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風俗禮儀(3 / 3)

西班牙:女性善於用扇子表達情感。當她打開扇子,把臉的下半部遮起來時,就是說:“我喜歡你!”如果把打開的扇子頂著下巴,就等於說:“爭取下次早些見麵吧!”如果將扇子時開時合,意思是說:“我真想念你!”如果把扇子翻來翻去,或把扇子收起來,甚至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摔,那就說明你的求愛遭到了拒絕。

訂婚戒指

世界上第一個把戒指用做訂婚信物的人是奧地利麥士米尼。1477年,麥士米尼在一次公開場合認識了一位叫做瑪麗的公主。她的美麗容貌和優雅舉止使麥士米尼為之傾倒。麥士米尼雖然知道瑪麗早已許婚於當時的法國王儲,但是為了贏得她的愛情,他命人專門打造了一枚珍貴的鑽石戒指,送給瑪麗。麵對這隻精雕細刻、閃閃發光的鑽石戒指和麥士米尼的熱烈追求,瑪麗終於改變了初衷,與麥士米尼幸福地結合了。從此,以鑽石戒指作為訂婚信物,便成為西方人士的一種傳統。

婚紗的由來

婚紗起源於歐洲的服飾習慣。新娘所穿的連衣裙款式,下擺曳地的白紗禮服,原來是天主教徒的典禮服。在古代歐洲一些政教合一的國家,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和祝福,這樣才算合法婚姻。新娘穿白紗禮服是向主表示虔誠與純潔。

離婚異俗

烏幹達的卡拉莫賈人離婚時,妻子趴在地上任憑丈夫朝背上潑水,進行“淨身”儀式。接著女方將聘金退給男方,男方也退還女方一頭公牛。男女雙方的婚約就此正式解除。

幾內亞島上的巴布亞布族,妻子要與丈夫離婚,隻要把幾頭豬退給丈夫就行。

印度尼西亞的馬布爾族,新婚夫婦如果30天內不能和睦相處,妻子必須賠償丈夫在結婚時所花的全部費用,並賠上相當於聘禮的3倍的錢財,隨即離婚。

前蘇聯遠東地區的科裏亞克人離婚很簡單,隻要夫妻中止同居生活,婚姻關係即告解除。子女全歸女方。

南美火地人,妻子變節往往受到嚴厲的處分。但妻子受到丈夫虐待時,她可以回到父母家裏去。如果要離婚,一般要等第一個孩子出生後。

北美大陸的易洛魁人,丈夫如果冒犯了妻子,妻子就可和他離婚,而且丈夫既不能帶走兒女,也不能帶走財產。

結婚周年紀念

1周年:紙婚

2周年:棉婚

3周年:皮革婚

4周年:絲婚

5周年:木婚

6周年:鐵婚

7周年:銅婚

8周年:陶婚

9周年:柳婚

10周年:錫婚

11周年:鋼婚

12周年:麻婚

13周年:花邊婚

14周年:象牙婚

15周年:水晶婚

20周年:搪瓷婚

25周年:銀婚

30周年:珍珠婚

35周年:珊瑚婚

40周年:紅寶石婚

45周年:藍寶石婚

50周年:金婚

55周年:翡翠婚

60周年:鑽石婚

70周年:白金婚

木乃伊的製作過程

木乃伊指的是古埃及人死後留下的幹屍。它們經過特殊的處理和保存,能存留數千年之久。

製作木乃伊的方法有好幾種。通常先將一種特殊的鉤子從屍體的鼻孔穿入頭顱,取出其中的腦漿,再灌入椰子酒進行清洗。接著,在屍體的腹部切開一個口子,取出內髒。不過,古埃及人認為心髒是感情之源,所以並不將它取出。內髒和腹腔都要用含有香料的酒液清洗,再把它們一起放在一種叫泡堿的防腐粉末中,以吸幹其中的水分,防止腐爛。這個過程可能要一個月。等到屍體和內髒完全幹燥後,再敷上香料,並把內髒用麻布裹好,放回到屍體裏。還要用桂皮、乳香等香料填塞腹腔,然後按原樣縫合好。再用赭石在幹屍上染色。男屍染成紅色,女屍染成黃色。染色完畢後,還要用抹過鬆香的麻布分別將幹屍的四肢、頭部和軀幹密實地包裹起來,並將其渾身飾滿禱文。最後還要在外麵塗上一層樹膠,以免屍體接觸空氣。這樣,木乃伊就製成了。

