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懷仁踢鼓秧歌形成了自己較為完整的動作形式,具有獨特的風格特色。鼓子的常用動作有:挖三步、左右倒踩步、踢三腳、二踢子、跺子踢子,老鷹撲身單叉、霸王舉鼎、順步栽錘、斜身勢、金剛勢等30餘個,在吸收“長拳”、“大洪拳”的武術套路後,鼓子的動作剛勁穩健,灑脫舒展。僅一個踢的動作,就有騙、踢、彈、蓋、踹多種,因而,民間藝人說,鼓子要踢,踢的力點在腳尖,蹬的力點在腳跟,踹的力點在腳心。拉花的動作有:十字扭步、交叉碎步、跌姿、繞頭花、繡女紉針,鳳凰展翅、大嫂挑簾、就地升雲、甩扇、抖扇等20多種。拉花以舞扇花見長,走有交叉十字步,扭時左右擺胯腰身軟,擰時則上擰下不擰,全身似繩擰,故當地人說“花不花看拉花”。
伴奏主要用打擊樂器,有大墩鼓、大鑼、大鈸、水鑔、小鑔等,常用鼓點有[亂點]、[三步點]、[三翻眼]、[收點]等。
流傳在朔縣一帶的“踢鼓秧歌”,表演者少則16名,多達108名,人物扮相以《水滸傳》角色為依據。表演有“過街場子”、“大場子”、“小場子”多種形式。有“單盤”、“一字長蛇”、“二龍吐水”、“四門抖底”、“香爐腿”、“八門套九星”、“九連環”、“十字梅花”、“十二連城”、“萬裏長城”、“滿天星”、“倒卷簾”、“蝴蝶陣”、“唐王亂點兵”等陣圖80種。有影響的代表性節目有《備馬場》、《單鳳朝陽》、《雙鳳朝陽》、《雙掛印》、《落帽場》、《滿堂紅》等。鼓子的基本動作有:小挖步、大挖步、棲鳥投林、拉弓射雁、海底撈魚、蹲步甩髯、吹胡瞪眼、順水推舟、割草、躍馬揚鞭等多種,當地有一句民諺“打一拳七步難防,踢一腳紮實穩健”來形容鼓子動作的風格。拉花的基本動作有:拔陷泥、兔兒旋窩、匡胤送燈、閃腰失驚、跌籽等近20種,人們用“逗一著嬉戲迷人,水漂蓮花風催雲”來形容拉花動作的特色。
伴奏樂器有:墩鼓、板鼓、馬鑼、手鑼、水鑔、小鑔。鼓點有[平三槌]、[硬四槌]、[亂家夥]等,嗩呐曲牌有[大得勝]、[小得勝]、[將軍令]等。
土攤子秧歌
“土攤子秧歌”流行於神池、五寨、偏關等地,以在廣場地攤表演為主。
其淵源有兩種情況:一說在清光緒年間,有一惡霸勾結官府,魚肉鄉民,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義俠朱光祖廣邀四方英雄好漢,扮作士、農、工、商等人物,於廟會時布陣設伏,以美女誘其陷入重圍,一舉將其殲滅。百姓感其恩德,讚其俠義,據此編成秧歌,在廣場表演,流傳至今。另一說是來自《水滸傳》梁山好漢三打大名府的故事,至今仍扮其中人物形象。
神池縣的“土攤子秧歌”分為硬架子秧歌、軟架子秧歌、南山秧歌等不同形式。
硬架子秧歌有角色18名。前8名有:鼓子4名(老生、須生各2名),拉花4名(旦角裝扮);後8名有:身穿長袍、手搖羽扇的官先生,風流瀟灑的風公子,身掛串鈴的毛小子,村姑裝扮的毛女子,老態龍鍾的老漢,一手舞弄棒槌、一手拿小笤帚的醜婆婆,穿開襠褲子的愣小子,又醜又傻的愣女子。另外還有三花臉裝扮、手搖馬鞭的“絡旄”2人,1人指揮前8角和樂隊,另1人指揮後8角。其舞蹈動作吸收了戲劇中吹胡子瞪眼、左右甩髯以及武生、老生架子功的表演,頓挫有力。
軟架子秧歌的人物扮相與硬架子秧歌基本相同,但無絡旄、官先生和毛女、毛小。另有斜挎腰鼓的正鼓2人,手執小鑼的正花2人,手搖船槳的漁翁,手拿柳枝(寓為漁竿)的老娘娘各1人,一對童男女,手搖響鈴的賣麻糖人,搖著撥浪鼓的小貨郎各1人,手拿馬鞭引路的韃子4人,共28個角色。其舞蹈吸收了武術中的一些動作,表演顯得剛中有柔,剛柔相濟。
南山秧歌活動於神池縣南部山區。由8名踢鼓手、8名拉花和1名絡旄共17人組成。其動作既不軟,也不硬,而始終是悠悠揚揚,舒展大方。
伴奏樂器有鑼、鼓、鑔、鈸、鉸子、馬鑼、板鼓等。
地燈秧歌
“地燈秧歌”又名“古秧歌”,流傳在山西汾西縣。
在佃坪鄉圪台頭村,現存刻有“大清鹹豐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起”的一塊地燈圖木牌,可知其的活動在一百多年前已經盛行。早期,其原名為“古秧歌”是當地一種古老的民間社火,清道光年間與“地燈”活動逐漸結合,遂稱“地燈秧歌”。
地燈,是節日期間人們在一塊空地上栽一根高杆,以它為中心,將360根綁著油燈盞的高粱杆或木棍,按照縱、橫各19行,行間2.5尺的距離,插入地下,地麵露出3尺。再按照既定路線固定橫杆,形成陣圖,名為“九如意”、“九曲黃河迷魂陣”或“九曲十八彎地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