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意大利詩人
第一章 圭尼澤利
G.Guido Guinizelli (約1235~1276)意大利詩人。出生在博洛尼亞。大學時學法律,1268年任法官。在圭爾弗和吉伯林兩黨的鬥爭中,站在吉伯林黨一邊。1274年圭爾弗黨在博洛尼亞掌權後,他和屬於吉伯林黨的蘭伯達齊家族一起被流放,兩年後死在蒙塞利切。
圭尼澤利繼承了普羅旺斯和西西裏詩人以及圭托內的傳統,開創了"溫柔的新體"詩派。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隻有7首雅歌和5首十四行詩,主題都是愛情。晚期普羅旺斯詩人和他以前的意大利詩人,都把愛情看成是一種能使人道德高尚的感情。他在他的最著名的雅歌《愛情總寄托在高貴的心中》,發展了這種思想,以經院哲學的方式,通過種種比喻,說明愛情來源於高貴的心;認為高貴不在於門第和血統,而在於品德,高貴的心裏潛在的愛情,被女性之美激發出來,成為使人向上的道德力量。這首雅歌可以說是"溫柔的新體"詩派的綱領。他的十四行詩抒寫自己對愛情的道德力量的感受,把所愛的女性塑造成下凡的天使,詩中帶有宗教、神秘色彩,對但丁的抒情詩很有影響。但丁在《新生》和《論俗語》中都提到他,在《神曲·煉獄篇》中還描寫了和他的靈魂親切相見的動人場麵。
第二章 圭托內·達雷佐
Guittone d'Arezzo (約1235~1294)意大利詩人。出生在阿雷佐的一個市民階級家庭,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因為政治上屬於圭爾弗黨,1260年被吉伯林黨流放。1265年或1266年加入聖馬利亞騎士團做僧侶,1285年在博洛尼亞進行宗教活動,後來死在佛羅倫薩或博洛尼亞。
圭托內繼承了普羅旺斯和西西裏詩人的傳統,成為當時托斯康納詩派的領袖和宗師。他的創作分成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寫愛情詩,加入聖馬利亞騎士團後寫宗教詩和政治詩。他的詩一般缺乏熱烈的感情,說理過多;藝術上受普羅旺斯詩人的影響,愛用錯綜複雜的格律,往往晦澀難懂;語言不純,雜有普羅旺斯語、法語和拉丁文以及西西裏和阿雷佐方言。他的政治詩《蒙塔佩爾蒂之戰敗績後致佛羅倫薩》哀歎佛羅倫薩的不幸,痛斥吉伯林黨借外力取勝,喪權辱國,是較有感染力的作品。"溫柔的新體"詩派出現後,他聲譽下降,但丁在《論俗語》和《神曲》中均提到他,對他的評價很低。但在早期意大利文學中仍然有他一定的曆史地位。
第三章 波羅
M.Marco Polo (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生於威尼斯商人家庭。1271年隨同父親和叔父從威尼斯出發,經過黑海、波斯,於1275年夏到達中國元代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待和賞識。在中國先後約居住了17年,曾到過現在的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北京等地,並在江蘇省揚州連續做過 3年地方官。中間又一度去緬甸。1292年初,波斯伊兒□國派遣使節來中國向元室求婚,波羅奉命護送新妃從海上經蘇門答臘、斯裏蘭卡等地到達波斯,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11月7日,在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城發生的一次海戰中被俘,關押在熱那亞城獄中。他口述東遊見聞,由同獄魯斯蒂凱洛·達·皮薩用法文筆錄成書,題名為《世界奇異書》,後通稱《馬可·波羅遊記》。全書共分 4卷,記述在中國居住期間進行外交、貿易、行政管理活動的見聞以及中國和日本的地形和風俗。它對於歐洲人了解東方和新航路的開辟以及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均有影響,對於古代地理學史和亞洲曆史的研究也是重要的文獻。
第四章 卡瓦爾坎蒂
G.Guido Cavalcanti (約1255~1300)意大利詩人。出身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封建貴族世家,家庭屬於圭爾弗黨,但他娶了吉伯林黨首領法裏納塔·德利·烏貝爾蒂的女兒為妻。1280年,樞機主教拉提諾調解佛羅倫薩內爭,他是和平保證者之一。1284和1290年,他是佛羅倫薩大議會成員。圭爾弗黨分裂成黑、白兩黨後,他是白黨首領之一。由於兩黨鬥爭危及社會秩序,佛羅倫薩政府於1300年 6月24日下令流放兩黨首領,他被流放到薩爾紮納。不久因病獲準還家,8月底死在佛羅倫薩。
卡瓦爾坎蒂才華出眾,有深湛的哲學修養。薄伽丘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邏輯家之一,也是最好的自然哲學家",並說"老百姓中間傳說,他進行哲學思考,隻是為了探索能否設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卡瓦爾坎蒂是不是無神論者,尚難確定,但他作為"溫柔的新體"詩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作品中卻沒有這一詩派的開創者圭尼澤利詩中的宗教色彩。
卡瓦爾坎蒂的詩傳世的約50首。他和圭尼澤利一樣,在一首著名的雅歌《女性請我講述》裏,以經院哲學的方式說明愛情的來源、力量和作用,但他不把愛情看成使人向上的道德力量,而看成一種強烈的激情,給人帶來很少的快樂,很大的痛苦;詩中充滿了抽象概念和哲學術語,缺乏形象和感情,深受經院哲學家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柏拉圖主義者的推崇,他們多次用拉丁文加以詮釋。他的優秀的作品是抒情詩,大多描寫他對兩位女性的愛情:一位是他於1292年在法國圖盧茲遇到的曼黛達,一位是他在詩中稱作"春"的喬萬娜,詩中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和戲劇性的場麵,表現詩人所體驗的愛情的力量和戀愛的痛苦。他在流放中寫給他所愛的女性的詩《因為我再也沒有希望返回》,哀婉纏綿,意味雋永,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他的傑作。他也有一些十四行詩描寫他所愛的女性的形象之美,但為數很少。他的帶有民歌韻味的詩《我在林中看到一牧女》,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樸素,音調優美,顯示出他的另一特色。卡瓦爾坎蒂是但丁最親密的詩友,曾勸但丁用俗語寫《新生》,但丁寫成後即奉獻給他。他們的詩集裏都有互相贈答的詩。但丁對他十分推崇,在《神曲·煉獄篇》中指出他的詩名高於圭尼澤利。
第五章 彼特拉克
F.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意大利詩人。1304年7月28日出生於阿雷佐,1374年7月19日逝世。父親是佛羅倫薩著名的公證人,和但丁同時被放逐。1311年,彼特拉克隨家庭遷居法國,在普羅旺斯旅居多年。後來父親送他到博洛尼亞學習法律,但他酷愛文學。父親去世後,他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他當過神甫,結識樞機主教喬萬尼·科隆納,因而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並周遊意大利各地和歐洲一些國家。他關心現實生活,渴望實行政治改革。1347年,羅馬平民在科拉·迪·裏恩佐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封建君主的暴政,彼特拉克寫詩表示支持,並打算奔赴羅馬參加這一鬥爭。
彼特拉克勤奮研讀古典著作,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他廣泛搜求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並最早突破中世紀神學觀念,運用人文主義觀點予以詮釋和闡述,對意大利和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發生了影響,成為這一運動的先驅。
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寫了許多詩歌、散文、書信。敘事詩《阿非利加》(1338~1342),根據李維烏斯的曆史著作描寫古羅馬統帥斯齊皮奧戰勝漢尼拔的英雄事跡,貫串著熾熱的愛國精神。這首詩使彼特拉克獲得桂冠詩人的榮譽。
散文作品《名人傳》(1338~1374)記敘古羅馬曆史上和《聖經》、神話傳說中的傑出人物的生平,有曆史人物的英勇精神激勵世人。《備忘錄》(1343~1345)借助曆史上的趣聞軼事,向同時代人進行道德教育。
抒情詩集《歌集》是他的最優秀的作品,用意大利語寫成,收集了1330年至逝世前40多年間的 300多首十四行詩,抒發詩人對年輕時傾心的少女勞拉的愛。他以豐富多彩的筆墨,描畫勞拉的美麗形象,披露自己複雜的思想情感,大膽地歌頌愛情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向往。這些詩歌衝破中世紀禁欲主義和神學思想的樊籬,表達了以人與現實生活為中心的新世界觀和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歌集》中的政治詩,如《我的意大利》、《高貴的精神》,譴責封建君主的敗行劣跡,揭露教會的腐敗,呼籲和平與統一,激蕩著熱愛祖國的熱情。
