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提不出什麼意見,或者他的想法不合適,那麼盡量提出些你自己的。也給自己一點時間,考慮一下能應付當時的特殊情況的最切合實際而且可能有效的策略,其中包括你和孩子或者其他人能做些什麼的看法。
克服緊張和沮喪的觀點一般都分為兩類:或者是治療,或者是設法使孩子分心。治療是學習如何在導致緊張或者沮喪的環境中生活,或者如何度過這段日子。分心是把某人貫注於誘發緊張或沮喪反應的原因的注意力轉移開來。在許多個案中,同時使用治療或者分心是較為合適的。
如果孩子對於別人嘲笑他的體重非常緊張,那麼對他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教孩子和善的“反擊”方式;幫助孩子按照某一食譜進餐和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孩子就不會顯得過分臃腫。可以使他分心的方法是:引導孩子欣賞自己身上令人讚賞的品質,讓孩子參加一些能夠增強他自尊的活動。
⑤避免因過分保護孩子或者對孩子施加壓力而間接地使他感到緊張和沮喪
處於兒童中期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困境的磨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個性、希望和抱負的應對策略。這也是驗證他們個人的天分的機會,可以培養他們適應更加獨立和複雜的青少年世界的性格特點。
盡管學齡兒童真正感到緊張和沮喪的時候,你總是特別擔心他的情感健康,但是不要使你在孩子和任何可能導致他不安的情況之間的幹擾形成習慣。你的任務就是協助孩子處理緊張和沮喪,而不是你自己去處理它們。
另外一方麵,不要對孩子完成過高要求的工作、處理困境或者滿足特定的成熟標準的能力期望過高。這些期望本身就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沮喪。
對處於兒童中期的孩子來說,無論他的具體年齡是什麼,無論下表中某一特定年齡組下麵列舉的緊張因素是什麼,他都可能受到這裏提到的所有因素的影響。下麵所列舉的情況,都是處於兒童中期的不同年齡的孩子特別感到緊張的。
注意緊張既能產生於積極的情境中,又可能產生於消極的情境中。還應注意當孩子長大的時候,會影響他的特定的緊張因素是會不斷改變的。
比如,六歲到九歲的孩子關注規則,而到了九歲至十一歲時,關注的可能會變成諸如責任感之類更加複雜的東西。相似地,九歲到十一歲的孩子渴望得到同齡夥伴所有的東西,而當他們長大成熟的時候,也就是說到了十一歲到十三歲的時候,他們所關心的就是知名度了。
如何進行情緒輔導
在不的情況下,針對孩子的不同情緒加以具體的輔導,會使孩子從中受益匪淺。1.你是否擁有情緒輔導能力
察覺它已情緒化的父母可以運用他們的敏感性與孩子的感情——無論多麼的難解或強烈——做協調。不過,一個敏感、察覺情緒的人,並不一定代表你對孩子的感受會覺得易於了解。小孩常常間接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而采用的方法令大人感到迷惑。無論如何,隻要我們敞開心胸仔細傾聽,我們通常都能夠解讀孩子在互動時、遊戲中、每日的行為裏無意識隱藏著的信息。
在養育組內的一位父親大衛,敘述他7歲的女兒如何在一次事件中令他了解她憤怒的根源並向他表示她的需求。凱莉那一整天心情低沉,她解釋那是因為與她4歲的弟弟吵架後,對於所有想象的侮辱都發怒,包括典型的:“占美又在瞪著我看!”每次的互動關係,凱莉都將占美當成壞蛋,雖然占美看來並沒做錯事。大衛問凱莉為何她對順從的弟弟如此生氣,但他的問題隻換來她的靜默無語和眼淚。他探問愈深入,凱莉就變得愈被動。
到了晚上,大衛去凱莉的房間幫她準備就寢時,她又開始鬧別扭。他打開衣櫃找她的睡衣時,發現隻有一套幹淨的、褲腳縫密的舊睡衣。“你認為這件適合穿嗎?”他帶著一絲微笑問,同時把它來提起讓他瘦高的女兒看。大衛找來一把剪刀,兩人一起把密合的褲管我去,讓她穿上。“我真不敢相信你長得這樣快。”他對她說:“你就要變成一個高大的女孩了。”5分鍾後,凱莉和家人一起在廚房吃睡前點心。“她看來就像是另一個小孩。”大衛回憶著說。她變得很興奮、活潑。她甚至還跟占美說了個笑話。
“在這睡衣事件中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我不確定是什麼。”大衛告訴其他的家長。經過組內輪番的討論,他得到一個比較清楚的答案。凱莉這樣一個嚴肅、敏感的小孩一直很妒忌性情快樂、和藹的占美。尤其在那天,由於相同的原因,她可能需要再次保住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或許她想知道大衛愛她的方式跟愛占美的方式是不同的,又或許她父親親切地承認她的快速長大正是她所要的。
