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
“人文主義”一詞源自“人文學”,在文藝複興時期指古典學術的研究和重視人類現實的新思潮,當時的新文化人士則自稱為“人文學者”。19世紀以後,歐洲學術界才開始用“人文主義”來稱呼這種社會思潮。人文主義的基本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對“神道”,提倡人權以反對君權,提倡個性解放以反對中世紀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殘餘,因此也稱為人道主義。習慣上把文藝複興時期的這種思潮稱為人文主義,文藝複興以後的則稱人道主義。
人文主義於14世紀末首先在意大利北部的羅馬和中部的佛羅倫薩等城市興起。15世紀,人文主義在意大利蓬勃發展,出現了“言必稱古典”的局麵。許多學者、詩人搜求古籍成風。隨著對古典文化的學習,人文主義思想也日益發展,深入人心。當時的先進人士以所謂“全麵發展的人”作為理想,蔑視宗教禁欲主義和封建門第觀念,力求成為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人。封建教會對文化的壟斷鉗製被打破了,文化領域百花競放,為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開拓了道路。15、16世紀,人文主義廣泛地傳播到西歐各國,成為歐洲流行的一種思潮。
彼特拉克從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各國先後湧現出一批著名的人文主義代表人物:
薄伽丘但丁(1265—1321年),意大利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的先驅,他的不朽名著《神曲》,標誌著一個時代的來臨。他在《神曲》中,對中世紀教會權威的反抗和對基督教正統教義的大膽修正,最早放射出人文主義的思想曙光。1302年,但丁被羅馬教會勢力判處終身流放。
彼特拉克(1304—1374年),意大利作家和詩人,是第一個自稱為“人文學者”的人,因而被後人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為了搜集古代典籍與手稿,幾乎走遍整個意大利,並用新的觀點來注釋這些典籍、手稿。他的主要代表作《抒情詩集》,抒發了人文主義思想,表現了對古典文化的崇拜,對禁欲主義的厭棄和對個性自由的追求。
薄伽丘(1313—1375年),意大利人文主義的奠基人之一,是佩脫拉克的學生和同事。他在其名著《十日談》中,對教會僧侶和封建貴族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歌頌和讚美了聰明、機智和有文化教養的全麵發展的人。
彭波那齊(1462—1525年),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冒著生命危險發表了《論靈魂不朽》一書,論證了靈魂不朽在物理上之不可能,在道德上沒有必要,因而沉重地打擊了神學世界觀,以致該書被教會燒毀。
愛拉斯莫(1469—1536年),荷蘭著名人文主義者,被稱為當時西歐人文主義運動的領袖。他在名著《愚人頌》中,一方麵痛快淋漓地諷刺和嘲笑了教皇、僧侶和貴族的腐敗和愚蠢,違反人性,抨擊了經院哲學的虛偽和無知;同時又頌揚被基督教貶斥的所謂“愚行”,要求人的個性解放。這本書轟動一時,在他生前就發行了40次。他的思想震撼了西歐。
除以上幾位外,還有意大利的皮科(1463—1493年)、西班牙的微末斯(1492—1540年)、法國的蒙台涅(1533—1592年)等等。此外,西班牙的著名作家塞萬提斯(1547—1616年)、法國的著名作家拉伯雷、英國的大劇作家莎士比亞(1547—1616年)也都是著名的人文主義者。
人文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人性論。人文主義者從人的本性出發觀察社會曆史,提出“按自然生活”的口號。人文主義者所說的人性既非人為的,也非神造的,而純屬人自身具有的自然的性質。它像自然法律一樣,要求人們聽從它的指揮,服從它的召喚,不允許違抗。
從人性論出發,人文主義者提出了如下的主張:第一,反對神權對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價值,恢複人的尊嚴,保障人的權力。第二,反對禁欲主義,主張享樂主義;反對來世幸福,提倡現世幸福。第三,反對封建等級製度,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第四,反對盲目信仰和崇拜權威的蒙昧主義,推崇理性,重視科學知識。
人文主義者的人性論主張,是對封建神學信仰論的有力挑戰,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思想。它後來成為資產階級哲學體係的核心內容之一。
我們上麵提到的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但是,文藝複興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並不在他們中。因為那個時代還出了一位在許多領域都堪稱大師的巨人——達·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