彼特拉克的詩歌,在風格上繼承普羅旺斯和意大利"溫柔的新體"詩派愛情詩的傳統,卻又跳出傳統詩歌充滿神秘的象征和把人物偶象化的框框,使愛情詩比較接近生活。他的詩歌結構縝密,韻味雋永,語言精練,文詞淡雅,善於借景抒情,表達出詩人細微的心緒,在內容和形式方麵都為歐洲抒情詩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他的藝術實踐使十四行詩達到完美的境界,成為近代西方詩歌中的一個重要詩體。
《歌集》的一些詩篇和某些散文作品,如以詩人同中世紀的宗教作家聖奧古斯丁的對話錄形式寫成的《隱憂》(1342~1358),都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他熱愛生活,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又不能徹底擺脫中世紀神學思想和禁欲主義的精神枷鎖。因而常常感到內心矛盾的痛苦。他熱愛祖國與人民,但又輕視和脫離群眾,這都反映了文藝複興初期新舊交替時代人文主義者的矛盾。
第六章 薄伽丘
G.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意大利作家。佛羅倫薩一商人的私生子。一說生於巴黎,一說生於佛羅倫薩。少年時曾在那不勒斯學習經商,也學過法律。後來經常出入那不勒斯王羅伯特的宮廷,同王公貴族和人文主義者接觸,並研讀古代文化典籍。約1340年回到佛羅倫薩。在尖銳的政治鬥爭中,他站在共和政權一邊,反對貴族勢力。他參加了行會,多次代表共和政權出使其他城邦。但他不相信下層群眾。1350年同彼特拉克相識,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薄伽丘是人文主義者和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他的作品有傳奇、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短篇故事集、論文等。 第一部傳奇 《菲洛柯洛》約作於1336至1338年。它以中世紀傳說為依據,描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青年男女,衝破種種阻撓,終於獲得相愛的權利。長詩《苔塞伊達》(1339)、《菲洛斯特拉托》(1340)分別從《特洛伊傳奇》和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中汲取素材,展示現實生活的美和愛情的歡樂。牧歌式傳奇《亞梅托的女神們》(1341)、長詩《愛情的幻影》(1342),具有隱喻詩的特點,把歌頌德行同讚頌純潔的愛情結合起來。長詩《菲埃索勒的女神》(1344~1345)、傳奇《菲婭美達的哀歌》(1345)也都描寫愛情。這些作品顯示了中世紀傳統觀念和騎士文學的痕跡,但充滿對人世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追求,譴責禁欲主義,對人物充滿激情的心理狀態的刻畫也比較成功。
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是故事集《十日談》(1348~1353)。作品開頭有段"序曲"式的故事,敘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時,10名青年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避難。他們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其中許多故事取材於曆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人書》)。
人文主義思想是貫串《十日談》全書的一根紅線。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更進一步。他在許多故事裏批判天主教會,嘲諷教會的黑暗、罪惡(第一天第二故事),抨擊僧侶的□詐和偽善(第六天第十故事)。這種批判表達了當時的平民階級擺脫中世紀教會和宗教的束縛的要求。
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描繪和歌頌現世生活,讚美愛情是才智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第五天第一故事)。一些故事頌揚青年男女大膽衝破封建禮教和金錢關係的羈絆,謀取幸福的鬥爭,曲折感人(第四天第五故事)。對於封建貴族的墮落、腐敗,作者也予以無情的暴露和鞭撻。他讚賞平民、商人的聰明、機智,維護社會平等和男女平等。不少故事說明人的高貴不取決於出身,而決定於人的才智(第四天第一故事,第六天第七故事)。有一些故事還塑造了多才多藝、和諧健美、全麵發展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但其中也有某些故事渲染情欲和庸俗的趣味,反映出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一些英雄故事貶低現世生活,宣揚寬容、順從,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對中世紀道德觀念的讓步。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薄伽丘通過講述故事,描繪出意大利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他刻畫心理,描寫細節,塑造了不同階級、不同職業、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典型。作品采用框形結構,把一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他把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特點兼收並蓄。作品語言精練、生動、幽默,寫人狀物,微妙盡致。《十日談》為意大利藝術散文奠定了基礎,並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出版後廣泛流行歐洲各國。英國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國馬格麗特·德·納瓦爾的《七日談》,都是摹仿《十日談》之作。洛佩·德·維加、莎士比亞、萊辛、歌德、普希金都曾在作品中引用過它的故事。
薄伽丘的最後一部文學作品是傳奇《大鴉》,寫於1355年左右。作者在書中詛咒愛情的罪惡,表示今後將收斂心神,埋頭研究學問,表現了他後期思想上的動搖。
薄伽丘晚年潛心鑽研古典文學,同時在佛羅倫薩講解和詮釋《神曲》。所著《但丁傳》是意大利研究但丁的最早的學術著作之一。他在《但丁傳》和用拉丁語寫的《異教諸神譜係》等論著中,批駁教會對詩歌的詆毀,提出"詩學即神學"的觀點;他闡述詩歌應當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強調文學的啟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詩人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汲取營養,並講求虛構、想象。薄伽丘雖然還沒有完全擺脫中世紀神學的觀念,但他的文藝理論為文藝複興時期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七章 薩凱蒂
F.Franco Sacchetti (約1330~1400)意大利小說家。出身於佛羅倫薩的商人家庭。他很早開始經商,後來棄商從政,擔任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官員,曾受命出使其他城邦,並任托斯卡納和羅馬涅地區一些城市的行政長官。
薩凱蒂青年時代開始寫詩。他的《詩集》包括不同時期的詩作,有十四行詩、抒情短詩、諧趣詩、情歌、狩獵短歌等。這些詩歌繼承文藝複興初期抒情詩的傳統,表達出熱愛生活的思想情趣,詩風明快、清新。
《故事三百篇》是薩凱蒂的代表作,約寫於1385至1392年間,實際流傳下來僅223篇,其中包括一些不完整的片斷。故事集受到薄伽丘《十日談》的明顯影響,但又別具一格。佛羅倫薩的商人、平民、民間藝人,是各篇故事的主人公。通過他們的日常生活、各種奇遇和趣聞軼事,把14世紀意大利的社會、經濟、精神生活的畫麵展現在讀者麵前。對封建貴族、教會僧侶的嘲弄,穿插著對商人、藝人的歌頌。在結構上,《故事三百篇》的各個故事不象《十日談》那樣構成一個整體,它們獨立成篇,短小精悍,不少故事近於速寫。故事采用佛羅倫薩平民的口頭語言,質樸、詼諧、俏皮。
第八章 阿爾貝蒂
