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服飾(1 / 3)

西裝

西裝是歐洲的一種傳統服裝。分禮服和便服兩類。通常晚禮服為白色或黑色,晨禮服為灰色或黑色,較適合出訪、迎賓、婚禮等場合穿用。便服多用質地粗糙厚實的衣料,帶有獵裝風格,造型活潑,有輕便感,較適合家居、上班、休閑時穿用。西裝一般和領帶搭配穿著。

西服紐扣的來曆

在18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視部隊的軍容。但由於士兵們常常用袖子擦臉,製服的袖子往往很髒。於是,他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袖口上釘上金屬扣子,來改變士兵用袖子當毛巾擦臉的習慣。命令發出後,整個部隊的儀表果然變得整潔多了。由於這種扣子也給了服裝以恰好的裝飾,盡管沒有實際用處,它還是很快流行開來。

紐扣“女左男右”的由來

紐扣於13世紀前後出現,初為男裝上的裝飾品,後女服亦采用。因為女性,尤其是貴婦人、太太、小姐,需要用人幫助梳妝打扮,為便於女用人與女主人相對時能應用右手係紐扣,所以將紐扣縫在左邊。男性把紐扣釘在右邊的原因是:中世紀男人們隨時都有角鬥和戰鬥的可能,為了護好持刀有力的右手免遭寒凍,紐扣釘在右邊,可隨時把手伸進衣服內取暖。

警服上的銅紐扣

世界上各國警察製服上的紐扣多為銅製的。

警服流行綴銅紐扣,源於1658年。那一年,荷蘭政府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立8人為一組的地方保安組織。1693年,美國在華盛頓和一些大城市也建立了類似組織。這是世界上最早歸屬國家的警察。隨著世界各國警察組織的陸續建立,服裝師們別出心裁地設計警服為黑色,釘銅紐扣,造成強烈的色澤反差。這一科學的設計,使警察在維持社會治安時既顯得威武莊嚴,又易於區別於其他行業。後來,這種做法就逐漸為各國政府接受和仿效。

T恤衫

“T恤衫”由英文T-shirt音譯而來,主要指男子穿的短袖襯衫。

相傳,T-shirt是由一位英國海軍戰艦艦長於1890年設計的。當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準備參觀這艘戰艦,這可難為了這位頗具紳士風度的艦長,他擔心艦隊官兵們身穿背心,腋毛畢露的工作場景會對女王有失敬意,於是要求所有官兵都給背心縫上短袖。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應急之作竟紅遍全球。

隨著1951年《欲望號街車》在全美公映,好萊塢影星馬龍·白蘭度的白色T恤形象變得舉國聞名,柔軟體貼的T恤衫把男性美從呆板、單調、循規蹈矩的傳統上流品位的著裝中解放出來,陽剛的身形展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一時間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摹本。2001年7月,T恤衫被德國時裝雜誌評為“世界上最棒的上衣”。

睡衣

“睡衣”一詞源自於希臘語和烏爾都語,指的是晚上房內穿的一種肥而寬的褲子,後來僑居印度的英法服裝設計師,又在這種款式褲子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改進,產生了專供夜晚房內穿著的睡衣。到19世紀後半葉,睡衣已普及歐洲各國。

睡衣一般由寬鬆的上衣和褲子組成。據歐洲古代名醫伊博·薩卡裏的著作介紹,伊斯蘭國家早在公元9世紀就有這類睡衣了。而當時的歐洲,即使是王公貴族也不知道“睡衣”為何物。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富裕的財主們晚上睡覺還是赤身裸體的,尚無穿睡衣就寢的習慣。可當時的土耳其帝國則已有品種繁多的睡衣了。

雨衣

雨衣的英文名為mackintosh,音譯為“麥金托什”,它原是一個蘇格蘭橡膠工人的名字。雨衣便是由他發明的。

1823年,蘇格蘭經常下雨,幾乎天無三日晴,歐洲人習慣說那裏為“天漏”。窮苦的橡膠工人麥金托什,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上班,由於買不起雨傘,所以他經常冒雨趕路,結果得了風濕病。有一天,麥金托什工作時不小心將橡膠溶液滴在自己的衣褲上。這天下班碰巧又下雨。麥金托什發現,粘在衣褲上的橡膠斑跡不透雨。他眼睛一亮,心想,如果用橡膠液把衣服表麵全塗上,不是可以用來擋雨嗎?第二天,他一到工廠就按自己的想法試驗,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就這樣誕生了。

