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交通(3 / 3)

飛艇

蒸汽機發明後,法國人季裴在1852年製造了一個有動力的飛艇,它長44米,最大直徑12米,裝一台3馬力蒸汽機,帶動一個三葉螺旋槳,乘風前進。

早期的飛艇,必須靠充氣來保持形狀,所以稱軟式飛艇。後來,德國人齊柏林,用金屬骨架,外麵蒙塗膠布製成硬式飛艇。齊柏林的飛艇性能好,用途廣,得到了推廣。

齊柏林一生共建造了20多艘飛艇,其中最大的是“齊柏林伯爵”號飛艇,長236米,寬30米,高35米,可乘50人,每小時飛行120多千米。在8年時間裏,飛了580次,總行程170萬千米。

世界上最大的飛艇是1937年德國的“興登堡”號飛艇,長245米,直徑41米。一次著陸時氫氣爆炸,艇體化為灰燼,艇上人員死傷慘重。至此,飛艇開始衰落。

“波音707”係列

1954年7月15日,在波音公司成立38周年的慶祝會上,該公司製造的美國第一架噴氣式客機試飛成功。這架新型噴氣式客機在美國聯邦航空總局登記時,按照慣例要經過檢驗,檢驗合格證書上的號碼是“70700”。在美國,“7”是個幸運的數字,因此,波音公司的首腦們就決定以“707”作為第一代噴氣式客機的代號。從這以後,波音公司在噴氣式客機研製方麵發展迅速。幾十年間,“727”、“737”、“747”、“757”、“767”、“777”相繼問世,使波音公司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王國”。

波音747

波音747是噴氣式客機中的巨無霸。其中以波音747-400最大,它從1989年開始服役,其翼展為64.9米,航程可達13340千米。它是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噴氣式客氣,可搭乘566位乘客。

空中小姐

“空中小姐”是人們對民航飛機上女服務員的泛稱。1930年5月以前,飛機上沒有“空中小姐”,機上的乘客都是由副駕駛員負責兼職照料的。一天,在舊金山一家醫院裏,護士埃倫·丘奇小姐與波音航空公司駐舊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帕森談天。當她聽說駕駛員的工作十分繁忙,除了保證飛機安全飛行之外,還要照料機上的乘客,就插話說:“您不能雇用女乘務員嗎?姑娘的天性,是可以勝任空中服務工作的。”這位董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裏,史蒂夫挑選了包括丘奇小姐在內的8名護士,登上了民航飛機,成為世界上第一批“空中小姐”。以後,各國民航紛紛效法,並把空中女服務員稱為“空中小姐”。

紅眼航班

“紅眼航班”是國際上對夜航航班的統一稱謂。因為乘坐夜航班機很辛苦,下飛機時乘客大多睡眼惺忪,有的甚至雙眼通紅,“紅眼航班”因此而得名。紅眼航班最初始於1959年。對於乘客來說,乘坐紅眼航班一可以節省時間,二可以節省一夜的旅館費用。對於航空管理部門來說,紅眼航班使夜間的飛行空間得到充分利用,減輕了白天的空中交通壓力。在美國,夜間往返於美國東西兩岸間的紅眼航班目前已成為美國人的熱門選擇。在中國,許多機場也都開通了紅眼航班。

飛行器之最

最早的飛行器:風箏。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有一個飛行陳列館,一進門就能見到說明牌上醒目的文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最早的熱氣球:孔明燈。

第一次氣球載人飛行:1783年11月21日在法國巴黎的一座花園中,德·羅齊埃和達爾朗乘蒙哥爾費兄弟製作的充滿了由燃燒麥秸所產生的熱氣的氣球升上了藍天,氣球升到約450米空中,在巴黎上空飛行了25分鍾,安全降落。

最早的實用型飛艇:法國人吉法爾於1851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實用型飛艇。該艇長44米,直徑12米,體積為2499立方米,它由功率為3馬力的蒸汽機轉動三葉螺旋槳驅動,外形好似一支“雪茄煙”。

最早的滑翔機:德國人李林達爾按照鳥的飛行原理,用柳條、木材為骨架,用棉布做翼而製成了第一架拱曲機翼的比空氣重的無動力飛機——懸掛式滑翔機,於1891年首次滑翔成功。李林達爾因此被公認為滑翔機之父。

第一架可操縱的動力飛機:1903年,萊特兄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帶動力的飛機——“飛行者1號”。12月17日,“飛行者1號”進行試飛,共試飛了4次,其中第4次在59秒鍾內飛行了260米。