L.B.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意大利藝術家、文藝理論家。生於熱那亞。父親是佛羅倫薩的商人。從小受到良好的全麵發展的教育,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法律係,精通數學、物理,又具有出眾的音樂、運動才能,並擅長辭令。生活閱曆十分豐富,同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廣泛結交。一度在教皇手下任職。曾到歐洲各國遊曆,搜尋拉丁古籍。
阿爾貝蒂是佛羅倫薩、費拉拉等許多著名的大教堂的設計師。他用拉丁語、俗語寫過喜劇、詩歌、對話錄,表現意誌同命運的衝突,人通過科學和信仰而追求的理想,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激情。
他用意大利語寫的《論繪畫》(3卷,1435)、《論雕塑》(1464)和用拉丁語寫的《論建築》(10卷,1450),是著名的文藝理論著作,其中闡述了藝術形象同數學原理的關係,是在造型藝術中運用數學思維的先驅。他十分重視藝術的和諧,藝術創作中的規則。他認為藝術創作依賴一定的規則,通過規則而表現為美。他還指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典型化問題。他認為藝術應該真實地摹寫現實,但又不可機械地模仿,而應刻劃出特定的人與事物"全部與眾不同的特征"。在西方文藝理論界他較早提出了典型與個性的統一問題。
第九章 浦爾契
L.Luigi Pulci (1432~1484)意大利詩人。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家境貧困,和梅迪契家族素有交誼,受到佛羅倫薩的無冕之王洛倫佐的接濟,曾被委托去執行政治任務。晚年離開家鄉,為雇傭兵首領羅伯托·桑塞韋裏諾服務,後來死在帕多瓦。
浦爾契的主要作品《摩爾幹提》是在洛倫佐的母親的敦促下,於1460年著手寫的。前23章以一位無名詩人的《奧爾蘭多》(約作於1380年)為藍本,敘述奧爾蘭多(即羅蘭)受□人加諾(即加奈隆)讒害,離開查理大帝宮廷,打敗 3個侵擾修道院的巨人,殺死其中兩個,使第 3個巨人摩爾幹提皈依基督教,並成為自己忠實的侍從。詩中把奧爾蘭多的冒險奇遇和查理大帝其他冒險奇遇穿插在一起,寫到他們返回法國抗擊進逼巴黎的撒拉遜軍以至雙方議和為止。後 5章直接或間接取材於相傳是14世紀的韻文故事《西班牙征戰記》,敘述查理大帝出征西班牙和法蘭克軍在龍塞斯瓦列斯山口潰敗,奧爾蘭多壯烈犧牲,加諾受到四馬分屍的懲罰,最後以查理大帝之死結尾。全詩於1483年出版。
浦爾契把騎士文學題材寫成充滿市民文學情調和喜劇氣氛的作品,詩中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以誇張手法塑造的巨人摩爾幹提的形象,以及他的夥伴半巨人馬爾古蒂這一流氓典型,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們共同的冒險經曆是全書中最精采的部分。另一個最有特色的人物是魔鬼阿斯塔羅蒂,他高談科學、哲學和神學問題,主張信仰自由,宣稱另一半球也有國家和城市(詩作於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體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對宗教的懷疑態度。
第十章 博亞爾多
M.M.Matteo Maria Boiardo (1441~1494)意大利詩人。出身貴族。生於雷焦附近的斯坎迪亞諾封地。1460年,承襲伯爵封號,成為封地的領主。1476年去費拉拉公爵宮廷,為埃斯泰家族服務,深受公爵埃爾科萊一世的敬重。1480至1482年任摩德納行政長官。1487年起任雷焦行政長官,後兼任城防司令。1494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軍隊侵入意大利時,他竭盡心力使居民少受過境法軍騷擾。同年,在雷焦逝世。
博亞爾多有相當程度的人文主義文化教養,寫過拉丁文詩,翻譯過古代文學作品。他的《歌集》抒寫1469至1471年間他和安東尼婭·卡普拉拉的戀愛,感情熱烈真摯,藝術上深受彼特拉克和維吉爾的影響。批評家認為是15世紀意大利最優秀的抒情詩集。他的代表作是傳奇敘事詩《熱戀的羅蘭》,大約從1476年開始寫作,1482年寫成前兩卷,共60章,次年出版。第3卷隻寫到第9章第26節,由於查理八世入侵而中斷。作品把查理大帝係統的英雄史詩題材和不列顛係統的騎士傳奇題材融合在一起,把戰爭主題和愛情主題結合起來,情節錯綜複雜,故事性強,但結構鬆散。它主要敘述羅蘭等英雄和絕代美人安傑麗嘉的愛情以及其他愛情和冒險故事,把英雄史詩中的忠君愛國、誓死保衛基督教的英雄羅蘭等塑造成多情的騎士。查理大帝反擊回教軍入侵的戰爭故事,雖然在書中仍占相當大的篇幅,但已居於次要地位。意大利民間文學大多把故事中的回教人物寫成反麵人物,博亞爾多則把其中的一些人物寫成正麵人物。他善於塑造粗獷有力的人物形象,不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而以速寫方式勾畫。詩中表達了對女性美、對騎士式的愛情的讚美,對騎士製度的衰落流露出惋惜之情,這是和浦爾契的《摩爾幹提》在思想內容上根本不同之處。作品風格質樸無華,但略嫌粗糙。16世紀意大利有一些作家改寫或續寫這部未完成的作品,阿裏奧斯托的《瘋狂的羅蘭》就是這部傳奇敘事詩的青出於藍的續編。
第十一章 梅迪契
L.de'Lorenzo de' Medici (1449~1492)意大利詩人。一譯美第奇。自祖父科齊莫開始,梅迪契家族成為佛羅倫薩的統治者,他於1469年繼父親彼得羅之後統治佛羅倫薩,運用巧妙的外交手段保持意大利各邦之間的均勢,排除外國幹涉。他的銀行在歐洲主要城市設有分支,對各國政治都產生了影響。他熱心獎掖文藝,使佛羅倫薩成為當時意大利的文化中心,對文藝複興作出一定的貢獻。
他的詩具有粗獷的寫實的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巴爾貝裏諾的南恰》,寫農民瓦雷拉對牧女南恰的讚頌。語言風格近似鄉村情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2)《(酒神)巴克科斯和(仙女)阿裏阿德涅的勝利》,是為狂歡節的化裝遊行隊伍而寫的樂歌,通過合唱的方式表達青春美好而易消逝、人生要及時行樂的思想。(3)《鷹獵》,生動地描繪打獵的場麵,是梅迪契宮廷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
第十二章 達·芬奇
L.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藝術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在佛羅倫薩度過青少年時代,當過藝徒。自幼刻苦鑽研科學,在天文、地理、力學、數學、解剖學、植物學等領域成就卓著,在技術方麵也有許多重大發明和革新。
達·芬奇的繪畫,如《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屬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之列。 他建立了完整的繪畫理論。 他的文藝理論著作有《繪畫論》(1656)和後來陸續發現的大量筆記,後者除了探討藝術的特點和規律,還廣泛地論述了哲學、科學方麵的問題。
達·芬奇認為,認識起源於實踐,知識的獲得是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強調藝術摹仿自然,準確地再現自然,做"自然的兒子",而不可一味摹仿別人的風格,做"自然的孫子"。他還認為,由於藝術是對自然的摹仿,而群眾對自然最了解,因此他們是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價值的檢驗者。他在論述藝術的真實性和典型性時又談到,藝術作品不隻應該象"鏡子"一樣反映事物,而且應該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中觀察和選取比較優美、比較有價值的部分,加以表現;藝術家要善於表現人物獨特的性格和思想,即"心靈"。
達·芬奇對繪畫、詩歌、音樂的特點進行了比較研究,提出了揚畫抑詩的觀點,給後來狄德羅、萊辛等進一步探討各個藝術種類的區別和不同的表現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達·芬奇的創作和理論,表現了資產階級在它上升時期的思想感情,確立了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源泉的人文主義的藝術觀。
達·芬奇的文學作品還有書信體的幻想小說《東方遊記》和許多寓言、箴言。
1516年,達·芬奇因進行解剖學試驗遭到阻撓,便接受法國國王的邀請,離開羅馬,僑居法國,直到1519年逝世。
第十三章 波利齊亞諾
Poliziano (1454~1494)意大利詩人。本名安傑洛·安布羅吉尼。1454年 7月14日生於蒙泰普爾恰諾,以別名波利齊亞諾聞名。父親是法學博士和有名望的市民,父死後去佛羅倫薩大學攻讀古典語文學,造詣很深。16歲時著手把荷馬史詩《伊利昂紀》譯為拉丁文(陸續譯完第2至第5卷),受到佛羅倫薩的統治者梅迪契家族的洛倫佐的賞識,1473年被聘為洛倫佐的家庭教師和秘書。1479年雙方失和,離開佛羅倫薩。1480年在曼圖亞樞機主教貢紮加手下供職,同年得到洛倫佐的諒解,返回佛羅倫薩,在大學任古典語文學教授。1494年 9月28日逝世。