沒多久,麥金托什發明的膠布雨衣便傳遍蘇格蘭大地,並傳向了世界各地。

牛仔褲

19世紀50年代,美國西部出現了一股淘金熱,成群結隊的人擁到荒涼的西部準備實現他們的淘金夢。德國移民利維·施特勞斯也是眾多淘金者中的一位,他聽說淘金者對馬車遮篷和帳篷需求量很大後,於是找來大量堅韌的帆布出售。但是人們並不需要帆布製作帳篷,倒是身上穿的棉布短褲很容易就磨破了。施特勞斯於是讓裁縫將自己的帆布製成短褲出售,果然大受歡迎。接著,施特勞斯在舊金山開設了一家服裝工廠,他用一種從法國南部進口的耐磨棉布代替帆布製作褲子,並根據礦工勞動的特點,不斷改進褲子的式樣。例如臀部的褲袋用金屬釘釘牢,使用合金紐扣等。這種堅韌耐穿的褲子不僅受到礦工歡迎,美國牛仔也很青睞。“牛仔褲”因此得名。20世紀50年代後,“藍布牛仔褲”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隨後風靡全世界。

喇叭褲

喇叭褲最初是法國巴黎服裝設計師參照英國的海軍服改造設計的。它的特點是褲襠淺、臀部緊、膝部窄,褲腳寬大。它的造型在膝部以上著重於暴露人體線條,膝部以下過分誇張。由於它的形式奇特,一度吸引了西方不少獵奇的青年。20世紀60年代末,它開始在巴黎流行,但不到3年,它就在西方世界衰落了。到70年代,它基本上退出了時裝舞台。

比基尼

“比基尼”即“三點式”女泳裝,它是以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原子彈試爆點——比基尼珊瑚礁島命名的。這種新式泳裝的製作材料僅為兩小片布,輕薄到可以裝在一個火柴盒裏,或從一枚戒指中穿過去。比基尼的問世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在當時的確不亞於原子彈爆炸的影響力。由於其覆蓋麵積小,穿上後近乎全裸,許多專業時裝模特兒都望而生畏。最終,一個巴黎夜總會的19歲舞女米舍利娜·貝爾納迪尼最先公開穿上了“比基尼”。

風衣

風衣原是英國部隊所穿的防風雨外衣,領子可以閉合,也可以打開,國際上把這種領型稱為“拿破侖”領。原來的式樣,前麵是雙排扣,有前後過肩和腰帶、肩袢、袖袢,僅限於男子穿用。20世紀60年代初期,這種能防風雨而且輕便的外套,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推廣和改進,出現了女式風衣。盡管在色彩、紐扣和口袋上變化多樣,但領型始終保持著原來的式樣,肩袢和前後過肩一般不去掉。

夾克

夾克是男女都能穿的短上衣總稱。它是從中世紀男子穿的粗布短上衣演變而來的。15世紀時,“夾克”有鼓出來的袖子,但隻是作為一種裝飾,胳膊並不穿過。到16世紀,男子的下衣擺比“夾克”長,用帶子紮起來,在身體周圍形成衣褶。進入20世紀後,男子夾克從胃部往下的扣子是打開的,袖口有裝飾扣,下擺的衣褶到臀上部用扣子固定著。而這時婦女上裝也像18世紀婦女騎馬的獵裝那樣,變成了合身的夾克。

燕尾服

燕尾服是一種用呢料製成的前襟齊腹,後襟至膝關節的禮服。因後身下端開叉像燕尾而得名。

燕尾服起源於英國,是18世紀由騎兵服演變而來的。當時,騎兵騎馬時,將長衣前下擺向後卷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彩色襯裏,顯得十分漂亮。這就使得其他兵種仿效起來。在18世紀中葉,穿剪短前擺的騎兵服裝成為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流行於英國及其殖民地。到18世紀末,燕尾服已成為風靡歐美的流行時裝。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領,領下是披肩,到了18世紀末發展為兩種式樣:英國式和法國式。英國式是對稱三角形寬折高翻領,燕尾服在扣上扣時成對襟形狀,它與有白護套的短外褲配套穿,如穿皮褲或緊身褲時就要與黃皮靴配套。法國式的燕尾服帶有下前擺,在拿破侖帝國初期時的隆重場合中,它與黑天鵝絨短褲配套穿。

19世紀30年代,各種配色的黑燕尾服獨占歐洲男子時裝鼇頭。此時的燕尾服式樣是單排扣和不剪下擺,它不再與靴子配套。從19世紀50年代起,燕尾服僅在隆重的場合穿著。燕尾服製作的興起,促使燕尾服的再次流行。

馬甲

馬甲,也就是古時的束腹、束衣。束衣源自16世紀的緊身衣。那個時候,西方人的審美觀念是蜂腰豐臀,女士們為了使腰肢纖細,用鯨骨做裙撐,並用硬帆布束緊腰部。上層婦女更是如中國古代裹小腳般的方式,從少女時代就穿起緊身衣塑造體形,以至於影響到內髒發育。

今天的連身束衣已遠遠不同於古代緊身衣。盡管依然通過束縛腰、臀來塑造體形,但麵料已不是緊壓軀幹,令人透不過氣來的硬帆布,而是既透氣,又輕薄,還有彈性的化纖麵料。連身束衣的穿著功能也不隻是束緊腰身使之纖細好看,同時要使人們行動更加自由舒展,並且表現出肢體的彈性和青春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