第一架全金屬飛機:“錫驢”J-1。由德國飛機設計師容克斯設計,這架飛機機身內裝一台功率120馬力的發動機;外麵是光滑的金屬蒙皮,內部用焊接波紋板予以加強。J-1飛機於1915年12月12日首次試飛,但沒有投入成批生產。

最早的超音速飛行:1947年10月4日,美國空軍雙料王牌飛行員查爾斯·耶格爾上尉,以他嫻熟的技術和驚人的勇氣向“音障”衝刺,並成功地征服了它,把人類帶進了超音速飛行的時代。

最早的噴氣式飛機:裝有真正的噴氣發動機的飛機是亨克爾He-178,它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最早服役的隱身戰鬥機:F-117A。它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製造,1981年6月首飛成功,1983年10月服役,共生產了57架,其雷達反射截麵積隻有大約0.025平方米,不到普通戰鬥機的1%.

第一架垂直起降戰鬥機:“鷂”式垂直起落飛機。英國於1957年首先開始設計和製造“鷂”式垂直起落飛機,並於1969年正式裝備英國空軍。

最早的噴氣式客機:英國“彗星”噴氣客機。該機由英國德·哈維蘭飛機公司研製,1952年5月2日正式投入航線運營,起飛總重隻有47.6噸,載客36人。

第一架超音速客機:該機由蘇聯圖波列夫設計研製,1975年12月正式投入國內航線使用,主要運載貨物和郵件,1977年11月,開始用於莫斯科到拉木圖的定期載客飛行,最大巡航速度2500千米/小時。

黑匣子

“黑匣子”是飛行器上設置的記錄有飛機信息的特殊裝置。它能自動記錄飛機上的一切情況,比如飛機飛行的各項數據、飛行員的通話等等。“黑匣子”並不是黑色的,而是一個特製的橘紅色密閉容器。它被放在飛機最安全的尾部,即使飛機失事,通常也能比較好地保存起來。救援人員隻要找到黑匣子,就能通過技術手段進行事故分析,最終找出飛機失事的真正原因。飛機上的黑匣子通常有兩隻。其中一隻是一個無線電話的錄音器,隻要飛機在空中運行,它就一直在工作。另一隻黑匣子是飛行數據記錄器,它的結構比較複雜,功能也比較強,能記錄飛機飛行24小時以內的數據情況,收集來自飛機不同部位的信息。黑匣子具有良好的耐高溫、抗重壓性能,而且還防水防磁。

音障

音障是一種物理現象。當飛行物體(通常是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時,將會逐漸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聲波疊合累積的結果,會造成震波的產生,進而對飛行器的加速產生障礙,而這種因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礙稱為音障。

突破音障進入超音速後,從航空器最前端起會產生一股圓錐形的音錐,在旁觀者聽來這股震波有如爆炸一般,故稱為音爆或聲爆。強烈的音爆不僅會對地麵建築物產生損害,對於飛行器本身伸出衝擊麵之外部分也會產生破壞。

第一架直升機

西科爾斯基是美國飛機設計的卓越先驅者。他生於俄國,1908年遊曆歐洲,了解到萊特兄弟的成就,返回俄國後開始製造直升機。經過多次失敗,認識到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可能造出直升機,因此決定先研製固定翼飛機。1911年他製造的50馬力S-5型飛機,能留在空中1小時以上。後來他又製造第一架四發動機的飛機,於1913年試飛成功,這是現代重型轟炸機和運輸機的前身。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重新開始研製直升機,從事開拓性工作。1939年他製造的VS-300型直升機首次試飛成功。經改進後,他於1941年創造了1小時32分4秒的國際續航時間紀錄。

噴氣式飛機

英國皇家空軍學院的飛行員惠特爾早在1928年就發表了有關噴氣發動機的論文,論證了可利用燃氣推動燃氣渦輪增壓。1941年5月,他研製的英國第一架噴氣飛機F28/29號試飛成功。1943年他又製成了噴氣戰鬥機“流星”號,並於1945年創造了每小時飛行976千米的世界紀錄。

美國引進惠特爾的噴氣發動機,1945年初研製成功軸流式壓氣噴氣機。前蘇聯在1942年5月成功地進行了噴氣式飛機試驗。德國早在1939年8月27日就秘密試飛了He-178噴氣式飛機,由於發動機推力不大,未受到重視。後來技術有所改進,戰爭末期曾將噴氣式飛機投入戰鬥,但未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戰後,噴氣式飛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馬路

我們有時把公路也叫做馬路。那麼“馬路”一詞是如何得來的呢?