波利齊亞諾是最早采用校勘方法進行研究的古典語文學家,歐洲一些知名的人文主義者都聽過他的講課。他的詩都是在1471至1480年間寫成,其中包括希臘、拉丁文詩和意大利文詩。主要作品意大利文詩《比武篇》,是為慶祝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1475年比武獲勝而作,因為後來朱利亞諾被仇人殺死,詩人未能完成這部作品。詩中敘述尤利奧(即朱利亞諾)好獵,鄙視女性和愛情。小愛神丘比特設法讓他遇到仙女西蒙奈達(朱利亞諾當時所愛的女性的名字),對她一見傾心。維納斯通過夢境激發他的尚武精神,使他決心參加比武,以爭得西蒙奈達的愛情。詩人用聲調優美的八韻句和鮮明的筆觸,描繪明媚的春光、打獵的場麵和神話中的維納斯王國和宮殿,展現出一個充滿了自然和藝術之美的世界。尤利奧和西蒙奈達也都帶有田園詩和神話中人物的色彩。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遠離現實生活的田園詩世界的向往,是15世紀意大利詩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奧爾甫斯》(1480)是為迎接曼圖亞宮廷慶典在兩天內寫成的詩劇,是意大利最早的世俗劇。故事情節來源於希臘、羅馬古典作家:奧爾甫斯的妻子歐裏狄克逃避牧人阿利斯忒奧的追逐時,被毒蛇咬死。奧爾甫斯去冥府求冥王讓她還魂,冥王答應,但命他在走出冥府以前不許回頭看她。他違背了禁令,重新失去妻子,悲憤交集,說了鄙薄女性和愛情的話,結果被酒神的女祭司們殺死。作品雖然形式上是戲劇,但情節是由一些抒情的場麵構成,缺乏戲劇情節的發展。其內容和《比武篇》一樣,是人文主義者所向往的遠離現實生活的田園詩世界,可說是一篇音樂性很強的田園詩。
此外,波利齊亞諾還在民間詩歌的影響下寫了一些愛情詩和跳舞歌曲,表現了美和青春易逝的主題。這一主題不僅在《比武篇》和《奧爾甫斯》中出現,也是當時的抒情詩的共同主題。
第十四章 桑納紮羅
J.Jacopo Sannazzaro (1456~1530)意大利詩人、小說家。出生在那不勒斯的貴族家庭,在鄉間度過童年。1475年回到那不勒斯,受人文主義教育。古典文化修養很深,成為那不勒斯學院院士,在國王費德裏科宮廷供職。1501年,法國、阿拉貢聯軍攻占那不勒斯,他隨國王流亡法國。1504年國王死後才返回那不勒斯。他對西班牙人的暴虐統治深為不滿,隱居在費德裏科賜給他的別墅裏,和博學的、身世不幸的貴婦人卡桑德拉·馬爾凱澤為友,致力於學問和寫作,最後死在那裏。
桑納紮羅的拉丁文作品有《漁歌》、《哀歌》和根據《路加福音》敘述耶穌誕生的詩《處女分娩》;意大利文作品有抒情詩集《歌集》和田園小說《阿卡迪亞》。
《阿卡迪亞》是桑納紮羅的代表作,由12篇散文和12首牧歌組成,除了最後一部分,都是1480至1485年間寫成,全書於1504年出版。書中敘述主人公辛切洛為避開愛情的煩惱,離開那不勒斯,來到古代田園詩人所盛讚的樂土阿卡迪亞,結果並未解脫煩惱,反而更加懷戀所愛的少女。最後,在一位仙女引導下,順著一條地道返回故鄉,驚悉所愛的少女已死。全書在悲愴地向牧笛告別中結束。書中的人物故事多影射真人真事,辛切洛就是作者在那不勒斯學院時的別名,他所愛的少女就是作者所愛的少女卡爾莫西娜·博尼法奇奧。這部小說深受忒奧克裏托斯和維吉爾的田園詩的影響,成功地描繪出一係列富有詩意的田園生活的畫麵,反映了作者對那不勒斯鄉間的自然風景的熱愛,以及渴望在理想的牧歌式生活中逃避現實的傾向。這部作品對於歐洲田園詩和田園小說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16、17世紀不僅在意大利,而且在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法等國都有不少的模仿者。
第十五章 馬基雅維利
N.Niccol□ Machiavelli (1469~1527)意大利政治學家、曆史學家、文學家。1469年 5月3 日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受過人文主義教育,學識廣博。1498年薩沃納羅拉政權解體時,開始在佛羅倫薩共和國擔任書記官等職務,多次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和歐洲國家。1512年梅迪契家族在佛羅倫薩複辟,因而被解職,次年遭放逐,從此隱居鄉村,從事寫作。他著有許多政治學、曆史學著作,著名的《君主論》(1513)最先完整地提出了資產階級國家學說。《佛羅倫薩史》(1520~1525)和《軍事藝術》(1519~1520)曾得到馬克思的好評。這些著作結構嚴謹,善於在史料的陳述中勾畫人物的形象,是優美的散文。
他早年寫過慶祝狂歡節、記敘曆史事件和其他內容的詩歌。《金驢記》(1514?) 是受古羅馬作家阿普列尤斯的《變形記》的啟示而作,是自傳體的隱喻詩。他在戲劇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曾翻譯古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提烏斯的劇本。喜劇《曼陀羅花》(1518)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學究尼齊亞求子心切,聽信青年卡利馬科的主意,讓妻子盧克萊齊婭服用曼陀羅花,結果鬧出許多笑話,卡利馬科和盧克萊齊婭乘機相好。喜劇《克麗齊婭》(1525)是根據古羅馬喜劇作家普勞圖斯的一部作品改寫而成。馬基雅維利繼承古羅馬喜劇的傳統,展示當代意大利的社會生活和人物,從人文主義的觀點出發抨擊社會惡習。他善於構思喜劇性的情節,刻劃富有性格特征的人物,誇張,幽默,妙趣橫生。《曼陀羅花》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喜劇的傑作,哥爾多尼進行喜劇改革、創作"性格喜劇"時,曾從中得到啟發。
第十六章 阿裏奧斯托
L.Ludovico Ariosto (1474~1533)意大利詩人。1474年9月8日出生在意大利北方艾米利亞雷焦的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10歲時全家遷居費拉拉。最初學習法律,但對古典文學和人文主義產生濃厚的興趣,刻苦研究,造詣很深。1502年進入費拉拉的宮廷,在埃斯泰公爵手下供職,曾擔任偏僻的山區的行政長官,多次受命出使羅馬和其他城邦。早年用拉丁語、俗語寫過一些愛情詩和哀歌,比較著名的有七首《諷刺詩》,作於1517至1525年間,是用三韻句寫成的致親友的書信,抒寫不得誌的境遇,對時政進行針砭。
他的喜劇《列娜》(1528~1529)、《巫術師》(1528)等,借用古羅馬喜劇中經常出現的愛情和家庭生活的題材,譏諷貴族,同情平民。它們都用俗語寫成,是文藝複興時期喜劇的最早傑作。長篇傳奇敘事詩《瘋狂的羅蘭》是他的代表作,1502年開始寫作,1532年最後定稿,前後曆時30年。全詩計46歌,4,800餘行。長詩的開端承接意大利詩人博亞爾多的長詩《熱戀的羅蘭》的結尾,以查理大帝及其騎士同回教徒的大戰為背景,以騎士羅蘭對安傑麗嘉的愛情為主要情節。羅蘭為追尋出奔的安傑麗嘉,走遍天涯海角,曆經種種驚險的遭遇,後來得悉她已經同回教徒勇士梅多羅結了婚,因痛苦和絕望而發瘋。這部長詩情節曲折離奇,富有神話色彩。作者借用中世紀流行的騎士傳奇的體裁,是為了反映意大利的現實生活,表達人文主義思想。他用優美的筆觸描繪大自然的美,是為了抒發對現世生活的讚美;寫不同宗教信仰的男女青年勇於克服艱難險阻而熱烈愛戀的故事,是對中世紀宗教偏見和禁欲主義的批判,對愛情和英勇行為的歌頌。他滿懷愛國激情,譴責外國侵略者和封建君主給意大利帶來的災難,要求給意大利以自由、統一、和平與幸福。《瘋狂的羅蘭》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社會生活的畫卷。
這部長詩具有獨到的藝術性。詩人以羅蘭和安傑麗嘉的愛情為主要線索,把其他騎士的愛情、冒險經曆和上百名人物(國王、僧侶、妖魔、仙女等)的故事巧妙地編織起來,把敘事和抒情、悲劇和喜劇的因素融為一體。詩中對羅蘭發瘋的過程和複雜的心理變化,刻劃細致,層次清楚。它對歐洲的敘事長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十七章 米開朗琪羅
B.Buonarroti Michelangelo (1475~1564)意大利雕塑家、畫家、建築家、詩人。他的藝術作品,如《大衛》雕像、西斯廷禮拜堂的壁畫,鮮明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征,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鼎盛時期的代表作。1502年開始寫作詩歌。早期的抒情詩、十四行詩受但丁、彼特拉克的影響。他寫給友人卡瓦利耶裏、女詩人科隆納的詩歌,大多抒寫友誼和愛情。在薩沃納羅拉領導的宗教改革和民主運動影響下,他的詩歌內容逐漸深化,抨擊梅迪契家族的殘暴、奢華,斥責教會的腐化、虛偽,表達了他的樸實的宗教感情和人民對正義、平等和美好世界的渴望。他的詩歌如同他的造型藝術作品一樣,雄渾、深沉、粗獷、樸實,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詩作由侄子整理,結集為《詩集》,於1623年出版。他的《書簡》於1875年整理出版。
第十八章 卡斯蒂利奧內
