一條腰帶,而且後來東西多了不好帶,又買了一個大提包,直到大偉兩次提醒東西太多過不了海關才罷休。
我原以為,來這裏購物的隻是喜歡名牌而經濟條件又不好的人。那天購物後,我坐在木椅上休息時,一個40來歲的美國女人也坐在那裏,她主動與我交談起來。交談中得知她丈夫經營著一家有1000多員工的跨國公司,我問她為何要來這裏購物,她反問我,這裏的東西這麼精細,有必要去花冤枉錢買真的嗎?
假貨如此“深得民心”,看來,美國的“打假”也任重而道遠。
美國用垃圾製造的博物館
美國有座垃圾博物館,聽來頗感新鮮,為此專程去觀光了一回。
垃圾博物館坐落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斯特列福鎮,始建於1996年,是在垃圾分類處理廠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作為環保教育設施之一,免費接待公眾。
垃圾博物館展館本身並不大,隻有一個廳和一個影視室,但與垃圾分類處理廠結為一體,就顯得有點氣勢。博物館有5名工作人員,除作導遊外,每年夏天,還就一些環保問題舉辦有趣的研討活動。我們抵達博物館時,不斷有裝運垃圾的大車從側門進進出出,一派忙碌景象。
進入展館,映入眼簾的是兩根色彩斑駁的大圓柱和一條恐龍。恐龍長約五六米、高約3米,非常引人注目,前來參觀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又蹦又跳地圍繞著它轉。經導遊介紹,兩根柱子原來是用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袋組裝的;恐龍則由成千上萬件回收的廢品製成,從頭到尾滿是經過修飾的各種顏色的玻璃瓶罐、塑料製品、衣物鞋帽等等,四個大腳掌竟是廢棄的輪胎。
導遊認真地介紹有關垃圾再生使用的知識:諸如綠色的塑料瓶可造地毯;25個汽水瓶可製作一件再生的短上衣;1噸舊報紙再生使用可少砍約17棵樹和節省4100瓦能源;利用廢棄金屬代替鐵礦石生產新鋼鐵,可減少空氣汙染86%、水汙染76%和能源消耗74%;等等。總之,廢物不廢,再生利用可節約大量的自然資源、能源和填埋垃圾的場地,保護生態環境。言之鑿鑿,使觀眾大感驚奇,聽得有滋有味。
導遊在講解時,除時而啟發孩子們思考和回答問題外,還讓孩子們對照分發到手的“試卷”,從恐龍身上找出“試卷”所列的垃圾。接著還帶領大家到一個擺著各種各樣的垃圾道具的地方,具體介紹如何區分有沒有回收價值、可再生使用或暫時不能再生使用的東西,並測試孩子們是否真弄懂了。
隨後進入能容納百人的影視室,那裏上映以垃圾為題材的兒童片。垃圾擬人化了,三個主角:一個罐頭、一個瓶子和一張報紙,都有鼻有眼有嘴巴,手舞足蹈地在對話,風趣地講述各自的生平和長處,訴說自己的遭遇和願望;可結果是,罐頭和瓶子被工廠回收再生使用備感慶幸,報紙卻被拋棄埋沒到荒野大喊其冤,有“人”快樂有“人”愁,很讓人回味。
參觀垃圾分類處理廠是壓軸戲。樓上有一條寬闊的步行參觀通道,它高懸在垃圾廠房中間,橫跨大半個廠房,用玻璃封閉,參觀者居高臨下透過玻璃縱觀整個廠房的運作情景。不斷開進的大卡車,將滿載的可再生使用的垃圾傾卸在地上。據介紹,廠裏有20多個工人,負責分類處理19個鎮運來的垃圾,每天處理約250噸。
參觀通道的下方,有兩條運輸皮帶正在運轉,推垃圾的機車把運來的各種垃圾推到皮帶上。皮帶運轉時,其下方的一個綠色震蕩器把破碎了的玻璃瓶震離出來。在皮帶兩旁的16個工人,眼疾手快地對垃圾進行挑選,站在前麵的先將塑料挑出來,後邊的再挑選出鋁和玻璃瓶,分別投放到貼有標識的容器裏。同時,一條旋轉著有巨大磁力的窄條,把皮帶上的金屬分離出來。
各種可再生使用的垃圾被分離歸類後,工人們把它們壓縮成塊,再運往再生產工廠。
參觀完畢,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建造垃圾博物館可說是一舉多得,它充分發揮垃圾處理廠的作用,既作環保設施,又為教育場所和旅遊景點,很有意義。
哥斯達黎加的野生動物園
在哥斯達黎加這片火山冒著燃煙、原始森林出沒著各種奇異野生動物的土地上,你看到了處於原始狀態的世界。在霧氣籠罩的森林深處幽暗的綠色寂靜世界中,一束陽光落在蘭花或蝴蝶上,濺起鮮豔的光斑;一隻鮮紅色的金剛鸚鵡突然從樹葉叢中飛出,激起一陣騷動;奇異的鳳梨科植物依附於大樹,從空氣中吸取營養。這就是哥斯達黎加。
從聖何塞出發到該國東南的科爾科瓦多國家公園有5小時的旅程,可途經哥斯達黎加的第二大城市阿拉胡埃拉,它位於雄偉的冒著煙的波阿斯火山錐麓。車沿泛美公路爬上塔拉曼卡山脈,可以在300米高的山嶺上看到邊坡陡峭的峽穀和森林覆蓋的山坡,這裏的風景美不勝收。科爾科瓦多國家公園是瀕危動物的家園,包括美洲豹、貘和猴;寬吻鱷和其他鱷魚在水中遊來遊去,海龜爬到白色的長沙灘上產蛋,而世界上最大的猛禽熱帶大雕時常在上空盤旋。圖為科爾科瓦多國家公園的原始森
世界聞名的石油湖馬拉開波湖
馬拉開波湖位於委內瑞拉的西北部,總麵積14344平方公裏,最長處212公裏,最寬處92公裏,是委內瑞拉同時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馬拉開波湖麵寬廣,一望無際,水深平均達20多米。靠南的部分有大小150多條內陸河注入,是淡水;湖北部出海口有近10公裏寬的水麵與加勒比海相接,水很鹹。
位於馬拉開波湖西北部的馬拉開波市是委內瑞拉第二大城市和港口,新興的石油城,蘇利亞州州府。馬市原為出口咖啡和農牧產品小型港口,1918年因馬拉開波湖發現大量石油而飛速發展,10年內成為著名的石油城,湖區原油產量最高時占全國總產量2/3。除石油化工業外,馬拉開波市還有建築、食品、石化、纖維、煙草、造船、水泥等工業。
1962年建成的馬拉開波大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斜拉橋,主橋5孔,跨徑235米,全橋長8.6公裏。壯觀雄偉的馬拉開波大橋不僅是連接湖兩岸的交通樞紐,也是湖區一景,當地人的驕傲。為紀念獨立戰爭時期的英雄,人們把這座大橋稱為烏爾塔內塔將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