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提高記憶力的常規訓練(2 / 3)

讀者先讀識記材料,同時錄進磁帶,將兩麵都錄滿後便可以播放了。先聽一次,思路要隨著識記材料走。聽完後,可以先試記一下,如不滿意,就再聽一次,直到滿意為止。

讀者們要注意在開始念材料時速度要慢,否則因為不習慣,思路就可能跟不上,待對材料熟悉後,速度可適當加快。

二、間隔法

間隔法就是在錄音時,預留給自己的思考時間,再行錄音的方法。

三、配樂法

就是在錄音時配上音樂的方法。

錄音機的作用在學習外語中尤其顯著,讀者們應該讓它充分發揮出來。

用概括記憶法簡化記憶內容

概括記憶法就是對識記材料進行提煉,抓住關鍵和要點的記憶方法。

概括記憶是根據心理學原理和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總結出來的,是科學的。概括需要積極的思維,隻有經過充分的思維,才能把事物的精華提煉出來。在簡化和提煉過程中,我們對材料認識提高了,理解加深了,從必然王國躍到了自由王國。這種經過凝縮、概括後的材料言簡意賅,有代表性,容易與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相掛鉤,不易遺忘。同時,概括需要辛勤的篩選勞動,隻有經過認真的篩選,才能沙裏淘金,把同類事物的精華提煉出來。這樣,大量的原始的繁雜的材料經過刪繁就簡、擇精選萃後,數量減少了,質量提高了,識記者的記憶負擔量就會大大減少,記憶效率自然會顯著提高。

古人雲:“百煉為宇,千煉成句”,嘔心瀝血煉字鍛句,就是一種概括。因為煉字鍛句的目的在於煉意,用簡約而精煉的字句,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內容。書店裏常見的《大綱》、《綱要》、《提要》、《舉要》等都是概括的產物,思維的結晶。

概括記憶法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主題概括

提煉、概括出識記材料的主題思想,抓住要領、籠罩全篇。識記材料不論長短,都有主題,隻要用心總結,不難窺出。

二、內容概括

對長篇材料進行凝縮、概述。有些識記材料,洋洋數千、上萬言,如不進行處理,很難把握。高屋建領地對其內容進行壓縮、刪減,使其變得精練,有利於對全部材料的記憶。有些長篇小說前邊的內容提要,有些刊物登載的名著縮寫,都是內容概括的產物。利用內容概括法,可以大大減輕記憶的工作量。

三、簡稱概括

對一些較長詞語、名稱、概念進行高度簡化,識記起來越來越方便了。現代語彙中湧現了大量的簡稱概括,它很快進人了人民生活之中。像“中華全國總工會”簡稱“全總”,京、津、滬、遼、閩、浙、贛、桂等省、市、區的簡稱也屬於此例。

四、順序概括

對識記材料按順序進行概括,記憶時突出其順序性。這種方法能突出識記材料的原貌,防止錯訛。如記憶王安石變法的內容:①青功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稅法;⑤保甲法。可以按其順序概括為:一青二募三家四方五保。這樣念起來順口,記起來便當,如果需要回憶時,自己添加內容就行了。

五、數字根據

用數字來概括識記材料。如“五講四美三熱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五項原則六條措施”等。

以上這些方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運用。概括記憶法適用於記憶那些內容較多、較係統的社會科學材料,要求識記者有高度的概括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主要靠實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尋找規律快速記憶

據說愛因斯坦的一位朋友告訴他電話號碼改為24361,請記下,愛因斯坦並沒用筆記,但立即說記住了。朋友很驚訝。愛因斯坦說這個數字很好記,24361就是兩打(12X2)+19’。原來愛因斯坦發現這五位數的電話號碼是由有意義的數字所組成,因此一下子就記住了。

德國大數學家高斯小學念書時,老師讓他們計算1+2+3+…一直加到100的和。正當全班同學緊張地挨個數相加的時候,高斯報告了他的結果5050。同學們都驚訝,老師問高斯怎麼算得這樣快,高斯說,1+100=101、2+99=101、3+98=101…然後50+51=101,他掌握了這個規律,采用了10×50=5050的簡便算法。

所謂規律記憶法就是把要記的東西找出事物之間的聯係和規律,從而有助於記憶效果。

數、理、化課本上的不少定理、定義、公式的記憶,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效果欠佳。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規律,其記憶效果好。例如歐姆定律I=VR,理解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電流與電阻成反比,這樣就很容易把歐姆定律記住了。考試時就會運用自如,考出好成績來。

利用規律記憶法,對英語單詞的記憶效果提高也是很重要的。據了解,北京市的一些中學特別是初一的學生,有一些人的英語考試成績不及格。例如有的班級四十幾人,竟有15人期末英語考試不及格,就是及格的當中分數較高的也不多。

這些同學之所以英語學習成績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記不住單詞。如果他們對英語的構詞有所了解,並加以應用,那麼英語單詞的記憶效果就會提高。比如說,英語構詞法之一派生法也叫詞綴法,就是在詞根前麵或後麵加上前綴或後綴就構成了新的詞。如work(工作)後麵加綴er,就構成了新的詞worker(工人)。英語構詞法之二合成法。例如c1ass(課)十room(房間)就構成了classroom(教室人如every每一)+where在哪裏)就構成了everywhere(無論何處)。every(每一)+one(一)就構成everyone(每人)。some(一些)-body(人)就構成了somebody(某人)。my(我的)+self(自己)就構成了myself(我自己)。