B.Baldassarre Castiglione (1478~1529)意大利作家。貴族出身。從小在曼圖亞城接受嚴格的人文主義教育。後來在宮廷裏任職,曾多次出使倫敦、馬德裏。1520年出家當僧侶。他用俗語、拉丁語寫過牧歌、抒情詩,最著名的作品是對話錄《侍臣論》(1528),全書 4卷,作者虛構了在烏爾比諾宮廷舉行的一場怎樣成為理想的侍臣的爭論,用傳統的對話體裁詳加描述。書中一些章節論述藝術與自然的關係、藝術的美等問題,表達了他在語言學、文藝創作、美學等方麵的見解。他認為藝術是對豐富多姿的自然的描摹,藝術雖有不同的樣式,互有差異,但都以自然為唯一的創作源泉。他還提出了美的相對性的觀點,指出藝術的美決定於事物本身,但又同鑒賞者對事物所持的態度和熟悉程度密切相關。《侍臣論》文字精練、優雅,是意大利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散文作品。
第十九章 圭恰爾迪尼
F.Francesco Guicciardini (1483~1540)意大利曆史學家、文學家。出生在佛羅倫薩,在大學時學法律。1512年出任駐西班牙大使。1512至1527年先後為教皇利奧十世和克雷門特七世(均屬梅迪契家族)服務,在教皇領地擔任行政要職,勸教皇聯合法國來反對西班牙在意大利建立霸權。1527年梅迪契家族被逐出佛羅倫薩後,他隱居在郊外。1529年去博洛尼亞,旋往羅馬投奔克雷門特七世。1530年梅迪契家族借外力返回佛羅倫薩,教皇派他偕同一些人前去協助梅迪契家族重新建立統治。1531年教皇任命他為駐博洛尼亞欽差大臣。1534年他回到佛羅倫薩,任公爵亞曆山德羅的顧問。1535年公爵被刺死,新任公爵科齊莫不信任他,他退隱於阿切特裏別墅中,專心寫作《意大利史》,後來死在那裏。
《意大利史》作於1537到1540年間,1561到1564年間出版,敘述1494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至1534年教皇克雷門特七世逝世這一曆史時期發生的政治事件,是他最重要的曆史著作。書中敘事客觀,材料翔實可靠,文筆詳明嚴密,但文句太長,結構複雜,不易閱讀;又因刻意從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動機中探索事件發生的原因,致使細節過多,往往有見樹不見林之弊。他的另一重要著作是《政治和社會雜感》,簡稱《雜感》,共403條,1576至1585年間有幾種不完全的版本問世。它的主要思想是強調處世要明智審慎;認為人固應關心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但不可為此犧牲自身的利益。這種思想後來成為意大利腐敗軟弱、無所作為的資產階級的主導思想,對於意大利的前途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二十章 班戴洛
M.Matteo Bandello (1485?~1561)意大利小說家。出生在斯克裏維亞新堡。少年時代在米蘭多米尼加派修道院做僧侶,後來為從博洛尼亞流亡在米蘭的本蒂沃利奧家族服務。1515年法國軍隊占領米蘭,他前往曼圖亞,成為女侯爵伊薩貝拉·貢紮加的親信。1521年法國軍隊被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所驅逐,他返回米蘭。1526年由於政治原因逃離米蘭。1528年左右投奔雇傭兵首領切紮雷·弗雷戈索。1537年愛上美貌多才的少女盧克雷齊婭·貢紮加,並寫詩歌頌她。1541年弗雷戈索被刺身死,他隨其遺孀流亡法國。1550年任阿讓主教,後來死在法國。
他從1505年到晚年總共寫了短篇小說214篇,小說集前3卷於1554年出版,第4卷在他死後於1573年出版。他的小說沒有用薄伽丘的《十日談》那樣的框形結構連綴在一起,卻在每篇之前附上一信,說明講故事的人、時間、地點和場合。這些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作者的生活經曆,是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但信中的說明並不可靠,實際上作品的題材大多來源於馬基雅維利、瓦紮裏、卡斯蒂利奧內等人的著作以及法國馬格麗特·德·納瓦爾的《七日談》,其中有古代和中世紀的史實與神話、傳說,也有當代生活中的軼事、奇聞以及民間流傳的故事。作品的故事情節,有的非常簡單,有的錯綜複雜,但沒有深刻的心理描寫,而以離奇的冒險和傳奇式的悲歡離合引人入勝。班戴洛雖然是僧侶和主教,但他的作品中愛情故事占很大的分量,其中的色情描寫甚至超過《十日談》,這也是他那個時代的風氣。班戴洛的小說對歐洲文學很有影響,莎士比亞的一些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洛佩·德·維加的兩部喜劇和塞萬提斯的一些小說,都取材於其中的故事。
第二十一章 科隆納
V.Vittoria Colonna (1492~1547)意大利女詩人。生在羅馬附近的馬裏諾,出身羅馬貴族世家,父親法布裏齊奧是著名的軍事家。她17歲和佩斯卡拉侯爵費蘭特·達瓦洛斯結婚,他是當時的名將,在意大利戰爭中為神聖羅馬帝國效勞。1512年在拉韋納之役被俘,她寫了一首哀歌寄給他。1525年帕維亞之戰帝國軍大捷,主要歸功於他,但他不久因負傷死去,她寫了一些悼念詩。她的品德、才華和學識受到當時許多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的景慕,米開朗琪羅同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寫詩讚美她。她和一些鼓吹改革教會的人也有聯係。但當天主教會反宗教改革迫使他們轉到新教徒的立場以後,她就和他們分道揚鑣。她晚年住在修道院從事慈善事業,最後死在羅馬。
她的詩篇有愛情詩和宗教詩。愛情詩是寫給她的丈夫的,主要讚頌他的精神和美德,缺乏熱烈的感情和具體的意境,流於抽象化,藝術形式也完全沿襲彼特拉克的傳統,沒有什麼創新。宗教詩在她的詩集中占大部分,內容是抒寫她對宗教的虔誠篤信,對教會腐化的憂憤痛心,以及她在悲愴中從宗教信仰尋求安慰的心情。她的詩名與其說是建立在她的詩本身的價值上,毋寧說是和她的家世、身世以及與米開朗琪羅等人的友誼分不開的。
第二十二章 阿雷蒂諾
P.Pietro Aretino (1492~1556)意大利文學家。真實姓氏不詳。出生在阿雷佐,因而自稱阿雷蒂諾(即阿雷佐人)。早年在佩魯賈學習繪畫,後來在羅馬為教皇利奧十世服務。1523年因寫淫穢的十四行詩被迫離開羅馬。1525年投靠雇傭兵首領喬萬尼·德·梅迪契。1527年定居於威尼斯。他善於寫誹謗和諷刺文章,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君主,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和法國國王弗朗切斯科一世,都用重金厚禮拉攏他,力圖借他的筆打擊敵手;誰出錢多,他就為誰效勞,當時王公貴族無不為他所懾服,詩人阿裏奧斯托稱他為"鞭打王公的鞭子"。他在威尼斯過著豪華的生活,後來死在那裏。
他的《書信集》6卷(1537~1557),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生活,對於研究當時的社會具有參考價值。1536年出版的《談論》,用對話形式談妓女的職業和生活,有不少淫穢的描寫。1525至1542年間,寫出5部散文喜劇:《禦馬長官》、《妓女》、《偽君子》、《達蘭達》和《哲學家》,以速寫的方式勾畫出作者生活環境中經常見到的廷臣、妓女、騙子、狡猾的仆役、放蕩的青年和吹牛的軍人的麵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醜惡陰暗的社會現實,但劇中單純追求喜劇效果,沒有重視人物性格的刻劃。1545年寫成的悲劇《奧拉齊婭》,取材於李維烏斯的《羅馬史》,是16世紀意大利較好的悲劇。
第二十三章 菲倫佐拉
A.Agnolo Firenzuola (1493~1543)意大利文學家。出生在佛羅倫薩。本姓喬萬尼。原籍菲倫佐拉,家族在幾代以前就已遷居佛羅倫薩。他不以家族姓氏而以原先籍貫的名稱聞名。16歲進入錫耶納大學學習法律。1516年大學畢業後,加入瓦隆布羅薩修士會,任修士會駐教廷的代理人。1526年,教皇克雷門特七世解除了他的僧侶誓約,準許他還俗後保留優厚的俸祿。1538年移居普拉托,後來死在那裏。
1523到1524年間,他開始寫《談愛情》,仿效薄伽丘的《十日談》,敘述三對男女青年聚會在別墅裏談論愛情,朗誦詩,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原計劃寫 6天的活動,到1526年才寫完了第一天,後來因病沒有繼續寫下去。書中除第一天講的6個故事,另外添加了4個故事,總共10篇,都是描寫情欲並嘲笑僧侶道德的敗壞。1525年,他把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譯成意大利文,實際是對原作的改寫,把主人公換成自己,以其中的故事情節象征自身的生活經曆,散文風格綺麗典雅,音調優美。1540年寫成的《談女性美》,以對話形式,闡明作者關於女性美的理想。1541年的作品《動物談話的最初表現形式》,是根據15世紀西班牙文譯本,對印度古代寓言和童話集《五卷書》的改寫,書中保留了原來的故事內容,改換了國名、人名和動物名稱,布局勻稱合度,文筆明快通暢,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第二十四章 切利尼