重點在於孩子——跟所有人一樣——他們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不論他們是否能夠清晰地表達出這些原因。每當我們發現孩子為了些看似不合理的事件發怒或不安時,如果退一步看看他們整體的生活狀況,可能會幫助解決問題。一個3歲的孩子不可能告訴你:“媽媽,對不起!我最近太煩躁了,自從去了新的托兒所後,我有許多的壓力。”一個1歲的孩子大概不會告訴你:“當我聽到你跟爸爸為了錢在爭壓時,我覺得好緊張。”但事實上,這可能真的就是他的感受。
在大約7歲和更小的孩子中,常常在幻想的遊戲中展露出感覺的提示。假裝的遊戲,利用不同的角色、場景及道具,可以讓孩子確實地表現種種的情緒,莫莉亞在她4歲時,用她的苗比娃娃做道具。她在浴盆內邊玩弄著較娃邊說:“當你發怒的時候,芭比真的好害怕。”這是她開始我倆之間重大問題對話的一貫作風,談的都是關於我的憤範的事情:當我生氣時,我的聲調多麼高,以及那使她有怎樣以感覺。有這機會暢談是可喜的。我向芭比娃娃(和我的女兒)保證,我不是想驚嚇她,而我偶爾的發脾氣並不代表沒人不愛她。由於莫莉亞是以芭比的身份交談,所以應該向芭比說遷並安撫她。如此可讓莫莉亞較容易繼續談關於在我生氣時她的感受。
並非孩子所有的信息都像這樣易於解讀。不過,透過嫣戲,他們一般都會反映表達對嚴肅的主題如遺棄、疾病、傷害或死亡的恐懼。(孩子喜歡假裝他們有超人的力量並不奇怪。)警覺的家長能夠從孩子遊戲中表達的恐懼獲得提示。隨後,他們可以將這些恐懼提出討論並讓孩子得到慰藉。
孩子情緒上不安的征兆亦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譬如過量進食、胃口差、惡夢、頭痛或胃痛,已經訓練會上洗手間的孩子或許突然又開始尿床等等。
假如你覺得孩子似乎正在憂傷、憤怒或恐懼,嚐試設身處地從他們的觀點看看這世界,這樣會有幫助的。要實際行動可能比光聽來得更有挑戰性,尤其當你自認擁有許多豐富的人生經驗時。譬如,當一隻寵物去世時,你知道悲傷會隨時間而逝,但一個孩子第一次體驗這種感情時,由於強烈的感受,會比你更感到不勝負荷。雖然你無法排除你倆之間經曆的懸殊,但你可以嚐試記住孩子是從一個鮮嫩、較易受傷的觀點來麵對生命的。
當你感到自己的內心與孩子結合,當你知道自己感覺到孩子的感受,你就體驗了同理心,亦即情緒輔導的基礎。假如你可以在這種情緒下與孩子相處——就算有時候這感覺可能是難熬的或不舒適的——你就可以采取下一步,認識到情緒產生的時刻是建立信賴及提供指導的一個機會。
①認可情緒是親近及教導的一個機會
“危機”一字代表著“危機”與“轉機”。將這個字的兩個概念拿來形容父母的角色是最適合不過的。不論這“危機”是一隻破碎的氣球、一張退步的數學成績單,或是一個背叛的朋友,這些負麵的經驗都可以作為實行同理心、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教導他們處理自己情緒的一個良機。
對於許多家長來說,認識到孩子負麵的情緒是親近與教導的機會,讓他們感到一種慰藉,一種解脫,一種“鬆一口氣”。我們可以視孩子的憤怒為別的東西而非對我們權力的一種挑戰。孩子的恐懼不再是父母無能的證據,而他們的悲傷不一定表示我們“今天又多一樣被搞砸的事情要我來料理”。
研究組裏一位情緒輔導的父親反複地述說一個概念,一個小孩傷心或生氣或害怕時,最需要他的父母。具備安撫一個不安的小孩的能力,大概讓我們“感到最像一位父母”。透過認可孩子的情緒,我們幫助他們學習慰藉自己的技巧,足以讓他們亨用一生。
②以同理心去傾聽並肯定孩子的感受
一旦你了解情緒產生時的處境正是建立親近及教導解決問題的機會,大概你就已經準備好,可以接受情緒輔導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以同理心去傾聽,在這種情況下,傾聽不單隻指以雙耳搜集資料。同理心的傾聽者更利用雙眼去觀察孩子情緒的身體證據。他們運用想象力從孩子身上透視整個狀況,他們用語言以安撫的、非批評的方式反映他們所聽到的,並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用內心真正地去感覺孩子的感受。
