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順性而行篇(2)(2 / 3)

世情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勝王敗寇。世情是崇尚強者而鄙視弱者的,人們服從的是實力的強大,佩服的是精神的強健。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謀發展,從最本質的意義上說,都是單打獨鬥的。但從實現形式上看,絕大多數是組織一幫人來幹的,通過一幫人的共同協作來獲取一己私利,或者參與其中,從中獲取一己之私利。

團體與團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便有利益之間的爭奪。講理行不通便動武。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紛爭、械鬥在國家之間的表現形式,或者叫變種。所以,大而言之,我們可以說,人世間一切事變,都是人性相碰撞的產物。

8、世界並不荒誕,因為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人世間不存在純而又純的東西,一切都是混雜物、混合物,就看哪一方麵的因素占主導地位罷了。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區別,便是以其主要特征來顯示的。一種特征居於主導地位,其餘特征便處於從屬地位,事物的性質便由占主導地位的一麵來決定。人亦然。

從人性的角度看,人生並不荒誕,世界並不荒誕。因為一切都是人性使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也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世間事,論本質,是古今一樣的。“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是從本質角度講的。“太陽底下都是新鮮事”,是從現象角度說的。兩句話都對。

有的人對時下的社會風氣深感憂慮,不僅重彈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老調,甚至發出了“人類到底怎麼了?”“人類往哪裏去?”等等疑問。究其原因,無非是出於對現實社會的種種不滿,便幻想出一個完美的社會來,把這一完美的設想說成是古代就是這樣的,再拿這個所謂的古代社會的形象來與現實的社會進行對比,對社會中不好的東西進行抨擊,實屬幼稚可笑。考究曆史,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人自古就有,且代不乏人。可以肯定,以後還會有。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社會。世界不僅不完美,還百般醜陋。但卻是真實的世界。沒有完美的社會,社會永遠是不完美的,也永遠是在“不完美”中前進的。

世界就那個樣,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但從人性角度看,一切也都是正常的。現實世界比小說家、戲劇家、作家筆下的世界更加無序,更加混亂,更加無常,更加出人意料。小說家講因果,是抽調了生活中諸多偶然因素的。所以,小說家、戲劇家筆下的世界是簡單的、單純的。而現實的世界充滿偶然,也不存在什麼因果,故而更加複雜多變,然而卻絕對真實。為什麼沒有因果呢?因為一切的果,都是由眾多的因、無數的因共同綜合作用才形成的,沒有任何一個因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的。人們往往強調其中某一個因素,而撇開其他的一切因素,也就虛假得很了。而且,偶然因素極多,偶然因素也是生活中的真實,又怎能排除呢?又怎麼能抽掉呢?可見,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不可重複的,正因為如此,任何人的經驗都不可靠,不可學。硬要去學,十有九是要倒大黴的。

說“知識就是力量”的人很多,卻很少有人說“無知”也是力量的。其實,在人世間,無知的力量總是比知識的力量更強大。“無知無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無知”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無知”的力量的強大是無庸諱言的,但往往會導致自身的失敗,乃至毀滅。這當然是另一層麵的問題了。

人們喜歡說“無私無畏,”卻不懂得有私才有畏。真正懂得謀私的,是有畏的。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災難的後果的話,便會嚴格控製自己的行為,而決不會肆無忌憚的。那些肆無忌憚、膽大包天、無惡不作的人,根本的原因便是“無知”。亦即:缺乏必要的人生智慧,不善於謀取一己之私利。這些人受到他人的瘋狂報複,身陷牢獄,倒了大黴之後,又後悔不迭,不自檢省,反而歸咎於命運,哀歎人生無常,說什麼人生如夢。這本身就是極度無知的表現。

在社會生活中,法律規定的是起碼的、最低的要求。道德規範的是一般的要求。宗教規定的是高層次的要求。法律規定的要求是人人必須做到的,道德的要求則是一種倡導,宗教的戒律所要求的是個別優秀的人所追求的一種高境界。從人性的角度講,三者均是來自外部的東西,而非源自個人內在的。凡屬來自外界的約束、要求,都是強加的,有違人性的,因而對人行為的約束力是有限的。隻有源於人自身的,即內發的自律,對人的行為的約束才真正有效,因為它是源於自覺的,出於自願的。人不自覺,一切都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