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秧歌翩躚舞神韻(1)(1 / 3)

秧歌類是山西傳統民間舞蹈中數量最大、樣式最多,流傳最廣的一個種類。大多載歌載舞,以舞為主。如《八大角秧歌》、《白店秧歌》、《汾孝地秧歌》、《踢鼓秧歌》、《跑場秧歌》等等。也有側重於歌的,如《傘頭秧歌》、《挑高秧歌》等。表演人數少則二三人,如《小秧歌》等,多者可達百人甚至數百人,如《踢鼓秧歌》等。

霍縣秧歌

“霍縣秧歌”流傳於山西霍縣。

關於霍縣秧歌的起源,當地有這樣的傳說。相傳,北宋年間的一個元宵前夕,霍州城內的一個大客棧住了許多客人,其中有花鼓藝人、賣唱女郎、落弟秀才、客商、貨郎等,在店老板的倡議下,各自發揮特長和技藝,臨時組織了一班“紅火”,參加了當地的元宵大賽,一舉奪魁,轟動了全縣。當時,有心人將此表演記下,組織村人排練,便有了“霍縣秧歌”這一表演形式。

角色共10人:持傘者、花鼓手、老娘、公子、小醜、貨郎各1人,花身子(小旦)4人。持傘者,戴鴨尾巾,穿長袍,右手舉燈傘,左手搖響環;花鼓手,頭裹白巾,額紮纏絲(以約2米長的竹篾盤成直徑8厘米的圓砣,可伸縮),扮醜臉,戴鼻胡,穿緊身衣,係百褶短裙,右肩掛腰鼓垂於腹部,為領舞者;老娘,耳墜紅辣椒,右手持羽毛扇,左手拿花綢巾;公子,戴文生巾,穿花道袍,持折扇;貨郎,左手舉“幹”形貨架,上係絲線、荷包、手鐲等物,右手搖鞀鼓;小醜,肩背褡褳,手拿棒槌;花身子,手拿鬥鑼。

持傘者是秧歌的總指揮,以說唱為主。在表演過程中,老娘、公子、貨郎、小醜也是以說唱為主。唱詞多是即興編詞,出口成章,而且非常幽默。鼓手是主要舞蹈者,他一邊擊鼓,一邊舞動頭上的纏絲,配合默契,動作協調。4名花身子敲擊著鬥鑼,伴隨鼓手起舞,既是伴舞者又是伴奏者。

其表演分“清場”、“走場”和“混場”三個程序。“清場”以個人說唱為主。先由持傘者即興編說四句順口押韻的吉祥話,接著演唱幾段;接著,公子、貨郎、老娘和小醜輪流進行說唱表演;然後再由持傘者說白結束。“走場”是主要的舞蹈段落。鼓手擂擊花鼓,舞動“纏絲”,一陣“花梆步”衝進場內,做“漫頭花”、“黑虎掏心”、“懷中抱月”、“蘇秦背劍”、“大海撈針”等技巧動作,然後帶領大家跑“蛇擺尾”、“剪子花”、“紫金纏柱”、“回荊州”等隊形。“混場”以集體歌唱為主。表演者站成一字形或半圓形演唱,有一唱眾和、齊聲高唱、也有對唱。唱完一曲,變換一次隊形,依此反複。

當地群眾讚譽它的表演特色是:“霍縣秧歌三件寶,纏絲、花鼓、小鬥鑼。”纏絲、花鼓是鼓手的表演道具。其舞法有“吐”、“甩”兩種。“吐”即舞者頭向前平點,纏絲直線向前吐出;“甩”是將頭向右猛一甩動,纏絲順勢繞頭轉圓圈。花鼓長24厘米,鼓麵直徑13厘米,舞者挎於腰間,既要頭舞纏絲,又要快速地邊擊鼓邊繞纏絲,同時還要變換出“掏腿打”、“撩腿打”、“跪地打”等多種姿態,矯健敏捷,歡快風趣,技巧性高。“小鬥鑼”是花身子手持的道具。表演時,舞者左手托鑼來回轉動手腕,右手持鑼簽上下擦擊鑼心,綢帶隨之上下飛舞,伴以輕快平穩的“圓場步”,形成上俏下穩的特點。

“霍縣秧歌”的擊樂有鑼、鼓、小鑔。鑼鼓曲牌有[走流水]、[風攪雪]、[截斷橋]、[三翻腰]等8種。唱腔分硬調和軟調兩種。硬調有[探親]、[小觀燈]等17個,軟調有[破赤牛]、[數花]等10多個。另外,還有高調和平調之分。

白店秧歌

“白店秧歌”流傳於山西候馬市白店村。

白店村,曆史上曾叫裴店,位於今侯馬市的正南,離城約5裏地,屬古晉國遺址的範圍之內。1965年,當地考古工作者曾在白店村北發掘了一批金代墓葬,從中發現了許多關於民間社火活動情形的磚刻雕像,其中一塊磚雕上刻著一位打傘者和身著長袖衣裙的女角等5人,與現在“白店秧歌”的形式頗為相似。可見,該舞的曆史當在600百年以上。

早先,白店秧歌主要參加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的祭神活動。那時白店村和周圍的6個村子(汾上、西侯馬、牛村、賀村、祁和驛橋)均敬奉“娘娘神”。娘娘廟建在離白店村三裏多路的汾上村。屆時,各村便組織自己的紅火去汾上村祭祀他們心中的保護神,並按預定順序,輪流接“娘娘”到自己村供奉。每到三月十八這一天,7個村的紅火班子爭先恐後地互相竟演,場麵熱鬧非凡,白店秧歌則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表演者共6人。有舞傘者1人,鼓手1人,擊鑼者、拍鑔者各2人。舞傘者一般是老生裝扮,頭戴葫蘆頂涼帽,內穿緊袖長袍,外套土黃色短褂(穿右袖,掖左袖),左手打傘,右手執羽毛扇;擊鼓者、擊鑼者類似戲曲武生裝束;拍鑔者與武旦打扮相似。

其動作別致,風格獨特。舞傘者的上肢動作棱角鮮明,下肢動作頓挫、梗直,頗似木偶,麵部表情莊重嚴肅;鼓手的造型多是半蹲踏步,動作似猛虎下山般撲跳,擊鼓時,雙手快速向上飛揚,形成“矮、撲、揚”的特點;擊鑼者舞動時,雙手不停地劃向頭的左、右兩側,下肢屈膝,靈活地左跳右竄,靜止造型多成“弓箭步”,強調“晃”勁;拍鑔者邁著輕如流水的“圓場步”,隨著拍鑔動作,腰部順勢左右扭擺,顯出一種“俏”勁。他們在舞傘者的帶領和指揮下,每個人邊敲打樂器,邊跑出“雙麻花”、“剪子關”、“之字路”、“二龍出水”、“蛇擺尾”等隊形,然後停下來唱一段民歌小調,接著再跑隊形,如此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