要與孩子的情緒一致,你需要專注於他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手勢。當然,你以前已看過深鎖的雙眉、緊咬的牙關或者煩躁的跺腳。你從其中得知孩子有什麼樣的感覺?記住,你的孩子也能夠洞悉你的肢體語言。假如你的目的是要以輕鬆體貼的態度交談,就采取一個表明此種態度的姿勢。坐在跟他同高度的位置,深吸一口氣,放鬆自己,同時集中精神。你的專注使孩子了解你很認真地對待他的事並且你願意花時間在這件事上。
孩子表露他的情緒時,你就回應所聽到和留意到的事情。這樣是向孩子保證你在仔細地傾聽,同時你肯定他的感覺。以下是一個例子:
當尼奇收到寄來的生日禮物時,他4歲的弟弟基爾根生氣地提出抗議:“這是不公平的!”孩子的爸爸以典型的方式解釋,早晚就會公平的。他說:“你生日到時,祖母或許也會寄給你一份禮物。”
雖然這樣的聲明確實解釋了這狀況的邏輯,但它無法否定基爾當時的感受。現在,除了感到對禮物的妒忌之外,基爾大概對父親不了解他淒涼的處境而感到憤怒。
想象假如他父親以一句簡單的話來回應他的發作:“你也希望祖母給你寄一份禮物吧。”基爾會有何不同的感受?他可能會想:“對呀,就是這樣。雖然是尼奇的生日,我應該表現得若無其事,但我卻很妒忌。爸爸了解我。”這樣,基爾對於父親“遲早會平等”的解釋也就較能接受。
在我們養育組內的一位母親,她也有類似的經驗,她的女兒有天從學校回家後埋怨:“沒有人喜歡我。”
“不跟她爭辯事實是十分困難的。”這位母親說:“我知道她在校內人緣很好。我隻是帶著同理心傾聽她的訴說而並不與她爭論,一分鍾後,這個事件就結束了。我知道當她在談她的感受時,邏輯一點兒幫不上忙。最好隻是傾聽。”
接下來是另一則以同理心去傾聽的例子,是來自一位母親與她9歲的女兒美岡曾有過的對話。她最關心的事是認可她女兒的感覺:
美岡:明天我不想去上學。
母親:你不想?那真奇怪。通常你是喜歡上學的。我很納悶,想知道你是否擔心著一些事情。
美岡:對呀,有一點兒。
母親:你擔心什麼呢?
美岡:我不知道。
母親:有些事情讓你憂慮,而你不確定是什麼。
秦曆:對呀。
母親:我敢說你覺得有點兒緊張。
美岡:(含著眼淚)對呀。可能是朵恩和白蒂的緣故吧。
母親:今天在學校跟朵思和白蒂發生了一些事情嗎?
美岡:對呀。今天在休息時間,她們都不理睬我。
母親:啊,那一定讓你很難過。
美岡;是呀。
母親:看來你明天不想去學校是因為你擔心朵恩和白蒂可能在休息時間又不理睬你。
美岡:對呀。每次我朝她們走過去,她們就走開並做些其他的事。
母親:哎喲,我的天呀。我的朋友如果那樣對我,我一定傷心死啦。
美岡:我就是呀。我覺得自己好想哭。
母親:啊,我的寶貝(擁抱著她)。你發生這事我真的感到好難過。對於你的朋友這樣對待你,我能夠了解你的悲做憤怒。
美岡:我就是這樣,明天我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我不想去學校。
母親:因為你不希望你的朋友再傷害你。
美岡:對呀,而且她們是我一向的玩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就這樣,美岡繼續告訴母親她與女孩們之間的情況。這位母親說有幾次她想告訴女兒該怎麼做,她想說:“不必擔心,明天朵恩和白蒂會改變她們的態度。”或者“不要理這些女孩,找其他新的朋友。”
但是,這位母親忍住沒有說,因為她想傳達她的了解並讓美岡自己找到一些解決的辦法。
這是一個好的直覺。假如這位母親告訴美岡不必憂慮,或者假如她已經暗示一些簡單的解答,她很可能會說她認為女兒的問題是微不足道的,愚蠢的。然而,美岡發現母親成為一位心腹朋友並感到安慰。在經過幾分鍾的傾聽及回應女兒向她敘述的事之後,美岡的母親開始探究處理這情況的構想。同時,由於美岡知道母親了解她的矛盾,她接納了母親給她的意見。以下是這對話剩餘的部分:
美岡: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母親:你希望我幫你想些可行的辦法嗎?
美岡:對呀。
母親:或許你可以跟朵恩和白蒂談談當她們不理你的的感受。
美岡:我想我做不到。那太尷尬了。
母親:對,我能了解你為何會有那樣的感覺。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老天,我也不知道,讓我們一起想吧。(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位母親一直撫摸著女兒的背部。)
母親:或許你可以等著看會發生什麼事。你也知道朵恩今天可能很差勁,隔天就又回到老樣子。明天或許她就會比較友善。
美岡:但萬一她不會呢?
母親:我沒有把握。你有別的法子嗎?
美岡:沒有。
母親:有沒有其他人你想跟她們一起玩的?
美岡:沒有。
母親:在操場上還做些什麼事呢?