B.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意大利金飾工藝家、雕刻家、作家。出生在佛羅倫薩,祖父和父親都是建築師。14歲開始學金飾工藝,16歲因鬥毆被流放到錫耶納,23歲又因鬥毆畏罪逃往羅馬,受到教皇克雷門特七世的保護。1527年,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軍隊攻占羅馬,教皇逃入聖安琪兒古堡,他參加防守,發炮重創敵人。1529年,任教廷造幣廠廠長,曾因報殺弟之仇犯下殺人罪,被克雷門特七世赦免。後來又殺死侮辱過自己的金飾匠,教皇保羅三世由於愛惜他的藝術才能,也赦免了他,但他受教皇的侄子彼埃爾·路易吉·法爾內塞的迫害,不得不逃往法國。返回羅馬後,不久便按盜竊教廷珍寶論罪,囚禁在聖天使堡裏(1538~1539)。1540年獲釋,僑居巴黎,受到國王弗蘭契斯科一世的優遇,為國王完成了幾件精美的藝術品,如著名的雕鏤著"海"和"陸"的圖象的金質鹽瓶。1545年回國,定居於佛羅倫薩。1549年受公爵科齊莫委托,鑄成藝術傑作佩爾修斯銅像,最後死在佛羅倫薩。
他的極不平凡的生平,大部分記載在他的《自傳》裏。這部書部分是他的手筆,部分是口授給一個14歲的兒童記錄下來的,寫作年份在1558至1566年間,內容則隻寫到1562年為止。作者非職業文人,不受傳統的修辭學規則的束縛,用生動活潑的佛羅倫薩口語,直書自身的生活經曆,不推敲文句,不刻意求工,而其好勇鬥狠、豪放不羈的性格以及對於藝術的熱愛和獻身精神,無不躍然紙上。其中最驚心動魄的一章,是描寫鑄造博埃齊烏斯像瀕於失敗,作者抱病搶救,銅像終於鑄成的場麵。《自傳》直到1728年才出版,但不久即流傳全歐,有多種文字的譯本。1803年,歌德把它譯成德文。
第二十五章 明圖爾諾
A.Antonio Minturno (1500~1574)意大利文藝理論家。原名安東尼奧·塞巴斯蒂亞諾。曾在大學教授古典文學,擔任過烏真托和克羅托內地區主教。他用俗語、拉丁語寫作詩歌、散文,影響較大的是兩部理論著作《論詩人》(1559)和《詩的藝術》(1564),其中認為藝術是對人的各種行為、情感和風尚的模仿;自然世界常常是粗糙、原始的,需要借助修飾手段予以刪削和美化。在當時文藝界圍繞阿裏奧斯托的傳奇敘事長詩《瘋狂的羅蘭》所進行的論戰中,他采取保守的立場,強調詩人必須遵循亞裏士多德等製定的規則,模仿古典詩人,貶抑《瘋狂的羅蘭》,認為這種傳奇體文學作品違背了情節一致的古典規則,它描寫的事件虛假、不完善,脫離逼真的原則。他的觀點給17世紀古典主義批評以很大影響。
第二十六章 斯佩羅尼
S.Sperone Speroni (1500~1588)意大利文藝理論家、語言學家。出生在帕多瓦。曾經在帕多瓦攻讀哲學、醫學,後來在帕多瓦、羅馬教授邏輯學、哲學。學識淵博,受到同時代學者和教皇的尊敬。一度任烏爾比諾城邦駐羅馬教廷的使節。
斯佩羅尼一生著有許多對話錄,廣泛論述修辭學、語言學、道德、愛情、家庭生活等方麵的問題。其中以《語言對話錄》最為著名。在這部著作中闡明修辭同語言的區別,批評貶低俗語和盲目崇拜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觀點,肯定俗語作家和文藝複興文學的獨創性和重要性,認為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是詩歌、散文領域的典範,他們應該成為文藝理論研究的對象。他還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伴隨而來的語言的變化,文藝作品應該表現新的理想和思想感情。這部著作對歐洲學者產生了影響。
1542年,斯佩羅尼寫出悲劇《卡納捷》(1546),受亞裏士多德"淨化說"的影響,強調悲慘、恐怖的情節,具有陶冶人的情感的作用。他還寫有研究《埃涅阿斯紀》、《瘋狂的羅蘭》、《神曲》的評論著作。
第二十七章 欽齊奧
Cinzio (1504~1573)意大利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又稱薑巴蒂斯塔·吉拉爾迪,出生在斐拉拉。青年時代學習醫學、哲學、文學,後來在斐拉拉、帕維亞等城市的大學教授文學,並注釋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和賀拉斯的《詩藝》。1547至1563年曾擔任斐拉拉公爵的秘書。
欽齊奧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他的劇作,如《奧爾比凱》(1541)、《克莉奧佩特拉》(1541)等,描寫殘忍、罪惡的事件,企圖借此激發觀眾的憐憫情緒,達到歌頌善行和美德、陶冶情操的目的。他的短篇小說集《百篇故事》(1565)流傳很廣,英、法、西班牙等國均有譯本,莎士比亞的《奧瑟羅》取材於這部書中的故事《威尼斯的摩爾人》。
欽齊奧的文藝理論著作有《論喜劇和悲劇的創作》(1544)、《論傳奇體敘事詩》(1554)等。他批駁當時一部分批評家對問世不久的阿裏奧斯托的傳奇體敘事詩《瘋狂的羅蘭》的責難,指出這部傳奇體敘事詩突破情節單一的框框,運用古人不知道的方式和現代語言寫作,因而是不同於古典英雄史詩的新體裁。
欽齊奧還通過對比,指出詩歌的特點、使命以及它同曆史、哲學的區別,強調詩歌的獨特性是按照逼真的原則來闡釋事件,反映真實。
第二十八章 卡斯特爾韋特羅
L.Ludovico Castelvetro (1505~1571)意大利文藝理論家。先後在博洛尼亞、帕多瓦、錫耶納大學學習法律,同人文主義學者、詩人交往。1529年,在摩德納大學教授法學。1555年因異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審判,被迫流亡國外。他對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和意大利語言都有深入的研究,撰寫了評注和論著。他對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修辭學》、《詩學》所作的詮釋,被認為是當時研究亞裏士多德的權威著作;其中《亞裏士多德〈詩學〉詮釋》(1570)是他最有影響的一部文藝理論著作,廣泛探討了文藝理論問題。他認為詩歌以使心靈歡悅為目的。他著重闡述詩歌同曆史、哲學的區別,指出詩人不是被動地反映現實,而是按照逼真的原則,借助想象、虛構來描述可能發生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曆史學家則是記敘已經發生的個別的事件。這一觀點在文藝複興時期是富有創見的。他還論及悲劇的情節、時間、地點的一致,為後來古典主義"三一律"理論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礎。
第二十九章 瓜裏尼
B.Battista Guarini (1538~1612)意大利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出身費拉拉的書香門第。青年時期在帕多瓦學習人文科學。1557年,回到費拉拉擔任詩學和修辭學教授。後來進入宮廷任職,並獲得騎士稱號。他還曾多次出使其他城邦和波蘭。
瓜裏尼寫過詩歌、對話錄,但影響不大。他的劇本《忠實的牧羊人》(1590),描寫牧人米爾蒂洛和山林水澤女神阿瑪麗莉曆經曲折,衝破神明預言的束縛,戰勝狡猾的女人的阻撓,終於結成美滿姻緣。劇本的戲劇性較強,詩句韻律豐富多變,富有音樂性,是悲劇和喜劇相揉合的作品。但它遭到保守力量的激烈批評,指責它不倫不類,粗俗低下。瓜裏尼因而撰寫了《悲喜混雜劇體詩的綱領》(1601),指出悲喜混雜劇絲毫不違背藝術常規,它兼備悲劇和喜劇的長處,而揚棄它們的短處;在悲喜混雜劇中,偉大人物和卑賤人物可以同時出現;這是一種形式和結構都新穎、完美的詩體。
當時,悲喜混雜劇在英國、西班牙等國開始流行。莎士比亞寫了悲喜混雜劇《一報還一報》,維加發表了《當代寫作喜劇的新藝術》,宣傳這種新體裁。瓜裏尼的劇本《忠實的牧羊人》的問世和圍繞它的論戰,給18世紀嚴肅戲劇奠定了基礎,對歐洲戲劇的發展頗有影響。
第三十章 塔索
T.Torquato Tasso (1544~1595)意大利詩人。文藝複興運動晚期的代表。1544年 3月11日誕生在索倫托城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貝爾納多·塔索是詩人。 6歲時進入那不勒斯耶穌會學校。後在帕多瓦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法律,同時和人文主義者交往,研讀哲學、古典文化。處女作《裏納爾多》(1562)是用浪漫的情調描寫騎士業績的長詩,可以看出阿裏奧斯托的影響。從1565年起,塔索在費拉拉城邦擔任埃斯泰家族的宮廷詩人。這期間寫了牧歌劇《阿明達》、敘事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阿明達》(1573)是塔索為宮廷演出而作,抒寫牧人阿明達對山林水澤女神西爾維婭的誠摯的愛情。詩劇的語言典雅,情節精練;對牧人高尚品德的讚美,對愛情力量的歌頌,表達了人文主義的思想。
