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福特A型車代替T型車。
1929年:世界汽車產量達到533萬輛。亨利·福特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凱迪拉克使用帶同步器的齒輪變速器。法拉利汽車公司成立。
1930年:布加迪製造了“皇家”號汽車。凱迪拉克第一次使用V6型發動機。
1931年:勞斯萊斯公司接管本特利汽車公司。保時捷設計公司成立。
1932年:阿爾法汽車公司推出第一輛單座位大獎賽汽車。
1933年:世界上第一家汽車電影院在美國開張。
1934年:日產汽車公司成立。克萊斯勒率先推出流線型車身轎車。雪鐵龍推出前輪驅動汽車。
1935年:菲亞特推出500型微型轎車。
1936年:奔馳公司首先推出柴油轎車。保時捷博士設計的甲殼蟲原型車麵世。三菱公司銷售首批柴油汽車。
1937年:豐田汽車公司成立。五十鈴汽車公司成立。大眾汽車公司成立。伊斯頓的“霹靂”汽車速度超過500千米/小時。
1938年:美國別克汽車裝上了轉向閃光燈。
1939年:帕克德推出空調汽車。
1940年:美國汽車內開始安裝安全帶。美國軍隊開始使用吉普車。哥廷根大學開始研究汽車阻力、升力和側風的影響。奧茲率先推出全自動變速器。一種流線型的寶馬汽車贏得了意大利1000英裏(1609.344千米)公路汽車賽勝利,這對戰後汽車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1年:大眾汽車公司首先生產水陸兩用汽車。
1944年:韓國起亞汽車公司成立。
1945年:大眾公司在英軍控製下恢複生產。美國各大汽車廠研製新車型。
1946年:本田汽車公司成立。
1947年:日產生產達特桑牌汽車。當年全球汽車產量585萬輛。第一輛法拉利跑車參加比賽。
1948年:陸虎越野車問世。捷豹跑車在倫敦車展引起轟動。保時捷車型365跑車問世。林肯和凱迪拉克汽車開始安裝電動車窗。
1949年:克萊斯勒使用盤式製動器。福特V8型轎車推出。雪鐵龍2CV投產。
1950年:陸虎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廢氣渦輪增壓發動機。當年全球汽車產量突破1000萬輛,達到1057萬輛。一級方程式大獎賽舉行。
1951年:福特公司提倡汽車碰撞試驗。克萊斯勒推出助力方向盤。國際比賽中使用防撞頭盔。
1952年:鈴木公司開始製造摩托車。
1953年:克爾維特跑車推出。富士重工業公司成立。米其林發明子午線輪胎。
1954年:奔馳300SL跑車采用燃油電子噴射發動機。
1955年:福特推出雷鳥牌雙座汽車。福特創造一天生產10877輛汽車的紀錄。蓮花汽車公司成立。豐田推出皇冠汽車。本年度全球汽車產量達到1363萬輛。在法國勒芒大賽中,發生了一起最為悲慘的意外事故,84人喪生。
1956年:中國第一輛自行設計製造的汽車“解放”載貨車問世。
1957年:所有的瑞典富豪汽車均安裝安全帶。
1958年:中國“東風”轎車問世,這是中國第一輛轎車。
1959年:“迷你”車投產。本田在美建摩托車廠。全球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當年產量達到1392萬輛。
1960年:裝有前置發動機的法拉利跑車在汽車大賽中獲勝。蘭博基尼汽車公司成立。
1963年:全球汽車產量超過2000萬輛。
1964年:保時捷911跑車問世。唐納德·坎貝爾用“藍鳥”汽車創造了648千米/小時的車速紀錄。
1965年:兩輛水陸兩用汽車橫渡英吉利海峽。韓國亞細亞汽車公司成立。克雷格·博瑞德拉夫駕駛“美國精神”號噴氣式汽車創造了967千米/小時的車速紀錄。美國頒布“機動車安全法”。
1966年:查帕瑞2F賽車首次采用導流板。
1967年:韓國現代汽車公司成立。
1968年:豐田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福特公司推出防抱死刹車裝置。
1969年:豐田累計出口汽車100萬輛。年度全球汽車總產量2980萬輛。奧迪汽車公司成立。
1971年:本年度全球汽車產量突破3000萬輛,達到3343萬輛。耗資500萬美元的月球車在月球上行駛。無花紋的賽車輪胎問世。
1972年:韓國大宇汽車公司成立。
1973年:克萊斯勒汽車裝上電子點火器。通用汽車首先采用安全氣囊。油價猛漲,小型車更加流行。本年度全球汽車產量為3992萬輛。
1974年:最後一輛德國產“甲殼蟲”在德國本土下線。高爾夫牌汽車投產。
1975年:保時捷推出渦輪增壓式賽車,成為提速最快的公路跑車。
1976年:奔馳建成氣流速度達270千米/小時的汽車風洞,為世界之最。
1977年:中國第二汽車廠建成投產。雷諾在F1賽車上采用渦輪增壓器。第一屆國際電動汽車會議在芝加哥召開。
1978年:在英國,一輛太陽能汽車時速達到13千米。馬自達推出雙轉子發動機雙座運動車RX-7。日本研製出混合動力汽車。