美岡:隻有踢球。
母親:你喜歡踢球嗎?
美岡:我從來沒玩過。
母親:啊。
美岡:克麗斯塔常常玩球。
母親:你是說你在營火會上認識的朋友克麗斯塔?
美岡:對呀。
母親:我曾經在營火討論會上看到你跟克麗斯塔在一起,而你跟她相處完全不會感到羞怯。或許你可以請她教你如何玩球。
美岡:或許吧。
母親:好,那你就有另外一個辦法啦。
美岡:對呀,或許行得通。但萬一不行呢?
母親:看來你還是很擔心。好像你害怕到時候沒人跟你玩,你就不知所措似的。
美岡:對呀。
母親:你可以想出一些自己一個人玩的有趣事情嗎?
美岡:你是指像跳繩嗎?
母親:對呀,跳繩。
美岡:我可以帶著跳繩回學校,以防萬一。
母親:對呀。假如你不跟朵恩和白蒂玩耍,或者踢球遊戲不順利,那你還可以跳繩。
美岡:對呀,我可以這樣做。
母親:那麼現在何不就把你的繩子放進背包裏,就不至於忘了。
美岡:OK,那麼我可以打電話問克麗斯塔明天放學後可以過來嗎?
母親:這主意好極啦。
花一點兒時間,以同理心讓美岡自己發掘她的解答,如此,這位母親就能夠指導女兒做出一些可行的選擇。
你要知道,當你傾聽情緒受激的小孩的訴求。隻與他一起探討,通常都比為了延續對話而發問來得更有效。你或許會問孩子:“你為何感到傷心?”而她毫無頭緒。一個孩子,她沒有多年的反省經曆(這對她不利也可能對她有利),所以無法立刻說出一個答案來。可能她是對於父母間的爭吵感到很難過,或是因為她過度疲倦,又或者是她擔心將至的鋼琴獨奏會。但要她這樣敘述,她可能辦到也可能辦不到。就算她真的能說出一個所以然,她仍很可能擔心這個答案並沒有充分的理由足以解釋她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質問隻會使孩子變得沉默。較好的做法是反映你所留意到的事。你可以說:“今天你看來似乎有點兒疲倦。”或者“我留意到當我提及獨奏會時,你皺眉座額。”然後等她的反應。
另外,避免問一些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比如,“昨晚你幾點回家?”或者“是誰摔破了這盞燈?”這些帶一絲不信任和陷講味道的語氣——好像你在等著孩子撒謊。最好是以直接明確的觀察來作為對話的起頭——比如,“我知道你摔破了走盞燈,而我感到失望。”或者“你昨晚大約過了一點才回來我不認為這是可以被接受的。”
告訴孩子你自己生活裏的例子也是表明你了解的一個有突方法。就以基爾這個案例來說,這個小男生為了他弟弟收到生日禮物而妒忌。想象假如他的父親說:“在我小的時候,當姑媽收到禮物時,我也有相同的感受。”這使基爾確信他的感覺是有根據的,甚至他的爸爸也曾經體驗過。由於他感到他人了解,也就能接納父親安撫的解釋:“你生日時,祖母或許也會寄給你一份禮物。”
③口頭上的情緒描述
情緒輔導一個簡易卻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當孩子情緒受刺激時,幫助他們去描述這情緒。在以上的例子中,基爾的父親幫他確定他這不舒適的感覺是“妒忌”。美岡的母親使用了許多幫助女兒定義她的問題的描述,“緊張”,“擔心”,“傷害”,“生氣”,“難過”及“害怕”。如此提供一些字眼可以幫助孩子將一種無形的、恐慌的、不舒適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定義、有界限,而且是每天生活裏正常的一部分的東西。憤怒、憂傷及恐懼變成每個人都有的經曆,而且每個人都可以處理。
情緒的描述伴隨著同理心。一位父母看到孩子在掉眼淚就說:“你感到十分的傷心,是嗎?”這樣,孩子不單得到父母的了解,他還可以以語言來形容這種強烈的感受。
研究表示,情緒描述的行為對神經係統有安撫的效果,能幫助孩子從不安的事件裏較快地恢複過來。我們未能確定這種安撫效果產生的原理,但我的理論是,在你體驗情緒的同時進行對它的討論,是牽涉大腦的左葉,即是語言及邏輯的中心,如此,或許能幫助孩子專心並平靜下來。如前所述,教導孩子自我慰藉影響甚巨。那些在較年幼的時期就能平靜自己情緒的小孩表現出數項情緒智力的征象:他們較能專心,有較好的同輩關係,較優的學業成績及良好的健康狀態。
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的感情。這不是指告訴孩子他們應該有的感覺。這隻是單純指幫助他們發展一些表達他們情緒的語彙。