敘事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計20歌,以11世紀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背景。塔索寫作時從有關史料中吸取了部分素材,又在藝術上借鑒了荷馬的《伊利昂紀》、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阿裏奧斯托的《瘋狂的羅蘭》的某些特點。詩中敘述戈特弗裏德·布留尼統帥十字軍東征小亞細亞,圍困回教徒統治下的聖城耶路撒冷。以薩拉丁諾為首的回教徒,借助魔力,陷十字軍將士於困境。在神明的庇佑下,布留尼破除魔法,經過血戰,占領了耶路撒冷。長詩中還貫串著另外兩條線索;十字軍騎士唐克雷蒂同回教徒女戰士克羅琳達的愛情,十字軍驍將裏納爾多同回教徒魔女阿爾米塔的戀愛。詩人著力描寫愛情對基督教信仰的勝利,表現異教精神;歌頌現世生活的歡樂的場麵,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閃耀著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輝。塔索讚頌十字軍東征及其對回教徒的勝利,在當時意大利國土充斥外來的強敵、同東方的交往被土耳其切斷、工商業衰退的曆史條件下,目的在於喚起意大利人民的英雄精神,恢複民族的光榮傳統,反對土耳其的擴張,具有現實的意義。但是,詩中讚美布留尼統帥的十字軍的功績,歌頌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客觀上又反映了當時教會勢力反對宗教改革運動和鎮壓異端的要求。《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反映了塔索思想上、創作上的深刻矛盾,也表現了文藝複興晚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和人文主義的危機。
塔索的文藝理論著作有《論詩的藝術》(1567)、《論英雄史詩》(1595)和26篇《對話》。他在這些論著中闡述詩歌的使命是歌頌"光輝的、偉大的和盡善盡美的行為",強調藝術概括的重要。他指出,藝術作品要把寫實同想象、逼真同驚奇結合起來,詩人不是單純地按照事物已有的樣子去摹寫,而是按照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去表現,揭示事物蘊含的普遍的價值,令讀者感到驚奇、激動。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脫稿後,塔索委托友人希皮奧尼、貢紮加審閱全詩,貢紮加又約請四位文人學者參加審閱。他們從亞裏士多德的詩學觀點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立場出發,對塔索的作品提出尖銳的批評。塔索提出理由反駁,但對自己的宗教觀點的疑慮越來越深,惟恐作品被列入"禁書目錄"。他曾兩次請宗教裁判所檢查他的宗教思想是否正統,被宣告無罪後,仍不放心。與此同時,塔索對費拉拉宮廷日益不滿,和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因而精神失常,被囚禁在瘋人院達 7年之久。後來,他四處漫遊,生活極為清貧。
1594年,塔索回到羅馬,教皇克雷門特八世授予他年金,並且打算舉行隆重儀式,在卡皮托利諾山丘上給他戴上桂冠。這一計劃尚未實現,他就於1595年4月25日病逝。
第三十一章 馬佐尼
I.Iacopo Mazzoni (1548~1598)意大利文藝理論家。曾任克魯斯卡科學院院士、宗教裁判所成員、比薩大學人文學科教授。
16世紀,意大利文藝界圍繞但丁的《神曲》展開一場大辯論。有人指責《神曲》違背亞裏士多德提出的原則,馬佐尼為此於1572年撰寫《但丁<神曲>的辯護》一書,共7卷,從多方麵論證《神曲》作為敘事詩歌,符合亞裏士多德的原則,也符合情節逼真的原則。他論述了想象和虛構的重要作用,在意大利和西方較早地提出了形象思維的問題。他還對詩學理論的其他問題進行了探討,主張詩應該引起讀者的驚奇感,進而達到娛樂和教誨的目的。
第三十二章 布魯諾
G.Giordano Bruno (1548~1600)意大利思想家、文學家。少年時代進入神學院學習神學,同時刻苦攻讀古希臘、羅馬和東方的哲學與文學作品。因對宗教教義提出批評,被革出教門,長期流亡國外。寄居歐洲期間,發表了許多科學、哲學著作,如《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1583)、《驅逐趾高氣揚的野獸》(1584)、《論原因、本原和一》(1585)。在這些著作中,布魯諾繼承和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捍衛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上帝在世界上的主宰地位。
布魯諾用意大利文、拉丁文寫了不少詩歌,熱情歌頌科學的強大威力,斥責宗教迷信和封建偏見,揭露教皇的罪行,抒發自己為追求真理而鬥爭的理想。
喜劇《燭台》(1582)繼承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喜劇的傳統,嘲諷迂腐的學究和陳舊的傳統習俗,歌頌聰明智慧。劇情生動,文筆辛辣,富有生氣。
他的一些論著,如對話錄《論英雄激情》(1585),闡述了他的文藝觀點。他認為生活是詩歌的基礎,文藝創作不可因襲古人的規則;現實生活和人的感情是豐富、多樣的,詩歌的題材也應該是廣闊、多樣的。
布魯諾的思想和活動引起了教會的恐懼。1592年被教會以異端罪逮捕入獄。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在羅馬鮮花廣場就義。
第三十三章 德拉·瓦萊
F.Federico Della Valle (1560?~1628)意大利戲劇家。出生在阿斯蒂附近,早年供職於薩沃亞公爵宮廷,任卡爾洛·埃馬努埃爾一世的夫人卡德琳娜的侍從武官。1597年公爵夫人死後,前往米蘭為西班牙統治者服務。他的早期作品悲喜劇《弗裏加的阿德朗達》,是1595年在薩沃亞公爵宮廷時寫成,藝術上還不成熟。較好的作品是在米蘭期間寫的三部悲劇:《猶滴》、《以斯帖》和《蘇格蘭女王》。《猶滴》取材於《舊約》經外書中女英雄猶滴以美貌迷住敵軍統帥奧洛費爾內,乘他酒醉將他殺死,以拯救猶太居民的故事;《以斯帖》取材於《舊約》,寫以斯帖被選為波斯王後以後,勸國王將陰謀殺盡猶太人的寵臣哈曼處死,使猶太人得救的故事;《蘇格蘭女王》取材於當代曆史,寫蘇格蘭女王瑪利·斯圖亞特在英國被伊麗莎白女王囚禁在獄中臨死的場麵。這三部悲劇都創作於天主教會反宗教改革時期,目的在於通過表現主人公的自我犧牲精神,歌頌宗教信仰戰勝一切障礙和迫害。作者把劇中人物刻畫得具有豐富的感情。其中以《猶滴》藝術上最為成熟,劇中猶滴動手殺死奧洛費爾內時同侍女阿勃拉的對話,是17世紀意大利戲劇中最有詩意的場麵。
第三十四章 康帕內拉
T.Tommaso Campanella (1568~1639)意大利思想家、文學家。出生在意大利南方卡拉布裏亞。年輕時進入多明我會當僧侶。他對哲學、宗教、文學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因宣傳唯物主義,對教會的權威大膽提出懷疑,在1592、1593年兩次被宗教裁判所審判。後來返回故鄉。1599年,他組織反對西班牙占領者的武裝起義,事敗被捕,先後被囚在那不勒斯和羅馬獄中達30年。出獄後僑居法國,1639年在巴黎逝世。康帕內拉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寫了許多哲學、文學著作,其中大部分作於獄中。《太陽城》(1602)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借一個遊客的見聞,用對話錄體裁描繪了一個消滅了私有製和剝削的大同世界,其中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合一,由智慧的哲學家-祭司執掌政權,公正地管理國家大事。《太陽城》是對當時的意大利社會製度的有力批判,但他歌頌的卻是一個被美化了的空想的烏托邦。他的著名作品還有《論西班牙君主政體》(1600)。
康帕內拉的詩歌於1639年結集為《詩鈔》出版。這些詩歌宣傳他的政治理想和唯物主義,反對基督教的神秘主義和教會僧侶。一部分詩歌是為獻給法國王子而寫。在形式上力求破除傳統的規範,選用適於表達新思想的韻律和詩句。
第三十五章 馬裏諾
G.Giambattista Marino (1569~1625)意大利詩人。出生在那不勒斯。因不願遵從父命學習法律,被逐出家門。後來進入宮廷,長期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職。由於私生活問題和偽造文件,曾兩次被捕。1615年到巴黎,受到路易十三和貴族的器重。1623年回到那不勒斯。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七弦琴》(1608)、反映宮廷生活情趣的《新婚詩》(1616)、童話詩和描寫田園生活的牧歌集《風笛》(1620)等。
長詩《阿多尼斯》(1623)是他的成名之作。全詩共20歌。它取材於羅馬神話,描述女神維納斯愛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戰神馬爾斯報複。他編織了許多故事,穿插其間,情節曲折,又用比喻、對偶以及誇張等手法,雕琢詞藻,追求華麗的形式。他的詩歌反映了17世紀意大利文學衰落時期貴族階級的趣味。此後,體現這種風格的"馬裏諾詩派"在意大利盛行一時。
第三十六章 維柯