同學們掌握了英語單詞的構成法,記憶的效果就會提高。老師和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在這類記憶方麵出現問題,要具體幫助孩子分析記不住的原因是什麼,幫助孩子找出能記住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記憶的困難,學習效果就會提高,學習成績也就會提高。

“過電影”再認記憶

“過電影”記憶法是回憶與再認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習過的內容先“過電影”,使它在腦海中盡可能清晰地重現出來,然後對照書本查漏補缺,找出尚未記住的部分進行再認,而後再“過電影”回憶。也可在“過電影”回憶受阻時立即看書找出受阻障礙或薄弱環節。如此循環往複,記憶將產生倍增效果,而且所記內容清晰無比、牢固準確。

一般說來,能通過“過電影”回憶出的內容比回憶不出的內容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要深。有些學生在複習中隻注重翻書本機械地重複,而忽視“過電影”回憶這種有目的的重複,誤認為書本上的內容通過翻書即可記住了,結果到了考場卻答不出或答不全。

在複習時,單純一遍一遍地閱讀效果不好。應該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前就積極地試圖“過電影”回憶,回憶不起來再閱讀,這樣容易記住,保持時間長,錯誤少。

有關這方麵的操作在本書中已講了很多,望讀者們仔細去體會,力求準確無誤地掌握。

利用形象牢固記憶

嚴格說來,形象記憶是一種相對較低層次的記憶,在學生處於小學階段時,大多數內容需要學生通過形象記憶來掌握。

形象記憶法也要求學生有充分的想象能力。比如學外語最頭痛的是單詞單調難記,而且記憶單詞初看起來尚無規律可循,用各種其他方法來記憶都無明顯效果。一般情況下,隻能死記硬背,殊不知通過形象記憶法其效果還挺顯著哩。如“雞蛋”的單詞是“egg”,乍看起來不好記,盡管隻有三個字母,記住了也容易忘,如果用形象附會的方式加以想象:兩隻母雞生蛋就是英文中的“蛋”,“g”是母雞,如蛋之狀,這樣既記得快,而且也記得準確。這種記憶典故或材料在學習中還有很多,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收集,便於牢固掌握。

快速有效的有意記憶法

一、什麼是有意記憶法

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誌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的方法,叫作有意記憶法。相反,沒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也不需要意誌努力的記憶方法,稱為無意記憶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於無意記憶效果。為了係統地掌握科學知識,必須進行有意記憶。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陳正之,他看書看得特別快,抓住一本書,就一個勁地趕著往下讀,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他讀了一本又一本,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讀過的書像過眼雲煙,很快就忘記了,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象。這使他十分苦惱,疑心自己是不是記憶力不好。

後來,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以後,給了一番忠告:以後讀書不要隻圖快,哪怕每次隻讀50個字,重複讀上多遍,也比這樣一味往前趕效果好。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讀過的書所以記不住,不是因為他的記性不好,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不消化書中的內容,又不有意識地進行記憶,他的記憶效果當然是不會好的。

以後,陳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勸告,每讀完一段書,就想想這段書講了些什麼,有幾個要點,並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一個有學識的人。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請老師給兩個班的同學布置了默寫課文的作業,都說第二天測驗,第二天果真測驗了,結果兩個班成績差不多。測驗後,隻告訴一班同學兩個星期後還要測驗一次,二班同學不知道。兩個星期後又進行測驗,一班同學的成績比二斑同學要好得多(一班同學在測驗前也沒有複習)。這說明,並不是一班同學比二班同學更聰明,記憶更好,而是由於老師在第一次測驗後,對一班同學提出了更長久的記憶目標,結果一班同學就記得長久些。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養成一種習慣,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明確提出記憶的目標,這樣才能有好的記憶效果。有的同學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老師提問和作業、為了應付考試,那麼他掌握的知識就不可能牢固。這些同學,雖然花費了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複習功課,可是考試一完,他們就認為大功告成了,把功課全丟到腦後,結果,學過的內容很快就忘記了。

二、怎樣進行有意記憶

進行有意記憶,首先要有明確的任務。任務明確,就能調動心理活動的積極因素,全力以赴地實現記憶的任務。任務越明確、越具體,記憶效果就越好。例如,英語單詞不好記,但又必須記住,因此,你可以把生詞寫在小卡片上,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記住20個生詞,並及時進行複習與檢查。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詞彙量就會大增。

其次,有意記憶要有意誌努力的參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專心致誌”。要下決心記住一段材料,就要進人“兩耳不聞窗外事”,“頭懸梁,錐刺股”的境界。如果麵對著要記的東西,連連叫苦不迭,或漫不經心,或知難而退,都不會取得好效果。

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

一、什麼是理解記憶法

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記憶法。理解記憶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學概念、範疇、定理、法則和規律、曆史事件、文藝作品等,都是有意義的。人們記憶這類材料時,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係,使之納人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理解記憶的全麵性、牢固性、精確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賴於學生對材料理解的程度。

理解記憶的效果優於機械記憶。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做記憶的實驗中發現:為了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要重複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隻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麵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真是費力不討好。

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係,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

我們平常說泰國的首都是曼穀,實際上這是一個簡稱,泰國首都的全稱是“共台南馬哈那坤奔他娃勞狄希阿由他亞馬哈底陸浦改勸辣塔尼布黎隆烏冬帕拉查尼衛馬哈灑坦”,共41個字。要把這41個字都背下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比記圓周率小數點之後4I位還要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