孩子愈能精確地以言辭表示他們的感受就愈好,因此,看看你能否幫助他們說中要害。譬如,當他生氣時,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憤怒、混亂,被叛離或妒忌;當她難過時,她可能也感到被傷害、被排斥、妒忌、空虛、沮喪。
記住,人們常有混合的情緒,但這對某些孩子而言就可能造成煩惱了。譬如,一個準備要去營火會的孩子可能對他的獨立感到自傲,但也害怕自己會想家。“每個人對於要出遠門都很高興,但我卻感到焦慮,”這孩子或許會想,“我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呢?”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去探究他情緒的領域,並向他保證同時有兩種感覺是很正常的。
④規範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一旦你花時間傾聽小孩的訴說並幫助她了解及描述她的情緒,很自然的你會發現自己被引入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個過程也可以多至五項步驟:?設規範;?確定目的;?思考可能的解答;?根據你家庭的價值觀,評估所建議的解答;?幫助孩子選擇一個解答。
乍看之下,這個過程似乎頗難處理,但經過演練,它變得很自動並且通常很快就可完成。你也希望孩子能以這種簡短的方式經常解決問題。
你可以逐步地指導孩子。但不要諒訝,隨著經濟的累積,他會開始率先去做並漸漸自己去解決困難的問題。
2.哪些時候不適合情緒輔導
確切地說,家長可以頻繁地運用情緒輔導來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教導處理情緒的技巧。孩子每天在成長,學習與別人相處,經受一般的危機,他們的生活似乎充滿了實施情緒輔導的機會。
但是,情緒輔導不應該被認為是所有負麵情緒的一種萬能藥。原因之一是,它需要某種程度的耐心與創意,所以父母需要在一個相當專心(平靜更好)的心情下才能處理得好。假如孩子是相對地有可教性也有幫助,在戰略上,你當然希望逮住孩子最能吸收的時刻。
當然也有應該延後實行情緒輔導的情況,這些包括:
(l)當你在趕時間。
今天許多家庭都在趕時間,一家人希望按照預定計劃去日間托兒所、上學及上班。雖然在這些緊張的趕時間當中,孩子常常會浮現情緒,但這通常不是情緒輔導的良機,因為情緒輔導需要一段過程。孩子不是機器人,並且我們不能期望他們根據一個隨意的時刻表渡過情緒的經曆。
我們組內的一位職業婦女正確地描述了她嚐試倉促完成對孩子情緒輔導的愚蠢行為。某天早上,她在赴一個重要客戶的會議的途中,打算把女兒寄放在日間托兒所。到了田間托兒所的門前,4歲的女兒突然冒出一句話:“凱蒂老師不在,我不要留在這裏。”
這位女士看看手表,知道她如果不要追到,大概隻能花5分鍾在這件事上。她在腦海裏回想著情緒輔導的五個步驟,她讓女兒坐下,開始要處理這問題:“你似乎不安……告訴我發生什麼事情…·。林因為你喜愛的老師請假而感到煩惱……我了解你的感受……你覺得今天沒有她在身旁而難過……我等會兒就要走了……我要怎麼做使你感到比較舒服呢?”
這期間,她女兒坐在那裏激動地回答並努力強忍著眼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而仍然沒有解答。女孩似乎感到母親的緊急,而這壓力隻使事情更糟糕。母親問得愈多,女兒愈變得不安。經過20分鍾的努力,母親終於放棄並將嗚咽的女兒推到代課老師的臂彎裏。她像瘋婆子似的開快車衝往約會地點。“當我抵達時,我的客戶已經離去。”這位女士歎著氣說。
回想這件事時,她看到自己的錯誤。“我給她一個混合的信息。我告訴她我很關心她並願意幫忙,但我又瞄著手表,而她也明白這個意思。那樣更加深了她被遺棄的感受。”反省時,這位母親認為她應該直截了當地告訴女兒她那天早上必須待在日間托兒所,沒有商量的餘地;而之後她們會再討論她的“不舒適的感覺”。然後,將女兒留給代課老師去處理,也讓女兒以發展中的社交技巧來調適自己,她就可以準時赴約了。