1979年:巴西研製成功酒精汽車,並成為酒精汽車大國。
1980年:日本汽車年產量達到1140萬輛,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
1981年:福特在其轎車兩側裝上機翼,改裝了3輛“會飛的汽車”。日本研製出原地轉向汽車。蓮花獨特的雙底盤賽車被禁賽。德羅林汽車是第一輛,也是唯一一輛不鏽鋼車身的汽車。
1982年:奧迪100車的風阻係數為0.30,為當時最低。
1983年:理查德·諾布爾的噴氣式“推力2號”車創下1019千米/小時車速紀錄。寶馬的4缸F1賽車最大功率達到1000馬力。渦輪增壓器普及。
1984年:前蘇聯研製出雙燃料汽車。
1985年:第一屆太陽能汽車賽在瑞士舉行。通用成立土星分部。中德合資在上海生產大眾轎車。
1986年:瑞克·梅柯創造了376千米/小時的環形賽道平均車速紀錄。寶馬展出Z1型賽車,車身采用塑料車身,升降車門。
1987年:五十鈴在東京展出陶瓷柴油發動機。韓國汽車年產量達到97.6萬輛。
1988年:豐田美國工廠投產。法拉利F40推出。
1989年:大眾開發電力、柴油混合動力汽車。
1990年:世界汽車總年產量超過5000萬輛。通用開發出一次充電可以以88千米/小時速度行駛190公裏的電動車。
1992年:法拉利跑車第500次參加F1賽車。
1993年:麥克拉侖碳纖維車身F1賽車推出。
1994年:中國政府公布“汽車行業產業政策”,確定汽車工業為支柱產業。賽納在F1意大利分站比賽中身亡。
1997年:安迪·格林駕駛“推力SSC”號噴氣式汽車,創下超音速的1221千米/小時陸地最高車速世界紀錄。
1998年:大眾和寶馬公司分別購得本特利及勞斯萊斯汽車公司。
1999年:中美合資在上海生產別克汽車。奔馳汽車公司與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聯合組成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集團。
2000年:通用、菲亞特結成戰略同盟。雷諾收購三星。3升路波轎車首創百千米油耗2.4升。
吉普車
吉普車是美國最早發明的一種輕型野戰汽車。1940年為了適應美國陸軍的需要,賓夕法尼亞州巴特蘭輕型車有限公司的顧問卡爾·K.帕布斯試製成功了一種重量輕、多用途、四輪驅動的野戰用車輛。1940年11月,這種汽車在采購試用中,福特公司也參加了試車競賽。1941年夏天,威利斯MB型車被采用,開始批量生產,美國陸軍投入使用。這種汽車的代號為GPW,也就是“威利斯通用吉普”的略語。“吉普車”名稱的由來,正是源於這種車的代號“GP”。
汽車牌照
每輛汽車上都掛有牌照,以便有關部門查詢和管理。最初的汽車是沒有牌照的,直到1901年,在柏林才出現了第一輛有牌照的汽車。它的主人是當時的大商業家魯道夫·赫茲格,車牌上有“IA1”字樣。在一次晚宴上,有記者問魯道夫車牌上的符號是什麼意思。他說:“‘IA’是我未婚妻姓名前麵的字母,現在她已是我的夫人了。至於用‘1’這個數字,是表示我對她的一片忠誠,也就是說,她是我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心上人。”原來,汽車牌照最初隻是魯道夫對他妻子忠貞愛情的表白罷了。
“Taxi”的由來
美國紐約富商子弟亞倫,對當時馬車夫的漫天要價十分反感,他決定以小巧靈活而又有計程表的汽車來代替馬車。為了標明這種汽車是出租的,又是按路程的遠近收費的,亞倫於是依照巴黎的“Taximeter”(按公裏計算的出租馬車),給他設計製造的出租汽車起名為Taxicab。1907年10月,出租計程車(Taxicab)首次在紐約街頭出現。在此之後,Taxi這一名稱被世界各地的出租計程車所采用。
火車
最初的火車是蒸汽機車。因為當時以煤炭或木炭作為燃料,所以叫“火車”。1825年,經過史蒂芬孫的多次設計和改進,一輛蒸汽機車誕生了。當年9月27日,第一條鐵路運輸線在美國斯托克頓與達林頓之間開設,這輛蒸汽機車共牽引著12節車廂,以每小時24千米的速度在其間行駛。後來,蒸汽機車逐漸被效率更高的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取代。火車成為十分重要的陸上交通工具。
鐵路軌距
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的鐵道軌距都是1.435米。為什麼大家都采用這樣一個寬度呢?原來,古羅馬戰車的兩個車輪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寬度。
公元前55年,古羅馬的軍隊曾經乘這樣的戰車入侵不列顛,當地人也仿製了不少這樣的戰車。這樣一來,在英國的道路上到處都印上了兩道相距1.435米的車轍。後來,為了使四輪馬車能夠沿著這種車轍行駛,它的輪距也采用同樣的寬度。最後相沿成習,當英國出現火車時,鐵路軌距就定為這個寬度,並為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用。
