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發現(3 / 3)

哥倫布的西航雖然沒有到達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但卻激發了歐洲人航海探險的熱情。1499—1504年間,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多次橫渡大西洋到達巴西東海岸探險,發現此地的地形地貌、居民的風俗習慣等等都與歐洲人得知的亞洲迥異。於是他斷定哥倫布發現的陸地不是亞洲,而是一塊新的大陸。

他的觀點被發表後,立即引起了整個歐洲的轟動。歐洲人得到了這樣新的地理概念:在亞洲和歐洲之間存在一個新大陸,從歐洲西航必須橫渡兩個海洋方能到達亞洲。後來人們就用韋斯普奇的名字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即是現在的美洲。

新的地理圖景激起了歐洲人更強烈的好奇心,人們想知道新大陸和亞洲之間的那個海洋到底是怎樣的,有多大,如何穿過這個海洋到達真正的東方。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穿過巴拿馬地峽,並登上了達裏恩著名的山峰。他極目遠眺,看到了西麵大片浩淼的水域,他稱之為“大南海”。這是歐洲人首次看到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於是,歐洲人對太平洋的探險開始了,並由此進行了人類首次的環球航行。完成這個壯舉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

人類首次環球航行——麥哲倫

麥哲倫,約1480年出生於葡萄牙北部波爾圖一個破落騎士的家庭。少年時曾為王宮侍童。青年時代曾為他的祖國立下過戰功。後由於向葡萄牙國王建議西航開辟新航線遭到拒絕而移居西班牙,得到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和資助,去開辟西航香料群島的新航線。

麥哲倫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船5艘、水手265人,由西班牙的聖盧卡港啟航,12月13日到達裏約熱內盧灣,然後沿巴西海岸南下,去尋找曾聽說過的能通向“大南海”的海峽。他們到達了南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一條狹窄海峽,他們稱之為萬聖海峽(後命名為麥哲倫海峽)。有幾乎五個星期的時間,他們的船隻能聽憑肆虐的風暴和暴風雪的擺布。水手們發生了嘩變。麥哲倫以高壓手段平息了暴動,並將兩名水手送上海岸,讓他們留在那兒懺悔他們的罪行。最後風暴平息了,海麵變得遼闊,他們進入了新的海洋。由於海麵風平浪靜,麥哲倫就把“大南海”改稱為“太平洋”。接著,他們繼續向西航行。但航行了九十八天還沒見到陸地的蹤影。麥哲倫的手下幾乎因饑渴而死光,並以出沒於船上的老鼠為食,而當這些都吃光了以後,他們就咀嚼一片片船帆以聊解饑腸。而此時的麥哲倫仍意誌堅強,鎮定地指揮著船隊前進。

1521年3月,麥哲倫的船隊到達了菲律賓。在馬克坦島,麥哲倫因幹涉當地土著的內訌而於4月27日被土著殺害。餘眾於11月到達該次航行的目的地摩鹿加群島。僅存的一隻船“維多利亞”號和18名瘦弱不堪的船員,由西班牙人埃爾卡諾率領,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曆史上首次環球航行,曆時整整三年。出發時265名水手,隻有18人生還。

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的航行及其取得的地理大發現,其意義是深遠的。它發生於西方資本主義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範圍的聯係,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同時它以實踐證實了地圓學說,為建立新的天文學和地學奠定了基礎,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觀念的革命。它用實踐突破了所謂經典的理論知識限界,使人的思維方式從對權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