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如果在一個討論會上,有人作出與大家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動作時,說明這是個還沒有發言並正在積極找機會發言的人。
如果你是單位的領導者,免不了要主持召開各種會議,當看到有人總做出與大家不同的姿勢,並想以此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時,你應當知道,這人是想發言,要是不安排他發言,他會感到很壓抑,並對主持人產生看法。
不過,要是有人對大家討論的問題不感興趣時,也會做出與眾不同的姿勢。與那種想發言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做這種姿勢並不好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還怕有人注意到他。
因此,同樣是做出與眾不同的姿勢,到底是想發言,還是沒興趣,就要根據當時當地的情形來作出判斷了。
在會議上,特別是一些又臭又長的會,聽眾坐在那裏覺得無聊,這種情況下,與會者通常表現出三種“懶得聽下去了”的姿勢。
第一種是半眯著眼。當聽眾覺得這個會與己無關、開不開都行時,一般就會做出“半眯著眼”的姿勢。身體語言學上把這種姿勢叫做“似睡非睡、似聽非聽”的漠不關心態。如果這個會議涉及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就不會出現這種姿勢的聽眾。比如說,某單位召開會議,傳達分房方案,與會者都與想知道,這時隻見,一個個睜大著眼睛,沒有一個“半眯著眼”的。
第二種是用手支著頭。聽眾中有人用手支著頭,這表示他們已經聽得厭倦了,不想再聽下去了,頭已經抬不起來了,隻有用手去支撐著,否則,就要趴在桌子上睡覺了。西方的一位身體語言學者在談到這種姿勢時說:“一個人感覺厭煩的程度與他支撐頭部的姿勢有關。極度無聊,不感興趣時,頭是完全由手來支撐的,而厭煩到極點就是倒在桌上呼呼大睡了。”
第三種是用手指頭敲桌子或用腳在地上打拍子。手指頭在桌子上輕輕地敲和腳在地上打拍子,常被職業演說家誤解為無聊的姿勢,其實它們是表示不耐煩。你若是會議主持人,當你發現這樣的信號時,應該立即采取有效策略,使那些人恢複興趣,以免他們影響了其他人。要是多人同時用了這種厭倦和不耐煩的姿勢時,就是在告訴演說者該結束了。值得注意的是,敲桌子和用腳打拍子的速度與這人不耐煩的程度有關,速度愈快,表示愈不耐煩。
以上三種姿勢,一般規律是依次出現的。聽眾剛開始沒興趣時,主要表現是半眯著眼,似聽非聽;興趣進一步減弱後,覺得頭想往桌子上趴,於是用手去支著;再到最後,實在是煩透了,馬上想離開會場,這時就出現了敲桌子和腳拍地的現象,當然都是很輕的,怕主持人發現後對此有看法。這也是一種矛盾心態,既想表示厭煩和不滿,又不想讓上司察覺。於是就用手指頭在桌上輕輕地敲,用腳在桌下輕輕搗鼓,借以緩解一些厭倦情緒。
會議開到這種時候,再講什麼人們也聽不進去了,因為聽眾已經心煩意亂。因此,聰明的會議主持人見到這種情況,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散會。
13-8>>>應對“恐會症”
在工作中,有的人特別害怕開會,認為開會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這就是所謂的“恐會症”。開會的時間往往會持續一至兩小時以至更長,而有“恐會症”的人便苦於無法逃避,若將自己置身事外則易引起上司不滿,甚至影響自己在公司的考評成績,因此最好在事前采取某些防範措施。
據身體語言學愛好者的驗研究,有一個方法對於治療“恐會症”,是收效很好的。這個辦法就是,在會議室裏選擇一個固定的座位。隻要每次開會時,你都固定選擇一個好位置,那麼自然會引起大家的注意,認為你極有參與會議的意願。
這是一位多年來主持研習會議及上課的老師所歸結出的結果。他說,每回上課時,時常變換座位的學生總難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雖然時常換位置大都是因座位不舒服,或是學校並無規定固定座位等因素,總之,他們總不在原先的位置上。相反的,總坐在固定座位的學生常會留給教授們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便會不時地加以注意。
開會時同樣也可利用這種人們共同的心態,最好總比別人早一步進入會場,挑選麵對主持者的位置或是主持者容易看見的位置,並且每次開會都坐在同樣的位置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家自然了解“那是他的位置”,於是你的存在便被大家肯定。
同時,更奇妙的是如果你有固定不變的位置,往往也能加強你參加會議討論的意願,並能變為積極討論者之一,要求發言的次數也會增多。這種現象已由美國一所大學的實驗報告所證實。
如果你是個厭惡開會的人,不妨試試以上方法使自己成為積極參與開會的分子。
13-9>>>麵試中的身體語言
跨入社會,入職麵試是很多人的必經之路,這也是一個很考驗人的過程,一旦做不好,就可能麵臨失去一份工作的嚴重後果。麵試時,除了要向考官表現自己的知識與專業水平,更要體現出自己的修養及心理素質,這些表現更多是反映在身體語言上。下麵我們就介紹在麵試中應注意的身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