火車汽笛聲的含義
一聲長鳴:機車啟動或將到站;前方有道口、橋梁、隧道等。發現有人在鐵軌上行走,火車也會長鳴示警。
一長三短:發現危險情況或列車出了大事故的救援信號。
連續短鳴:發現意外情況向鄰線火車報警;1短聲是通告車距有3車遠;2短聲為5車遠;3短聲為10車遠。
二長聲:火車要後退了。
磁懸浮列車
磁懸浮列車是一種借助強大的正負極電磁波為動力懸浮運行,沒有車輪與鋼軌的摩擦而達到高速行駛的列車。磁懸浮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物理學家提出的。現在日本、德國、法國、美國、中國等國磁懸浮列車的研製已經到了投入營運階段。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可達500千米,運行時沒有噪音,沒有塵埃和廢氣排放,被視為21世紀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輕軌
“輕軌”是“輕型軌道交通”的簡稱。它是介於地下鐵道和公共汽車之間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輕軌由舊式有軌電車演變發展為一種新型的、行駛速度較快、技術性能較好、噪聲較低的現代化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歐洲有十幾個國家的城市有輕軌,北美二十幾個城市設有輕軌,亞洲有些城市近年也有了或正在建設輕軌。城市輕軌的主要優點有:⑴運載能力大。⑵運營成本低。⑶基本建設費及運營費較低。⑷噪聲較小。
新幹線
“新幹線”是指日本的高速鐵路幹線。最初,主要有東海道新幹線、山陽新幹線、東北新幹線和上越新幹線。東海道新幹線是世界上第一條行車速度每小時超過200千米的高速鐵路,它起自東京,止於大阪,全長515.4千米,行車最高速度達每小時210千米,而東北新幹線和上越新幹線的行車最高時速則達到260千米。這四條高速鐵路幹線全部采用標準軌距,行駛電動車組。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鐵路科技水平的提高,日本又開通了5條新幹線,現在運營的線路達到9條,目前還有幾條新幹線正在建設中。
輪船的由來
“輪船”一詞始於我國唐代。唐代李皋發明了“槳輪船”,他在船的舷側或尾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埋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麵,所以稱為“明輪船”或“輪船”。19世紀初,美國富爾頓發明蒸汽機船,用蒸汽機為動力代替人力帶動槳輪,沿用百餘年之久。後來,螺旋槳推進器取代了槳輪,但“輪船”的稱呼依然沿用至今。
船舶螺旋槳的由來
1752年,瑞士科學家貝諾利設想以螺絲釘的旋轉而使螺絲釘鑽入木頭的螺旋來推動船舶前進。但是這個設想當時並未付諸實踐。
1822年,奧地利人裏索在德裏雅斯特建造了一艘小船,船尾水下部分裝著一根像絞肉機內的絞刀那樣的長螺杆,當螺杆轉動後,小船就前進了,時速達到7.5海裏。這次實驗證明:應用螺旋的原理驅動船舶是可行的。然而,這艘小船的引擎卻意外地發生了爆炸,裏索也因此終止了試驗。
1839年,英國人弗朗西斯·波太特·史密斯試航了一艘裝著裏索那樣的推進器的“阿基米得”號,當時速達到4海裏時,船尾那根做推進器的螺杆在一聲巨響中斷掉了一半,史密斯以為不能再航行了,不料,當他啟動後,船又繼續前進了,而且,此時的船速比螺杆未斷之前更快了。由此,他受到啟發,索性將螺杆縮短成為一個螺旋,使“阿基米得”號的時速達到了13海裏。
後來,螺旋又經過了多次的改進,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氣墊船
氣墊船是一種既能在水麵上行駛,又能在陸地上行駛的交通工具,它通常采用空氣螺旋槳推進,有的也使用噴氣推進。氣墊船行駛時,由強大的風扇般的風機向下鼓風,在船底與水麵(地麵)之間形成一個空氣墊,把船體托起,因而船所遇到的阻力極小,大大提高了航速。
表示船舶等級的“噸”
現在的船舶大多用“噸級”來衡量大小。我們常聽到“萬噸巨輪”的說法,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是指船的質量為“一千萬千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船舶的“噸級”與質量的“噸”不同,它並不是指一艘船舶的質量。
英國航海業在15世紀時就已經非常發達,造船業也因此昌盛。當時的英國是根據船的大小來決定納稅金的多少,衡量的標準是看一艘船上能裝載多少個酒樽。譬如,一艘船能載500隻酒樽,就稱這艘船為500噸級。這種酒樽,容積為252加侖(1145.61升),裝滿酒時重2240磅(1016.064千克)。因敲擊空酒樽時,它會發出“噸、噸”的聲響,所以就將樽叫做“噸”了。2240磅就是1英噸(1016.047千克)。後來,人們計算船舶容積開始用這個單位,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船舶噸位