在理想的國度裏,我們永遠有時間與孩子坐下來談論發生的情緒。但對於許多家長而言,這不是常常有可能的。因此,重要的是每天擬定一個時間——最好同一個時間——讓你可以在沒有時間的壓力或幹擾的情況下與孩子交談。有年幼孩子的家庭常常在就寢前或洗滌時這樣做。至於已就學的小孩和少年,在你們分工合作做家務時,譬如洗碗筷或折疊晾幹的衣物時,更能開懷地聊天。定期開車送往音樂課或其他戶外活動更提供了不少的機會。利用這種時間交談,保證你那些問題不會因為時間受限而無法解決。
(2)當你有聽眾時。
惟有當你有時間和孩子單獨相處時才比較容易建立親密和信任。這就是為何我建議情緒輔導要一對一地實施,而不是麵對其他家庭成員、朋友或陌生人時。如此,可以避免使孩子尷尬。另外,你們可以比較自由地、誠實地反應,而不必擔心別人會怎麼看。
這個勸告對孩子之間有競爭問題的家庭尤其重要。我們養育組內的一位母親陳述如何嚐試利用情緒輔導的技巧來排解孩子之間的紛爭。她說:“每當我對一個孩子產生同心情時,另一個就有反彈。”
在最佳的狀態下,一位客觀的家長可能做到調解者的作用,而讓孩子共同解決他們的糾紛。情緒輔導需要更深層的同理心與傾聽,公開地同時麵對衝突中的兩個人,不偏不倚地都有同理心是不容易的。因此,假如父母或孩子都不必擔憂另一個孩子對他們所說的話提出觀點、幹擾或反對,那麼,一般在這種情況下的情緒輔導才會比較有效。即是說如果孩子有時間單獨地與有同情心的父母相處,他可能較願意卸下自己的防禦,共同分享真誠的感情。
重點當然是要給予每個孩子相同的時間。同樣的,與每一個孩子訂一個固定的、特定的、單獨的時間來交談,才能保證情緒輔導有效。
家長也應該察知他自己的同輩朋友及親戚(尤其是祖父母)可能會影響他們對孩子發揮同理心及傾聽的能力。要同時接受孩子的情緒並且聽取自己母親的判斷(用說的或不用說的):“那孩子需要的隻是好好地揍他一頓”,可能會很吃力。
假如你處在一個需要實施情緒輔導的情況下,但又礙於別人在楊,就記住稍後再做。你可能要告訴她(以不使她困窘)你打算下回再討論,然後確實履行諾言。
(3)當你太煩惱或太累無法進行有效的情緒輔導時。
情緒輔導需要某種程度的創作意念和力量。極端的憤怒或虛脫會影響作明確地思考和溝通的能力。你可能發現自己就是無法聚集足夠的耐心和意願去施展同理心及仔細傾聽。除此之外,有時候你真的太疲乏無力去應付孩子的情緒。這時候,就等你獲得充分的休養或慰藉,恢複生氣後,才實行情緒輔導。這可能隻是去散散步,小睡一會兒,泡個熱水澡或出外看一場戲。假如你發現這些虛脫、壓力或憤怒仍然持續地幹擾著你與孩子相處的能力,你或許可以考慮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顧問或保健中心的工作者可以幫你挑選一些可行的解答。
(4)當你需要討論嚴重的行為不端時。
有時候你必須采取某種的管訓,它超越了簡易的設立規範。那是當孩子的行為方式使你不安,並且煩噪的感受。表達你憤怒和失望的感覺(以不傷人格的態度)以及談論你的價值觀也是合適的。
那些對孩子可能“故意表演”的原因感到敏感(並覺得要負責任)的家長,會覺得這是艱辛的教訓。譬如,一對正進行著離婚手續的夫妻,發現13歲的女兒一直在逃課,他們可能不知所措。由於他們了解女孩的混亂及傷心,他們可能不想處罰她,而直接處理女孩對離婚的感受。
但無論如何,替孩子尋找行為不端的借口,將來隻會對她造成傷害。最佳的處理方式是視她的曠課為一個問題,而她對離婚的感受又是另一個問題。
當傑克的女兒莫莉亞3歲時,他們有一位賓客在家裏住了幾天。某天晚餐後,他發現莫莉亞手握著一枝紅色麥克筆,孤獨地站在起居室裏。在她麵前那張新購入的桃紅色沙發的扶手上,展示了一些鮮紅色、可惡的塗鴉。
“發生什麼事啦?”他很明顯生氣地詢問。
莫莉亞吃驚地睜大著眼睛,天真地抬頭看著傑克,手中仍然緊握著那枝筆。“我也不知道。”她激動地說。
好,他心想,現在他們有兩個問題:破壞行為和撒謊。那時候,他也知道過去的24小時內,莫莉亞並不是個快樂的女孩。他想她是由於來訪的賓客幹擾了她每日例行的計劃而感到厭倦。他的直覺告訴他她妒忌他和妻子花許多時間與他交談而沒有跟她玩耍。這或許可以解釋她用紅筆的“故意表演”——她知道是錯的行為。而撒謊的動機也易於明白,她想躲避傑克的發怒。
(5)當孩子為了操控而“假裝”一種情緒。
這裏,傑克指的不是一般的鬧別扭和發脾氣;傑克是說那種所有孩子在某些時候為了“得逞”而表露假裝的、不真實的鬧別扭和發脾氣。
在一個的養育組內的一對夫妻,他們5歲的孩子蕭思在發現父母打算隔晚外出慶祝他們的周年慶,而留下他給保姆照料後大發脾氣。他們與蕭恩派篇大論地談他的感受,但仍然沒有結果。男孩堅持要讓他在這種情況下感到舒適,惟有帶他一起外出。
