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學理論批評: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到近代,隨著社會矛盾和社會性質的急遽變化,隨著西方文學理論的傳入,也開始發生變化。近代早期的啟蒙主義者如龔自珍等,雖然主要還是運用傳統的文學理論,但已認識到改變它的重要性,他們普遍主張文學應和社會生活一起變革,深刻反映當時"萬馬齊喑"的時代,發憤而作,甚多感慨,推動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同時大聲疾呼地反對無病呻吟的"偽體",反對"藻繪虛車",要求文學應該"尊情",特別是引人向上之情,強調文學應發揮"經世匡時"的政治作用。這對後來的改良派發生了很大的影響。改良派則開始引進了近代西方的文學理論,黃遵憲特別重視詩歌從內容到形式的革新,梁啟超等則特別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提出"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主張解放文體,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封建教條的禁錮,反對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們公開提倡文學應學習西方,引進"寫實派"和"浪漫派"等西方的小說理論,鼓吹文學為改良主義服務,甚至把小說的改良看作社會改革的根本。他們所倡導的"小說界革命"以及後來南社所倡導的"戲劇革命",在提高小說、戲曲的社會地位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近代的文學理論雖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在促進文學思想的解放上,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近代後期文學理論批評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王國維。他曾受到西方近代科學的影響,因而在傳統文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康德、叔本華等人的美學思想。他的文學理論中雖有不少糟粕,但也不乏創見,對傳統的境界說(見意境)作出了新的解釋。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傳統的詩文理論雖然流派不少,著作繁多,但除劉熙載的《藝概》、況周頤的《蕙風詞話》等少數著作在藝術創作問題上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外,大都陳陳相因,缺乏創見,成就不高,而且往往表現出落後甚至反動的思想傾向。這一時期具有革命性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是青年魯迅所寫的《摩羅詩力說》。在這部充滿革命激情的著作中,既吸取了傳統文學理論批評中的精華,又表現了堅決、勇敢的反封建精神,提出了徹底衝破兩千多年以來傳統詩教的束縛,並積極介紹歐洲和俄羅斯"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具有民主主義精神的文學。它標誌著傳統文學理論批評向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的過渡。
現代文學理論批評:"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許多人從理論上鼓吹反封建的"文學革命",胡適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提倡白話文學,在對封建文學思想的衝突中,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所謂的"文學革命",其實不過是一種改良。
五四運動以後,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思想文化包括文學理論批評發生了質的變化。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得到迅速的傳播。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創始人李大釗、陳獨秀等,都曾宣傳過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30年代之前,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傳播方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瞿秋白和魯迅。瞿秋白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和文學大眾化的最早的提倡者,他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以及其他理論批評文章,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批評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大力翻譯和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拉法格、普列漢諾夫、高爾基等有關文學理論的著作,對當時的文學運動發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在"五四"以後一直是新文化運動包括新的文學理論批評運動的主將,在成為共產主義者以前,他以革命民主主義為武器,掃蕩封建文學思想,對從"思無邪"的詩教到封建綱常,從"儒者柔也"到"國粹主義",從《甲寅周刊》到《學衡》等各種各樣的封建思想,都曾作過有力的批判,進行過勇敢而韌性的戰鬥。在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後,他又是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熱情的宣傳者和捍衛者,也是反對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的鬥士。他在晚年,不僅努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而且寫下許多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文學理論著作。魯訊的文學理論可貴之處,在於既敢於在白色恐怖下始終如一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學原則,又敢於對革命陣營內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宣傳上的機械論和教條主義進行鬥爭;他要求創造和發展無產階級的新文學,而又善於吸收古今中外文學和文學理論的豐富遺產;他善於學習外國,而又堅決反對崇洋媚外的西崽相。魯迅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巨人。
對於"五四"以後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文學理論,雖不能一概抹煞,但實際上,其代表人物此時已不可能作出什麼新的、重要的貢獻。而且,隨著革命的深入和發展,他們也日益公開地站在無產階級文學的對立麵,他們的文學理論,也終於不斷地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所戰勝、所取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文藝論著
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重要文獻。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總結了中國革命文學發展的實際經驗,對革命文學的一係列原則性問題作了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盡管在某些問題的提法上有不夠科學之處,由於曆史的發展,有的提法今天已不能原封不動地拿來使用;但作為其思想核心的,是藝術與革命、藝術與人民(在當時主要是工農兵)的關係問題,以及與之緊密相聯係的作家與革命的關係(即作家的世界觀問題)和作家與人民的關係(即深入人民生活並在藝術上表現他們)的問題。這些重要的思想,40多年來一直是指導中國革命文學的最基本的原則。正是在這些原則的指引下,中國的革命文學事業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又提出了發展文學藝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盡管後來在實踐中發生過"左"的指導思想的錯誤,加上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蓄意歪曲、破壞,曾經對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工作,從而也對文學創作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使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的發展遭受了嚴重的曲折,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經過撥亂反正,《講話》的基本原則得到了澄清和發展,"雙百"方針也逐步得到了認真的貫徹。
近幾年來,在社會主義文學獲得新的繁榮和發展的同時,文學理論批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國的文學理論工作者,總結了以往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努力探索文學創作的藝術規律,批評藝術教條主義及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傾向,堅持文學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在許多方麵都作出了顯著成績。同時,從20年代開始的對傳統文學理論批評的發掘、整理、研究工作,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1927年,出版了陳鍾凡的《中國文學批評史》,30至40年代期間出版了郭紹虞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繼而出版的有朱東潤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羅根澤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劉大傑和複旦大學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中、下冊)及敏澤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1982年7月當代部分文藝理論工作者合影
近年來,廣大文學理論工作者普遍認識到,要使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民族化,建設切合中國實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學理論,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原則,密切聯係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創作的實際,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文學理論,又必須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文論的豐富遺產,並認真地、科學地而非生搬硬套地、失之皮毛地學習、研究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方法論方麵有價值的新成就,發展中國的文學理論。因而這些方麵的研究都空前或開始活躍起來,並出現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正在沿著正確的道路,繼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