每一艘商船都有按一定規則進行丈量而得到的噸位,以表示船舶的大小,作為有關方麵對船舶征收各種費用的依據。
船舶噸位這個詞最初出現在1422年。15世紀時的威尼斯的船主以[船龍骨長、船寬、船深]÷6的公式得出船舶的容積。在英格蘭的船主則用[船長、船寬、船深]÷100=船的噸位。到了1694年,英國製定了最原始的法律,采用:[船長、船寬、船深]÷94。1821年,英國政府為船舶噸位問題成立專門委員會。1849年,英國海軍部再次製定了新的丈量方法,並以該委員會主席喬治·穆爾薩姆提出的方法命名為“穆爾薩姆法”。後來,法國、德國、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都先後采用這種丈量法。1969年,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國際船舶噸位丈量公約,使各國丈量船舶噸位的方法得到了統一和簡化。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
“泰坦尼克”號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共耗資7500萬英鎊,船長260多米,寬28米,高相當於11層樓。船上不但有餐廳、酒吧、咖啡廳、遊藝室和電影院,還有遊泳池和健身館。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多人葬身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由南安普敦起航,開始了它首航美國的旅途。船長愛德華·史密斯是個62歲的老航海家。初次下水,愛德華就將希望全寄托到了“泰坦尼克”號身上,他要贏得大西洋遠洋輪的最高榮譽——“藍飄帶”獎。
4月份在北美洲還是冰天雪地的季節。遠洋輪一般走南線,以繞過北線那些巍然聳立的海上冰山。盡管那樣走航線要延長許多,但在航行上更安全。躊躇滿誌的愛德華在製訂航行計劃時考慮再三,決定走夏日航線,也就是走北線。他認為隻要避開那些浮動在海麵上的冰山就不會有什麼麻煩了。這樣航線可以縮短,他將是第一個在4月份用5天時間完成6000多千米航程的船長。
起程後,“泰坦尼克”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最終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在大西洋上航行了4天,一切正常。愛德華對這艘新客輪的完美性能十分滿意。14日晚10點多鍾,“泰坦尼克”號駛近了北美洲,距紐芬蘭僅150千米。預計第二天,也就是15日就可以駛抵目的地紐約了。這是個多冰山、冰塊的洋麵,航行很困難。但愛德華對“泰坦尼克”號很有信心。他命令不必減速,仍以每小時22節(等於時速41千米)的速度穿越冰山地帶,往前航行。
船上的乘客趁著這最後一夜的相聚時光,都在盡情地玩樂、交談。突然,船身猛地一震,同時傳來一聲沉悶的撞擊聲。人們大驚失色,一時,滿船都是驚叫聲,乘客們驚慌失措,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泰坦尼克”號撞上了一座巨大的冰山。船的右側至船身中央立刻被撕開一條長達90米的裂縫。海水洶湧地湧進船身。
船長愛德華即刻發出了求救信號,同時命令馬上放下救生艇,讓乘客盡量轉移到救生艇上去。
此時,“泰坦尼克”號越來越傾斜了。人們像難民一樣往救生艇上湧去。遺憾的是“泰坦尼克”號上準備的救生艇隻能容納1000多人,許多人無法坐上救生艇,有的在往救生艇上跳的時候落入海中,更有許多乘客直接跳入了冰涼的海水中。局麵混亂得不可收拾。
附近海麵上離“泰坦尼克”號最近的是荷蘭輪船公司的“加利福尼亞人”號輪船,但它沒有收到“泰坦尼克”號發出的求救訊號,因為當時它的報務員休息去了。“加利福尼亞人”號就在離“泰坦尼克”號32千米的海麵上駛過去了。
4個小時後,即15日淩晨2點20分,“泰坦尼克”號沉沒了。
在這次沉船事故中,共有l500多人遇難。“泰坦尼克”號失事是近代航運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難事故。1913年,在英國倫敦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通過了第一個《國際海上生命安全條約》,規定:每次航海都必須進行操作救生艇訓練;船上應該24小時都有報務員值班;船上的每位乘客都必須有一個救生艇座位。這是一個用1500多條人命換來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