最後,這對夫妻放棄討論,把哭號的孩子獨自留在他房內。他的哭喊持續了約30分鍾,期間父母不時地探頭查看。到了一個時候,這位父親說他看到蕭恩平靜地砌著積木而同時繼續他那很真實的哭聲。“他抬頭看到我,就哭得更凶。”這位父親形容,“然後我看到他露出一絲微笑,他知道這招失敗了。”
他溫和而堅定地告訴男孩:“我知道你對此事很生氣,但你的哭喊不會讓媽媽和我改變我們的主意。我們打算外出晚餐,而你要和保姆一起留在家裏。”這時候,男孩終於了解這個局麵是無法協商的,於是他停止哀號。過了一會兒,這位父親問蕭恩他是否願意想一些法子,讓他跟保姆在一起有一個愉快的夜晚,譬如玩遊戲、準備點心等等,而孩子也接受了。
蕭恩原本希望他的哀哭會使父母改變主意。但這不代表他對於要留下來與保姆一起已經息怒了。當父母一方麵嚐試以同理心傾聽並進行情緒輔導,而孩子另一方麵卻要以自己的情緒來控製他們,這樣是沒有結果的。他們必須明確地向孩子表示他無法利用哭號來控製父母。這就是那位父親的所為。她知道自己可以以同理心反應,說一些類似這樣的話:“莫莉亞,你是否因為生氣所以在按發上寫字?”然後,可以附加一句:“我知道你在發脾氣,但在沙發上寫字是不行的。”
但是所有這些都比不上眼前最大的問題:莫莉亞的謊言。所以,我反而決定延遲討論有關莫莉亞的憤怒與妒忌。那晚我們隻談關於說真話的重要性。我告訴她我對於沙發上的記號根生氣也很不安,而她對於這些記號撒謊更令我不安。
最後,將沙發上的汙跡擦掉後,莫莉亞媽媽也談到引起這件事的情緒。妻子傾聽並試著了解莫莉亞的憤怒、孤單及失望。與女兒討論其他可以表達她情緒的方法,譬如,談她的感受,以及請求受到關注。
雖然我沒有在事情發生後立即向莫莉亞實行情緒輔導,她知道由於先前的輔導,與女兒在情緒上的聯係,在這次事件中發揮了作用。當孩子與父母有著強烈的情緒聯係,父母的不安、失望或憤怒已對孩子造成足夠的痛苦,如此,它本身也成為一個訓導的事件。你孩子的目的也就變為要修複這層關係,回複她覺得與你情感接近的狀態。她也學到為了要獲得情緒慰藉,自己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
當你決定延緩實施情緒輔導,你和孩子都必須做承諾盡快再來討論這問題。這跟在第二章內提及的忽視型及反對型父母所用的策略十分不一樣。對他們而言,忽視情緒是最重要的養育作風。他們對強烈的情感感到很不自在,所以完全不加以理睬。在這裏,我隻是向你建議等到情況似乎會產生結果時才進行討論。
假如你真的延後討論問題,告訴孩子你不久就會再回來討論,並確定你履行諾言。無法履行對孩子的諾言,大概還不至於像媒體所渲染的有那般嚴重的後果。小孩是十分公平、十分了解的,而且他們會給你許多第二次的機會。無論如何,履行諾言是尊重的一種形式——假使你以身作則示範好榜樣,孩子也會有回報的。
正如研究得知,接受情緒輔導的小孩,當他們學會了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們的行為表現變得良好。專注在負麵的情緒也不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假如孩子的問題十分棘手,家長應該支持他,讓他學習如何處理。假如眼前的問題不嚴重,對它的討論更不會帶來傷害。
情緒輔導不應該被視做某種神奇的處方,可以消除家庭的衝突及淘汰設規範的必要。可是,情緒輔導有助於拉近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它是你倆一起解決問題、維係合作關係的基石。孩子的感覺使他們對你產生信任。他們知道你不會“為了他們著想”而批評或損傷他們。
然而,情緒輔導真正的好處是,它的效果會持續至你孩子進入少年期。到那時候,你的孩子會將你的價值觀融為他內在的一部分,他們也會因情緒智力而受惠;他們知道如何去集中注意力,如何與同輩相處,以及如何處理激烈的情緒;他們也能避開其他沒有這些技巧的小孩容易陷入的危險。
3.測驗情緒輔導的步驟
你的孩子也可能體會到與情緒輔導者共事解決問題的益處。可是,這不表示情緒輔導保證風平浪靜。你的家庭必然會遭遇至少幾項障礙。有的時候當你想與孩子有情緒上的接觸,但由於某些原因,你收不到明確的信息。另一些時候,不論你怎麼說或做,你似乎無法將信息傳達給孩子。你可能覺得他迷失在自己的世界裏,而你很可能是對著一片牆在自言自語。