“馬路”這個名稱最早出自英格蘭。18世紀,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商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使英國急需開拓新的市場,而交通問題卻成為市場擴張的瓶頸。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一種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兩邊開挖排水溝。這是道路史上一大發明,很快傳遍全世界。為紀念約翰·馬卡丹,人們便把這種築路方法修成的道路稱為“馬路”。

第一條高速公路

德國艾伏斯的10千米長公路是世界首條高速公路。這條公路於1921年9月19日正式啟用。艾伏斯公路位於柏林市的綠林與苑湖之間,每道寬7.8米,兩道之間以草皮及灌木隔開。艾伏斯路段上有10個十字路口,每個路口都以鋼筋水泥高架橋加以高低錯開,它是歐洲最好的一條道路。它同時也是為賽車設計的。兩車道盡頭兩端各以回轉相銜接,使整條公路形成一個長形的循環跑道。

交通信號紅、黃、綠

在城市街道路口和鐵路線上,交通信號為什麼都是紅、黃、綠三種顏色呢?因為,在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中,以紅色光波最長;光波長,它穿透周圍介質的能力就大。在光度相同的條件下,紅色顯示得最遠,另外,人們對紅色也比較敏感,所以紅色就被用做停車信號。黃橙光的波長僅次於紅光,顯示距離較遠,因而被采用作為緩行信號。綠光是除紅、橙、黃以外波長較長的一種色光,顯示的距離也較遠,同時綠色和紅色的區別易於分辨,因此被采用作為通行信號。

交通工具之最

最早的火車:英國人裏查·特裏維西克在1804年製造的一輛隻有一個汽缸的蒸汽機車,行駛速度為8千米/小時。

最早的電動火車:“西門子”電力機車。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由外部供電的電力機車,於1879年在柏林工業博覽會上展出。

最早的摩托車:是德國人哥特利勃·戴姆勒在1885年製造的。這輛“摩托車”是木製車身,裝有一台半馬力單缸264CC四衝程發動機,最高時速19.31千米。

最早的自行車:現存於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它的設計應歸功於達·芬奇和他的一個學生,該自行車的設計約產生於1493年,為連杆結構和踏板推動。1840年,蘇格蘭人K,麥克米倫首先將設計應用於實踐。

最長的帆船:法國“Med俱樂部”號。它有5根鋁製桅杆及麵積約2800平方米的聚酯船帆,長187米。它能載425名遊客遨遊於加勒比海。

最古老的蒸汽鐵船:“SS大英”號。它於1843年下水,並創下第一艘螺旋槳驅動的鐵船橫渡大西洋的紀錄。

最大的貨船:“幸福巨人”號。這艘油輪在兩伊戰爭中差一點被完全毀壞,後來在阿聯酋和新加坡共耗費6000萬美元才修複好,1991年11月改名為“海盜雅雷”號後再一次下水。它載重為564763噸、吃水深為24.61米,長458.45米,橫梁長68.8米。

最大的快艇:“阿卜杜勒—阿齊茲”號。這艘沙特快艇長147米。

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本田汽車公司。它在1998年向全世界的零售商售出了510萬輛摩托車。該公司在34個國家有95個汽車和摩托車的生產工廠。

最快的摩托車:道奇摩托車。這是一輛4輪摩托車,極速可達640千米/小時。

最大的自行車:“弗蘭肯”。這輛自行車高3.4米,車輪直徑3.05米,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戴夫·摩爾製造。

最小的雙人自行車:法國大西洋沿岸比利牛斯省的雅克·比尤製造的一輛雙人自行車,隻有36厘米長。

最長的自行車:這輛由新西蘭巴希亞特瓦市的坦利·塞斯曼設計並製造的兩輪自行車長22.24米,重340千克。它隻能直行,不能轉彎。

最昂貴的山地自行車:英國的斯蒂夫公司生產的一款名為“鰭足”的越野山地自行車。它隻有9.07千克重,其零配件來自全球不同地方。售價高達7244英鎊。

最早在地球外的陸地上行駛的交通工具:“月球1號”。1970年11月17日,第一輛有輪子的運輸工具“月球1號”在月球表麵上行駛了10.5千米。

交通設施之最

最早的交通燈:1868年英國倫敦使用的紅綠煤氣燈。

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平均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點達5000多米。

最早的地鐵:英國倫敦於1863年建成的地鐵。

最深的地鐵:平壤地鐵。位於地下七八十米的深度。

最長的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總長度達53.85千米。

造價最高的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峽隧道。全長49.94千米,耗資170億美元。

