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曲調優美動聽,有獨唱、對唱,也有在舞傘者領唱下的和唱,並有方言數板,傳統曲調有《觀燈調》、《貨郎轉鄉》、《恨媒婆》、《小踏青》等。鑼鼓點較簡單,有[行走點]、[收尾點]由演員自己擊打,打時不唱,唱時不打,無弦樂伴奏。
八大角秧歌
“八大角秧歌”流傳於山西五寨、岢嵐、神池等地。
關於其表演形式的形成,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據說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農民為反抗元朝統治,趁正月十五鬧元宵之機,裝扮成各種人物,在飾作“韃子”的領頭人帶領下,混入縣城,裏應外合,取得勝利。以後根據此故事形成了這種表演形式,於每年正月十五日活動。
角色有開路韃子(4男)、正鼓(2男)、正花(2女)、醜鼓(4男)、醜花(4女)、毛貨郎、賣麻糖人、大閨女、老漢、老婆、漁翁、漁婆、愣小、愣女、瞎兒馬、賣藥先生、風流公子各1人和花和尚(2男)等30多人組成。
表演形式分為“過街”、“踢場”、“會班”三部分。“過街”時,前麵由2名韃子各領一隊,眾依序排列,另2名韃子壓軸。隊伍邊行進邊扭出“二龍出水”、“插花花”等圖案。“踢場”時,先由韃子2人分別率眾打開圓場;接著,風流公子持扇上場,做“拜三拜”,再做“風流勢”沿順時針方向轉幾圈後做“搧風勢”退場;繼而,4個醜鼓和醜花進場表演,醜鼓雙手虎口各夾住腰上所係的綢帶一端,做“二踢腳”、“前俯後撤步”、“踢腿轉身”、“跳步上場勢”、“原地跳跺腳”、“撩須”、“小跑步推掌勢”、“坐馬抖肩勢”、“舉手聳肩勢”等,醜花左手捏帕,右手握扇,做“左右甩扇”、“扭轉身”、“打籽兒”、“上步轉圈”等動作。在歡快熱烈的鑼鼓聲中,由慢漸快地變換出“裏外羅城”、“金錢眼”、“四門鬥子”、“十字梅花陣”、“裏四外八”、“蛇盤九顆蛋”等20多種圖案後退場;最後,風流公子上場,分別點出老漢、老婆、愣小、愣女等人到場中表演,多以說唱為主,詼諧幽默,令人捧腹大笑。“會班”是兩個秧歌同場演出,競賽技藝的表演。有三種形式,一是秧歌隊各自得心應手的場圖表演;二是各自拿手的小演唱、小節目和欲分高下的表演;三是兩個秧歌班在一起,共同走同一場圖的表演。
“八大角秧歌”演唱的曲調很多,各角色所唱也不一,如正鼓唱《茉莉花》、《張生戲鶯鶯》;醜鼓唱《蘿梅花》、《買鵝梨》、《打秋千》、《打連城》;醜花唱《邋遢調》;漁翁、漁婆唱《繡荷包》;愣小、愣女唱《十對花》;老漢、老婆唱《趕集調》、《過臘八》;毛貨郎唱《頌老財調》;花和尚唱《灰和尚思凡》以及《觀燈調》、《小放牛》、《韃子難》等等。這些曲調比較自由、流暢且上口。演唱時不用弦樂伴奏。
“八大角秧歌”的劇目有近百個,其中:《五嫂觀燈》、《十盞燈》、《賣鏵犁》、《神頭趕會》、《王祥臥魚》、《趕集》、《挑菜》、《茉莉花》、《四季花》、《好糊塗》、《搬媒婆》、《火燒赤壁》、《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張生戲鶯鶯》、《斬子》、《賣華山》等,均係說白與唱曲相間的節目。還有一些節目是以快板書形式表演的,如《勤大嫂和懶大嫂》、《黑攸攸》、《過年好》等,俗稱“說呱嘴”。這些節目多是演唱者自編自演的,在演唱的過程中即興創作,並逐漸加工形成。
該舞使用的樂器有腰鼓、小鑼、小鑔和鈸、鐃、大鑼6種,前三種由演員敲打,後三種為伴奏樂器。基本鑼鼓點有3個:[起點]用於開場;[長流水]用於在街上或場地進行表演;[煞鼓子]用於結尾。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也稱“踢鼓子秧歌”,流傳於山西北部地區,以懷仁、朔縣最具特色。因舞者手腕係小鼓以腳踢之而得名,後鼓失傳,但男角仍稱“鼓子”,動作重腿動,以踢為主。
其源眾說紛紜:一說源於梁山泊英雄的故事。一說雁門關外曆代戰事頻繁,人們為禦敵自衛,大都習拳弄棒,踢鼓子就是在武術的基礎上形成。一說在許多古老的民間舞蹈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
流傳在懷仁縣的“踢鼓秧歌”由10至20人組成,角色有戴紅纓涼帽,穿長袍馬褂,身背串鈴、手執拂塵的“落毛”1人;戴相公帽,穿道袍,手執羽毛扇的“瘋公子”1人;男扮女裝,手拿笤帚的“大腳婆”1人;著和尚裝,雙手握棒的“小和尚”(也稱“打捧的”)2人;冠氈帽,穿兵鎧,不持任何道具的“鼓子”和頭戴花,穿彩衣,長裙,手持扇的“拉花”數人。其中,落毛是整個隊伍的領隊,表演時是全場總指揮。他不僅要能跳,還要善歌,尤其是即興演唱,群眾稱為“抓口”,要能見景生情,張口唱出切合對象實際的頌詞、吉利話。在場上指揮時,擺場布陣,調度整個隊伍的進退,更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他還必須熟悉有關的鄉規民俗,儀式禮節,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瘋公子和大腳婆是舞隊的領頭人,而鼓子則是舞蹈的主要角色。
一場完整的秧歌表演,大致包括8個部分:1.大擺隊。開始前的舞隊排列,好似士兵出征前的列隊檢閱,也是全隊陣容的集中展示。2.過街場子。在街頭行進時的表演,常用隊形有“二龍出水”、“蛇蛻皮”,“雙過街”等。3.大場子。在廣場上表演,可擺靜止的畫麵,也可走出各種流動的圖案。常用隊形有“大十字”、“四堵牆”、“天地牌子”、“裏外羅城”等30多種。4.小場子。帶有簡單戲劇情節的舞蹈表演。舞者2至10人。套路有“一鼓戲二花”、“二龍戲四鳳”、“七仙女下凡”、“九女纏一男”等。5.對耍。兩個舞隊的合作表演,表示友好和交流經驗,但也有比試技藝的含意。6.對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兩個舞隊在同一個場地的不同區域內表演,如同唱對台戲一樣,爭取觀眾,以觀眾多者為榮;另一種是在一個場子上由兩個舞隊輪流穿插表演,以顯示各自的技藝,讓觀眾評論。7.擺字。舞隊以人組成字,如“天下太平”、“民主和平”、“慶豐收”等。8.盤礓石察。又稱“走台階”。舞隊進寺廟前在廟門前石階上表演的技藝。若有兩個舞隊同時表演,也是一次技術功夫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