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與中國新文藝
——現在是群眾的時代,讓文藝回到群眾中去!
從“五四”開始,中國文藝的現實主義開始萌芽,它表示中國社會必然的發展和要求。歐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開始抬頭,新興階級需要一個新的政權扶植他們發展,但是歐戰之後,國際政治的黑流以及國內軍閥的反動使新興階級的願望遭受挫折,這時新興階級的代言人——學生,小市民——便起來了,對外他們要求打倒帝國主義,以求本階級的解放,對內打倒軍閥,以求民主政治的發展。不管他的階級性如何,這個運動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持,領導階級的眼光不得不放到群眾裏去,因此,他們必運用一種新的宣傳方式以表達他們的思想,進而喚醒群眾的鬥爭情緒,這個方式就是白話文,以及用白話文表現的中國的舊的寫實主義的文學。
辛亥革命時代的文藝與“五四”時代有什麼不同呢?辛亥革命是士大夫領導的,他們的群眾是士大夫,因此,表現文藝的形式的還是士大夫所用濫了的古文,“五四”時代則不然,“五四”運動是一個群眾運動,雖然並不廣泛也不深入,但是,因為它接近群眾,因為,在文藝表現的方式,多少有一些群眾性。
民族工業的興起,同時產生了工人階級,“五四”運動也得到工人的讚助,這是“五四”進步性的一點證明,但是,工人並沒有居於領導的地位,這是“五四”民主運動不徹底的地方,因為這樣,所以“五四”時代所謂中國的新文藝,還是舊的寫實主義。
中國新文藝運動應該隨著中國社會發展而發展,或者說,中國新文藝應該徹底盡到它反映現實的任務,目前我們需要嶄新的文藝形式和內容,我們要讓文藝回到群眾那裏去,去為他們服務。目前我們要求“民主”下鄉,進工廠,我們的文藝也要這樣。因此,在我看來,目前最恰當的文藝形式是朗誦詩和歌劇,此外,我們還需要與其他部門配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我所說的其他部門大抵指電影,漫畫等。
中國新文藝發展的事業與民主事業同樣艱巨,我們需要加倍努力,我們相信,隻有廣大的群眾是主人,群眾的利益定會戰勝少數人的特權的。
本篇原載於1945年5月4日出版的,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大學、私立中法大學、雲南省立英語專科學校學生自治會主編的《五四特刊》。
戰後文藝的道路
“道路”不一定是具體計劃,隻是一種看法;戰後不是善後,善後是暫時的,戰後是相當長時期的將來。根據已然推測必然,是科學的客觀預見,曆史是有其客觀的必然性的,所以要講到戰後文藝的道路,必須根據文學史及社會發展作一番討論。
關於文學史,應根據新的世界觀來分析:我們承認最根本決定社會之發展的是階級,有統治階級,有被統治階級。中國過去的文學史卻抹煞了人民的立場,隻講統治階級的文學,不講被統治階級的文學。今天以人民的立場來講文學,對統治階級的文學亦不抹煞。
觀察中國的社會,有下麵幾個階段:
一、奴隸社會階段,
二、自由人階段,
三、主人階段。
奴隸社會的組織是奴隸和奴隸主,自由人是解放了的奴隸,戰國和西漢的奴隸氣質在文學上很明顯,魏晉以後嵇康阮籍解放了,但由建安到今天都無大變。
建安前是奴隸文藝,建安後是自由人的文藝。奴隸的反麵不是自由人,奴隸的反麵是主人。西方民主國家還要爭自由,何況中國!奴隸是有主人的奴隸,自由人是脫離主人的奴隸。今後的主人,則是沒有奴隸的主人;有奴隸的主人
是法西斯。
現在再看每個階段的特質。
(一)奴隸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