最早投入商業運營的磁浮列車線:上海磁浮列車線。於2002年12月31日首次試運行。

最低的路:以色列沿海公路。海拔 -393.2米。

最長的公路隧道:瑞士的聖哥達雙向公路隧道,全長16.32千米。

最長的古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

最大的浮動碼頭:摩納哥拉孔達米訥港浮動碼頭,重約16萬噸,長350米。

最長的大橋隧道:美國切薩皮克海灣大橋隧道,全長28.4千米。

最早的人工深水航道:聖勞倫斯航道。1959年6月交付使用,這項工程共耗資4億7千萬美元。

橋梁之最

最古老的橋梁:土耳其的邁萊斯河單拱橋,建於公元前850年左右。

最早的懸橋:秘魯阿普裏馬克河上的懸橋,長45米,1890年被毀。

最早的敞肩拱橋:趙州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了。

最大的石梁橋:福建虎渡橋。最大的花崗石石梁,重約207噸,長23.7米。

最長的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全長38.42千米。

最長的吊橋:美國密執安州的海峽吊橋。全長5853.68米。

最長的懸索橋:日本瀨河公路大橋。主橋跨度為1191米,橋塔高297米。

最長的鐵路公路兩橋:日本瀨戶大橋,全長37千米,跨海長度9.4千米。

跨度最大的拱橋:上海盧浦大橋。跨度為550米,共用鋼3.5噸。

橋孔跨距最大的橋:英國休伯愛斯塔雷大橋。主橋孔跨距1410米。

步行街

步行街是指城市道路係統中確定為專供步行者使用、禁止或限製機動車輛通行的街道。若幹條相鄰街道定為步行街,則構成步行區。確定為步行街的街道一般位於市中心商業區,同居住區或其他地區的步行道路有所區別。步行街道有兩類:一是舊城市原有的中心商業街通過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如北京王府井步行商業街、武漢市江漢路步行商業街;二是舊城市的新區或新城市的中心區,按人車分流原則設計的步行街,如河北省廊坊市2000年建成的新世紀步行街。

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金門海峽之上,北接加利福尼亞,南連舊金山半島,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橋之一,也是舊金山的象征。大橋南北兩側聳立著高385米的鋼塔,它們相當於70層高的大樓。鋼塔連接著兩根鋼索,整座橋靠這兩根鋼索高懸半空,兩鋼塔間的大橋跨度為1400米。橋孔高約70米,任何巨輪均可暢通無阻。橋麵寬27米,有6條車道和兩條人行道。金門大橋1933年動工,曆時4年完成,共使用10萬多噸鋼板。橋呈褐紅色,如巨龍淩空橫臥於碧浪之上,氣勢雄偉。

英吉利海峽隧道

英吉利海峽隧道橫穿英吉利海峽最窄處,西起英國東南部港口城市多佛爾附近的福克斯通,東至法國北部港口城市加來,全長50.5千米,其中海底部分長37千米。整個隧道由兩條直徑為7.6米的火車隧道和一條直徑為4.8米的服務隧道組成。隧道於1987年動工,1994年竣工並投入使用,整個工程耗資170億美元。乘坐時速260千米的高速火車,穿越隧道隻用26分鍾,從巴黎到倫敦由原來的5小時縮短為3小時。列車全天運營,高峰時間每3分鍾開出一列。兩條隧道每年的客運量為3000萬人次,貨運量為1300多萬噸。

“靠右行”的來曆

古代歐洲軍隊在路上相遇時,就有靠右邊走的規定。這是為了避免右手執的武器造成誤傷。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羅伯斯庇爾發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馬車和行人一律靠右行駛。後來被拿破侖征服過的歐洲國家,如瑞士、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相繼實行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

人行橫道線

街道上的人行橫道線是在19世紀汽車誕生以後才出現的。19世紀50年代初,人行橫道線首先出現在英國倫敦的街道上。因為它潔白、醒目,似斑馬身上的白斑,所以又稱“斑馬線”。

立交橋

為了車流暢通,並安全地通過交叉路口,1928年,美國首先在新澤西州的兩條道路交叉處修建了第一座苜蓿葉形公路交叉。1930年,芝加哥建起了一座立體交叉橋。1931年至1935年,瑞典陸續在一些城市修建起立體交叉橋。從此,城市交通開始從平地走向立體。

隨著城市人口流量的激增,立交設施越來越為各國城市建設者重視,且規模越來越大,橋形越來越現代和複雜,立交橋已成為城市交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燈塔

燈塔用於夜裏指引船隻航行,它早在2500年的古希臘就已出現。早期的燈塔絕大多數是用石料築成,塔尖容器裏燃燒木柴或木炭。水泥發明後,使燈塔的建築向前邁出了一步,越來越多的高大而堅固的燈塔修築在航道和港口上,但燈塔仍使用柴火為光源。直到19世紀中期,燈塔才普遍采用功率強大的電燈做光源。現在,碩大而不經濟的燈塔已被先進的航標燈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