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北朝時期文學(1 / 1)

第五章 南北朝時期文學

中世紀的第二個階段,為南北朝時期,大約起自14世紀初,至14世紀末止。南北朝時期是徹底清算貴族殘餘勢力的時期,整個時期不斷發生戰亂,舊的權威不斷被摧毀,而新的權威猶在樹立過程中。統治階級力量在不斷減弱,人民力量不斷興起。在這種形勢下,民眾演劇與民眾詩"連歌"相繼出現。

起源於這個時期的民眾戲劇"能"與"狂言",到室町時期大為興盛。早在奈良時期,由中國傳到日本的"散樂"(亦稱"猿樂"、"申樂")經過平安時期,逐漸從單純的俗樂演變為含有多種雜藝的表演藝術。到14世紀,逐漸向兩個方向分化。一種演變為以音樂、舞蹈為主的"能"(亦稱"能樂"),一種演變為以科白為主的笑劇"狂言"。從"狂言"中的許多主要劇目"大名物"來看,劇中的"大名"反映的正是這一時期近畿農村的"名主"("名田"的主人,即地主階級)形象。這時"狂言"與"能"還處於初興階段,如"狂言"一般都還停留在即興演出的階段,它的腳本還沒有固定下來。

這一時期人民力量的昂揚,使得在平安時期作為貴族之間"歌合"餘興的"連歌",逐漸浸透到民間去,成為貴族、僧侶、武士、町人各階層廣泛喜愛的、帶有社交性的集體文學創作活動,連歌的宗師有二條良基(1320~1388)、救濟(1284~1378)等人,作品有《菟玖波集》(1356)。

在散文方麵,出現了吉田兼好(1283~1350)的《徒然草》(14世紀20年代);在物語方麵,出現了《曾我物語》。前者是由100多段的小章節構成的隨筆集,對後世的日本民族思想的形成很有影響;後者是一部最早的描寫傳奇性的個人波瀾起伏、悲歡離合故事的作品。曾我兄弟的複仇故事,成為後世戲劇的重要素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