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遊牧民族的出現(1 / 2)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間,人類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在尼羅河和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耕種莊稼,並建造了城鎮,不再四處漂泊,不再過著艱辛的遊獵生活,一年四季都有穩定的來源,有能灌溉的地區,人們安寧地生活。亞述人也在底格裏斯河的上遊建立了自己的城邦;也有一些小的部落社會在小亞細亞河穀以及地中海沿岸和島嶼上,開始向著文明的道路發展。此外,還有一些國家也正在向著類似的文明進程發展,如中國和印度。在歐洲,為了彌補農耕的不足,很多小型群落在浩如煙海的湖泊上,在漁業資源豐富的區域,搭起了水上建築。但是舊世界中適宜定居的地區僅占少數,還有更廣泛的地區不適合生活,這對當時隻會使用原始工具,卻缺乏知識的人類來說,生活是極度困難的,他們不會在氣候十分幹燥,陸地條件嚴酷,植被叢生以及季節變化無常的地區生活。

在陽光充沛、水源充足、氣候溫暖的地區,人類才能在原始文明的條件下,過上安寧的定居生活。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就隻能四處漂泊,去追趕獵物,去過遊牧的生活,依照季節的變遷而遷徙。或許要經曆一段相當慢長的過程才能從狩獵生活轉變到遊牧生活。在追趕成群的野牛或野馬時(在亞洲),人類可能早就產生了一個念頭,那就是把它們占為己有,並且學會了讓馬和牛進到山穀,圈養起來,這樣就能把野狼和野狗以及別的食肉動物驅趕出去。

在大河流域,人們在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但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另一種在夏季和冬季牧場之間不斷遷徙的新的生活方式,這就是遊牧生活。總之,遊牧生活的艱辛遠遠超過農耕生活。雖然他們沒有完善的祭司階層,沒有固定的神廟,也沒有充足的工具,人口也很有限。但讀者千萬不要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落後。實際上,他們這種生活在很多方麵都能體現出比農耕生活更具優越性的態勢,他們的生活更加自由,更為充實,每個個體都更具獨立性,並不是隻被看作集體中的一員那麼簡單,他們認為,首領遠比巫師重要。

遊牧民族的眼界十分開闊,他們遊遍了地球,因此對異國的風土人情很熟悉。為了保住牧場,他們常常與前來爭奪的部落群體進行協商和交涉。他們還比農耕民了解更多的礦石知識,因為他們要翻山越嶺進入山石嶙峋的地帶。或許,冶煉對於他們來說隻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很大程度上,青銅,尤其是鐵的冶煉都是遊牧民族最先發現的。在中歐,人們挖掘出一些鐵器,經考證這些鐵器出現的時間是在人類早期文明之前,所使用的鐵石就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

在另一方麵,農耕民在定居生活中,學會了製作陶器,學會了紡織,以及其他更多的所需物品。爭奪和交易在遊牧民和農耕民之間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兩者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特別是在蘇美爾,一帶是季節性耕地,一帶是沙漠,這就難免發生糾紛。遊牧民族常常在耕地邊上駐紮營寨,在這裏,它們不僅進行貿易往來,還做些偷盜和詐騙的勾當,就像今天吉卜賽人的所作所為(但那時,他們是偷不到雞的,因為雞在印度叢林中原本是一種飛禽,到了公元前1000年,才被人類馴服)。遊牧民常常帶來金屬、皮貨和寶石。而狩獵者帶來的跟多的是野獸的皮。他們用這些物品進行交換,如可以換來衣服、珍珠、玻璃、陶器和其他類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