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健康更重要的(2 / 3)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滿足其心理需要和滿足物質需要同樣重要。兒童的心理需要首先是對於愛和安全感的需要。兒童需要和父母經常在一起,取得穩定、持久的聯係,使之感受到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安全,隻有從小感受到愛的兒童,長大後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其次還有對新體驗的需要。新體驗是智力發育的先決條件,它使兒童能夠學會怎樣學習,學會感受不斷征服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功感,所以學校和家長應鼓勵兒童進行尋求新體驗的探索性活動和遊戲;再次是對讚揚和認可的需要。從出生到成為一個自立的人,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其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矛盾和挫折,所以要對兒童多加鼓勵和肯定,這將會影響他自己的看法,使兒童的自信心得到提高;最後是對責任感的需要。兒童經常會說:“我自己來做”、“我會做”等,表明其有獨立承擔一定責任的意識,應加以鼓勵。家長應該明白,隻有讓兒童逐漸學會並勇於自己擔負責任,將來才能成為成熟的人,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給予指導和提醒,使他們能夠逐步積蓄起以後再次麵對責任時的勇氣、信心和能力。

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製約和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麵的、綜合性的。主要的方麵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即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又主要是遺傳因素。外在因素是指後天因素,後天因素主要是社會因素,比如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等等。如父母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家庭不和等都會對兒童正常發育和心理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甚至發生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礙。還有學校教育條件、水平、方法和社會風氣等周圍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和心理發展也都有很大影響。所以,遺傳、環境和教育是兒童成長和心理發展的基本因素,這些因素中教育因素往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起著主導作用。

朝氣蓬勃的中學生

中學時期,學生的年齡大致為12歲至18歲,這個時期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階段為12歲至15歲,相當於少年期;高中階段為15歲至18歲,相當於青年初期。因此,整個中學階段,又可以稱為青少年時期。中學時期,正處於青春發育階段,又稱為青春發育期。

青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而又有特色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的黃金時代之一。中學生最突出的表現是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富有理想,敢說敢闖,能發揮聰明才智,積極向上。他們經曆著生理與心理的急劇變動,心理麵貌是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狀態,是心理發展中最不穩定時期,反映出明顯的可朔性。

青少年時期雖隻有短短的幾年,但在人的一生中,卻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特殊時期。自我意識是人對於自己或他們的價值和關係的認識,例如自我感受、自我評價、自我分析、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製力等等。這是個性中重要的意識成分。

每一個人的成長、發育和變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麵,體現在他的獨立性和自製能力的增強上。進入初中的少年,他的特點在於具有一種半兒童、半成人的心理,這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矛盾的時期。隨著身體的迅速成長,初中生覺得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不僅在外觀上總是竭力裝出青年的樣子,而且在內心裏也日益增長起獨立自主的傾向。到了已進入青年期的高中生,那種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的矛盾就不那麼明顯了。這是因為高中生不僅獨立性強,其自製力也遠比初中生強,他們在各方麵接近成熟,對事多有獨立見解,並逐步開始學會待人處世的方法,開始承擔一些義務,也希望別人承認其地位;並逐步學會計劃自己的學習和活動,以及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及一定的生活和活動方式,並逐步產生一種與成人的“平等感”。

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還表現在評價和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從兒童、少年到青年,其評價能力的發展,一般要經曆以下的過程:從輕信別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評價,從評價別人到評價自己,從評價外部表現到評價內心品質,從評價行為效果到從動機和效果的一致性進行評價。在自我評價時往往帶有很大的片麵性和主觀性,看到了優點,就忽視了缺點;發現了缺點,又忘掉了優點。而且其自我評價多受外來因素的迫使。而高中生中的許多人已能主動進行自我評價,也遠較初中生全麵而客觀,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剖析自己,或是受到挫折而總結教訓等。

中學生開始建立理想,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對未來充滿希望,並且敢想、敢說、敢幹,既有現實主義成分,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初中生的理想,大多是一些具體的形象,而高中生的理想,更多的是一些概括的形象;初中生的理想,往往竭力模仿他所理想的具體人物及其外部特征,而在高中生的理想能把他所理想的人物的特點加以分析,並把他們綜合成一個概括的形象,體現出人物的本質特點所組成的主要人格類型;初中生的理想,常常隻是在一些特殊場合中與現實生活相聯係,而在高中生的理想,則能夠經常和現實生活相聯係;初中生的理想比較容易變化,高中生則比較穩定,而且往往在考慮時能與自己的能力、興趣結合;初中生對未來生活道路的選擇,比較籠統、膚淺,高中生則較為現實和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