下麵,介紹一係列的策劃,對於在情緒輔導過程中或之後發生的障礙可能證明是有幫助的。這些是我及同事們根據養育小組、臨床研究以及觀察性的研究而獲得的成果。另外,還包括一些常見的家庭狀況的敘述。這是些情緒輔導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的案例。這時候,最好是嚐試改變方針,延後實施情緒輔導。最後,有一項測驗幫助評估並建立你情緒輔導的技巧。
(l)避免過度的吹毛求疵、侮辱性的評論或嘲弄孩子。我們的研究明確地顯示這樣的損傷對親子間的溝通及孩子的自尊是具破壞性的。
在與家庭所做的研究實驗中,人們發現擅長以各種方式表達這類的行為,譬如,語氣輕蔑地逐字重複孩子的解釋。(“我不記得那件事。”孩子可能這樣說。“你不記得?”父母輕蔑地回應)。在電動遊戲演練的錄像帶裏,一些父母對孩子犯的錯誤反應過度,用批評的話炮轟一陣,使孩子難堪。其他可能還會推開孩子的手,接管遊戲,表示他們認為孩子是無能的。在關於孩子情緒的談話中,許多家長,他們對學前孩子發怒的反應,是取笑或嘲諷他們。
3年後,再次追蹤同樣這批家庭,發現遭受父母無禮、輕蔑行為的孩子,與在學校課業有問題、與朋友相處有困難的孩子是同一批。他們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濃度較高。導師報告說他們有較多的行為問題,而母親則說他們較常患病。
這類負麵、損傷人格的撫育方式在現實世界與在實驗室裏都可看到。每分每秒,好意的家長持續地矯正孩子的舉止,嘲弄他們的錯誤,並且當孩子執行最簡單的任務時,不必要地介入其中。這樣隻會削弱他們的自信。他們毫不在意地形容孩子,這些描述的標簽對孩子的自我概念就像膠水一樣緊粘不放(鮑比是“過動的”,凱莉是“文靜的”,比爾是“懶惰蟲”,安摸兒是“我們的小呆瓜”)。另外,經常聽到父母向其他大人拿自己的孩子開玩笑;或者看到父母嘲弄孩子的憂傷,說一些類似“不要像個小嬰孩”的評語。
很明顯的,那些真正與孩子的感情有溝通的家長看來不太會有這種行為。然而,研究顯示,即使我們歸類為情緒教練的父母,有時候在非有意的情況下也對小孩造成人格的損傷。這也是為何有人呼籲所有的家長對隱伏的批評、諷刺及損傷人格的習慣要特別警覺。千萬留意不要尋孩子的開心。給他們空間,讓他們嚐試新技巧,即使那表示允許他們犯錯。避免在人格上做標記,指出特定的行為而不是大手筆的人格速寫。譬如“我們在祖母家不得爬上家具”,而非“停止做這麼令人討厭的事”。
雖然有些孩子臉皮很厚,但沒有一個是鐵做的。孩子希望從父母處得到認同,並且很容易相信父母給他們的評語。假如父母以戲誰、過度批評及侵擾的態度降低或侮辱孩子的人格,他們就得不到孩子的信任。沒有信任的基礎,不會有親密,傾聽失去了意義,也就不可能共同解決問題了。
(2)使用“鷹架”及讚許來輔導孩子。
這是我們在實行情緒輔導的家庭中觀察到的一個手法,他們很成功地在電動玩具實驗組內教導孩子。他們的表現與先前所述的過分批評的家長完全是天壤之別。首先,實行情緒輔導的家庭會以緩慢、平靜的態度給孩子一些剛剛足夠的資訊做開頭。然後,他們會等待孩子做對了一些事情後,針對他們的行為給予特定的而非全麵的讚許(譬如,一位父親會說:“好!你按鈕正好按對了時間。”這類針對性的稱讚比廣泛性的稱讚,譬如“好!現在你真的抓住它的訣竅啦!”效果更有效)。接下來,在讚揚之後,家長會慣例地再多加一點兒指導。這個家庭會一直重複這些步驟,最後,孩子逐步地將這個遊戲學習完畢。
我們稱這種手法為“鷹架”,因為家長利用每一次的小成功來增進孩子的信心,幫助他勝任下一個階段。與先前所述的過分批評的家長相比,情緒輔導的父母極少使用批評或侮辱的方式來教導孩子,他們更沒有介人接管由自己來玩遊戲。
在使用“鷹架”式的手法時,情緒輔導父母緩慢、平靜的典型態度,可以跟公眾電視台裏的羅傑士先生與孩子談話時的語氣相比。
將這種方式與另一個受歡迎的兒童電視節目“芝麻街”做一個比較。“芝麻街”用俏皮的、俗豔的角色及活潑的調子來捕捉並維持孩子的注意力,但羅傑士先生則直接麵對鏡頭,用他那慎重、溫和的步調讓小孩子專心並易於聽懂。
“芝麻街”是采用機械性的背誦方式教孩子數字、英文字母等等。羅傑士先生平靜的態度及安撫的語調則比較適合教導孩子關於感覺及行為的複雜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