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平,“獨立審計的誠信問題”,《會計研究》,2002年第7期。
張安明,“從美國財務危機看COSO報告”,《會計研究》,2002年第8期。
周紅,“法、英、美會計審計市場結構和集中度比較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會計研究》,2002年第10期。
劉永澤、陳豔,“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導向的現實選擇——對美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模式的剖析引發的思考”,《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李爽、吳溪,“審計師變更的監管思想、政策效應與學術含義——基於2002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監管措施的探討”,《會計研究》,2002年第11期。
劉峰、張立民、雷科羅,“我國審計市場製度安排與審計質量需求——中天勤客戶流向的案例分析”,《會計研究》,2002年第12期。
張龍平、王澤霞,“美國舞弊審計準則的製度變遷及其啟示”,《會計研究》,2003年第4期。
黃世忠、葉豐瀅,“美國南方保健公司財務舞弊案例剖析”,《會計研究》,2003年第6期。
胡春元,“’定義‘注冊會計師審計”,《中國審計》,2003年第1期。
劉華,“審計理論結構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國審計》,2003年第17期。
劉燕,“在合夥與公司間躑躅前行——美國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的演變與企業組織法律製度的創新”,《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1月號。
白蔚秋,“審計概述”,《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1月號。
李明輝,“略論會計、審計和法律中的重要性概念”,《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1月號。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IFAC向SEC表明在審計師獨立性問題上的立場”,《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2月號。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專業標準部,“關於修訂《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的說明”,《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3月號。
李曉慧,“編製審計報告的技巧分析”,《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3月號。
林啟雲,“會計職業組織的起源與定位”,《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3月號。
楊華岩,“會計師事務所聘任模式的比較與選擇”,《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4月號。
白曉紅,“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的立法回顧與建議”,《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4月號。
劉健,“談談紅光案件’訴訟和解‘的影響”,《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4月號。
李爽、吳溪,“內部控製鑒證服務的若幹爭議與探討”,《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5月號。
黃世忠,“安達信對世界通信公司審計失敗原因剖析”,《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6月號。
漆江娜,“非審計服務與審計質量”,《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6月號。
蔣衛平,“對美國最新反舞弊審計準則的思考”,《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7月號。
王光遠、劉秋明,“審計委員會製度的國際變革”,《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9月號。
周勤業、劉宇,“滬市上市公司2002年年報非標準審計意見分析”,《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9月號。
周勤業、林勇峰,“滬市上市公司非標準審計意見中的會計審計問題探析”,《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12月號。
範小虎,“縮小審計期望差的辦法”,《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12月號。
龔興隆,“管理審計實務簡介”,《中國注冊會計師》,2003年12月號。
張立民,“三個和尚沒水吃與一股獨大——談談事務所的股權結構安排”,《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年1月號。
任明川,“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會計職業化”,《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年1月號。
崔建民,“崔建民會長在慶祝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1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年2月號。
胡波,“英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管製沿革”,《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年2月號。
陳毓圭,“以審計風險準則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中國獨立審計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年10月號。
劉華,“研究生審計人才教育與培養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國教育研究與實踐》,2003年10月。
劉華,“試論審計的學科地位”,《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5月。
劉華,“獨立董事何以’獨立‘”,《解放日報》新財經周刊,2004年12月18日。
劉華,“建議修改《審計法》並更名為《國家審計法》”,《上海審計》,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