G.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意大利曆史學家、法學家、語言學家、社會學家、美學家。1668年6月23日出生。 父親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那不勒斯的書商,生活很窮困。維柯當過私塾教師,上過羅馬公學。他的專長是法學。1699年任那不勒斯大學的修辭學教授。1735年他得西班牙皇帝查理三世的恩惠,被任為那不勒斯城邦王室的曆史編纂。1744年 1月23日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是《新科學》(1725),全名是《關於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學的一些原則》,全書分5卷:(1)原則的奠定,(2)詩性的智慧,(3)發現真正的荷馬,(4)世界各民族所經曆的曆史過程,(5)各民族複興時人類各種典章製度的複現,附全書結論。全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如何從野蠻的動物狀態逐漸發展成為過著社會生活的文明人。
維柯的基本出發點是共同人性論。他認為各民族在起源和處境方麵盡管各不相同,在社會發展上卻都必須表現出某些基本一致性或規律。《新科學》所探求的正是這些規律。
維柯接受了古埃及人對於曆史三個時期的劃分,即神的時代、英雄的時代和人的時代。最初是神的時代,神和人在地球上雜居在一起。人還是一些凶猛殘酷的野獸,不會說話和思考,都憑著本能過活,到處尋找食物和性交伴侶,沒有婚姻製度,也沒有宗教或任何社會製度。人的體格特別發達,所以叫作"巨人"。據說有一個時期全世界都發生過大洪水,如希伯來人的《聖經》(《創世記》)和中國人的《書經》(《禹貢》)所說的;在世界洪水消退以後,地球上積蓄的水蒸汽有時造成雷鳴電閃,巨人們在深山野林裏初次碰上雷電,不勝驚懼,以為天上有象人一樣發怒咆哮的神,借雷電來向人發出警告。於是就興起憑天象去預測吉凶的占卜術,於是有了信仰天神(最初是雷神)和天意或天命的宗教和掌占卜天意的司祭或巫師。這信仰天神的宗教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起源。然後男女感到麵對著神公開雜交的羞恥,男的就帶女的住到岩洞裏或山寨裏,逐漸有了婚姻製和婚姻典禮及家庭製。正式婚姻典禮便是人類社會的第二個起源。在原始時代,人死後和動物一樣,並不收屍埋葬,任其拋在地麵風吹雨打而腐爛,造成環境的汙濁;後來感到對不起死者,於是興起了埋葬死者的典禮,於是有了靈魂不朽的觀念。這便是人類社會的第三個起源(這三大起源相當中國《周禮》中的祭禮、婚禮和葬禮)。這種神的時代也有朝代。古希臘羅馬都有十二天神,維柯認為他們代表著社會發展的十二個階段,例如穀神標誌著農業時代,海神標誌著航海事業的開始(這正如中國古代史中的有巢氏、燧人氏和神農氏之類)。古代各種神話大半都是圍繞著諸天神而流傳下來的,形成了後來文藝的土壤。
英雄的時代在神的時代後期便已開始。"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雷神","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海格立斯,天神的兒子"(《新科學》:《要素》23)。海格立斯便是英雄的始祖,是"英雄人物"這個概念或典型的代表。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力士,人類社會一切征服自然的技能都溯源於他,古希臘在荷馬時代便已轉到英雄時代。《新科學》第三卷題為《發現真正的荷馬》,就力圖證明荷馬是一個英雄型詩人。荷馬所歌頌的是兩種英雄,一種是《伊利昂紀》中的阿基琉斯,代表希臘英雄時代所奉為理想的勇士,另一種是《奧德修紀》中的奧德修斯,代表希臘英雄時代晚期所奉為理想的謀士。當時全民族都是詩人,荷馬隻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荷馬史詩並不是某一個詩人或某一時代的產品,而是全體希臘人在長時期中的集體創作。英雄時代的政體是貴族(即英雄)統治,他們的意誌和暴力就是法律。這時社會已分成家長或宗法主和平民兩個階級。平民起初處在"被保護者"或家奴的地位,不能分享占卜、正式婚姻和政治的權利。他們因此日益不滿,起來鬥爭,終於戰勝貴族而享有主權,平民的民主政體便代替了貴族的專製政體。維柯用羅馬史和羅馬法典的具體事例來證明貴族與平民的鬥爭總是以平民的勝利而結束,於是就進入了人的時代和文明社會。在歐洲,維柯是階級鬥爭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同情總是在平民方麵,相信平民終於要勝利。過去人們往往以為階級鬥爭學說始於18世紀一些法國史學家,其實基佐和梯葉裏等曆史學家都是從米歇爾所節譯的維柯的《新科學》中竊取一鱗半爪,他們根本不同情平民。階級鬥爭學說實在是維柯對人類思想史首創的一個偉大貢獻。
《新科學》首先是一部法學著作,由於維柯把語言、神話、古史和社會典章製度,政治和經濟,都看成"詩的智慧"的產品,所以全書各卷都涉及文藝和美學方麵的一些基本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維柯對於人類心理功能由形象思維逐漸發展到抽象思維,即由詩的時代發展到哲學的時代的看法,他把原始民族叫作"人類的兒童",他說:"人最初隻有感受而無知覺,接著用一種受驚不安的心靈去知覺,最後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要素》53)"......哲學把心靈從感官拖出來,而詩的功能卻把整個心靈沉浸在感官裏;哲學飛升到普遍性,而詩卻必須深深地沉沒到個別具體事物裏去。"(《新科學》卷三1:5)原始民族既隻會形象思維而不會抽象思維,所以原始文化,包括宗教、神話、曆史乃至各種典章文物和語言文字無一不是形象思維的產品,因而都帶有詩的性質。
關於形象思維,維柯發現了兩條基本規律,頭一條就是以己度物的隱喻:"由於人心的不明確性,每逢它落到無知裏,人就把他自己看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這就是憑自己的切身經驗來衡量自己所不知的外物。例如不知磁石吸鐵而說磁石愛鐵,就是憑人與人相吸引、相親近是由於愛這種切身經驗。維柯就用這個原則來說明語言的起源:"在一切語言裏,大部分涉及無生命事物的表現方式都是從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人的感覺和情欲方麵借來的隱喻,例如用'首'指'頂'或'初',用'眼'指放陽光進來的'窗孔'......用'心'指'中央'之類。天或海'微笑',風'吹',波浪'輕聲細語',受重壓的物體'呻吟'......在這些例子裏人把自己變成整個世界了......"(《詩的邏輯》第二章)不難看出,這是後來德國美學家們的"移情說"的萌芽,和中國詩論中的"比""興"也可互相印證。(在談到形象思維和語言的關係時,維柯特別舉中國文字為象形文字的突出的例證,因為埃及的象形文字已成了曆史遺跡,隻有中國的象形文字至今還在運用。許慎《說文解字序》中所說的六書之中頭四項"象形"、"諧聲"、"指事"和"會意"都是根據形象思維,都是研究語言學的珍貴資料。充分利用這份遺產,還有待於今後的學者們。)
形象思維的第三條規律便是用具體人物形象來代表同類人物特性的類概念,亦即典型人物性格。"原始人仿佛是些人類的兒童,由於還不會形成關於事物的通過理解的類概念,就有一種自然的需要,要創造出詩的人物性格,這就是形成想象性的類概念或普遍性,把它作為一種範型或理想的肖像,以後遇到和它相似的一切個別人物,就把它們統攝到這個想象的類概念裏去。"維柯舉的例有兒童把一切年長的男人都叫"爸",一切年長的女人都叫"媽"。埃及人把發明家都叫赫爾墨斯,希臘把一切勇士都叫阿基琉斯,把一切謀士都叫作奧德修斯(這正如中國人把一切巧匠都叫作魯班,一切神醫都叫作華佗,把一切富於智謀的人都叫作諸葛孔明一樣)。這是研究典型人物性格時所必須注意的一點。
維柯所受的影響:自從新大陸發現之後,世界商業中心由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意大利在經濟方麵便日益衰退,加之各城邦互相傾軋,遂陸續招來外國的侵略和統治。維柯時代的那不勒斯小城邦是在西班牙帝國統治之下,羅馬教區封建勢力和外族侵略勢力狼狽為□,學者們隻要稍觸忌諱,就要受到教廷審判的迫害。維柯自小受的是天主教會的教育,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哲學上他接近新柏拉圖派,在當時法國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和英國培根和霍布斯的經驗主義的激烈鬥爭中,他一方麵承認理性,而另一方麵又景仰培根和霍布斯,受經驗主義的影響更大。他批判了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個基本原則,認為我是由身和心組成的,笛卡兒隻就心一方麵找"我在"的理由而忽略了身。他自己的基本原則是"真理即事實"。總結真理的是哲學,提供事實根據的是語言學,所以要發現曆史發展的規律就必須有理性與經驗的結合,哲學與語言學的結合,亦即我們所說的史與論的結合。《新科學》所用的方法便是根據語文(語言學)所提供的史料,通過哲學批判,來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英國經驗主義的直接後果是自然科學的興起。維柯是西方認真研究社會科學的第一人,所以把他的研究對象叫作"新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