花圈

在喪葬儀式上都會有花圈。這種送花圈的習俗源自歐洲。

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原來,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聖法》第七條說:“假如有人親身,或者由於自己的馬或奴隸在競賽中獲勝而得到花圈,那麼在他死時,無論在他家裏或在戰場,都不禁止把花圈置於死者身上。同樣,也允許他的親屬帶花圈參加葬禮。”顯然,花圈原是一種獎賞物。好人升天堂,壞人下地獄,這是古今中外皆同的看法。

黑紗

用來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國有所差異。中國、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紅色,歐美是黑色。古人穿喪服與今人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在於偽裝自己,以避免死神認出來。

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種觀念,即隻要有人去世,死者的親屬就立刻把自己偽裝起來:或在身上塗黑色泥巴,穿上幹草衣服;或用黑布將全身包裹起來。他們的用意無非是不讓死神認出來。在古代歐洲,如果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英國仆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首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哀悼。就這樣,節儉易行的佩黑紗習俗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開了。

英美常見人名的起源及含義

日本女子名字為何多帶“子”

日本女子名字中多帶有“子”字,這一傳統是怎樣來的呢?據角田文衛的《日本女子姓名》一書解釋,“子”字作為日本人名的結尾字,最早出現於身份顯貴的男子姓名之中,如6世紀的碗子皇子、中臣連鐮子等。後來,在女子姓名中也出現了“子”字,不過是以“子緩”二字結尾。到奈良時代前期,帶“子”字的男子名字日趨減少,“子”逐漸為女子名字所專用,但隻限於上流社會之女子。到江戶時代,平民女子名字中還極少用“子”字。明治初年公布戶籍法以後,“子”被廣泛地用於女子人名之中,明治後期在士族和平民中,女子姓名帶“子”字的日益增多。明治22年(1889年)東京某報刊載消息說,當時在東京的妓女中帶“子”字的名字已屢見不鮮了。

世界十國三大姓

中國:張、王、李。

朝鮮:金、樸、尹。

俄羅斯:伊凡諾夫、華西裏耶夫、彼德洛夫。

美國:史密斯、詹森、威廉斯。

英國:史密斯、瓊斯、威廉斯。

法國:馬丁、勒法夫瑞、貝納。

德國:蕭茲、穆勒、施密特。

荷蘭:德夫力斯、德揚、波爾。

西班牙:加西亞、弗朗德茲、同查列茲。

瑞典:約翰森、安德森、卡爾森。

禁忌“13”的由來

歐美一些國家,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宴會不能13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13道菜;門牌號碼、樓層以及各種編號,也不用13這個數字,甚至每個月13日這一天,也令人感到惴惴不安。在西方人眼裏,“13”是個十分不吉利的數字。原來,基督教傳說,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吃飯,其中的第十三個門徒叫猶大,他為了貪圖30塊銀幣,將耶穌出賣給當權者,並為捉拿耶穌的人帶路。結果,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因此,對“13”的忌諱也就成了一種流傳至今的習俗。

禮炮二十一響

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於英國。17~18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台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炮致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艦一般鳴禮炮七響。但是,英艦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格,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於較低的禮儀。

“金鑰匙”

贈送“金鑰匙”,是歐洲由來已久的傳統風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牆垣和城門,都要用鑰匙開啟。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的權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識。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主管英國王室婚喪喜慶與禮賓事物的英國正副宮臣,也佩戴鑲嵌寶石的鑰匙。由於鑰匙的特殊意義,使歐洲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代,即使牆垣和城門都不複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習慣。

理發店的三色標誌

理發店門口一般都有一種玻璃圓筒,裏麵豎著紅藍白三色相間、不斷向上旋轉的花柱。這是理發店的標誌,它在全世界通用。據說,在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敵人追捕,跑到一家理發店躲藏。敵人追到理發店時,理發師傅們在敵人麵前說東道西,巧妙機智地保護了那位革命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法國政府為了表彰理發工人對革命的貢獻,便在理發店門口擺放象征法國國旗上紅藍白三色的花柱。後來世界各國的理發店認為這種花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紛紛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