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看書店裏的經濟類新書,你就不難發現,由於崇尚投機,市場在由實變虛。10年前的書架上,吸引你眼球的,是卡內基、艾可卡、鬆下幸之助等經營管理明星。市場心理信奉實業積累財富。後來的書架上,流行比爾·蓋茨與《數字化生存》《、學習的革命》。市場心理開始相信智慧帶來財富。而近年的書架上,熱銷的是索羅斯、巴菲特一類投機明星與股票、基金之類遊戲。市場心理變得崇尚機遇,靠運氣博取財富。
與財富觀念一起由實變虛的,是產業的由實變虛。不論國有、民營,也不論規模大小,企業家紛紛放棄研發與管理,抽出資金,轉投房地產與股市炒作。輕鬆賺大錢,帶起了消費的燒錢擺闊。投資的急功近利,轉化為消費的浮誇奢靡。投資與消費行為的隨機性、投機性大增,市場上的末世心態、短期行為占據了上風。
但這些隻是表象,真相不是這樣。表麵上看,是投機風潮席卷了市場。實質上,是企業由選擇投機還是投資開始了分道揚鑣的分化。那些越來越成功的好企業,不但沒有轉向投機,而是恰恰相反,從短期投機轉向了長期投資。類似美的、比亞迪、複星、康師傅、海爾、雙彙等製造業企業,轉入了穩健運營。而那些在投機風口浪尖上冒險衝浪的企業呢?相繼倒下的南德、銀廣夏、德隆係、藍田、科龍等,都是栽在一門心思投機上。
其實,無論是民營還是國企,國內企業普遍經曆過一個絕地逢生、起死回生的拐點。這個拐點,就是由短期投機轉向了長期投資。拐點的關鍵節點,是間接融資變為了直接融資--企業由依賴銀行借貸、民間集資、高利貸,轉變為依賴資本市場直募。通過上市與增資擴股,募集到了不需要還款的資本金。從此,企業從狼攆屁股般喘不過氣來的財務恐慌中解脫了出來,能夠從容謀劃長遠投資了。
炒風盛行的海南,盛行“船將沉,鼠先逃;人將庾,虱先跑”。那些飛來飛去的炒家們,大多是槍聲一響、拔腳就逃的驚弓之鳥。他們哄抬起市價來,炒一把就跑,身後留下全國換手率最高、空置率最高的海南樓盤。到處黑燈瞎火、無人問津的樓盤像怨婦一般,成了被人始亂終棄的炒作工具。可歎的是,這一幕在2010年又重演了一回。
當年,熊穀組在海南洋浦炒了一把就跑,新能源公司在萬寧石梅灣也是炒了一把就跑。搶第一桶金就跑的例子,充斥著原始積累的市場。隻知搶先的,是賺快錢、賺小錢的投機者。而不懼殿後掃尾,堅持“持久性投資、持久性經營、持久性獲利、持久性消費”(弗裏德曼語)的,才是持久賺大錢的投資者。
我的鄰居是位成功的女企業家,她從事幼兒教育10餘年,終於把兒童遊樂項目做成了管理精細、聲譽鵲起的連鎖店。我熟知的一位同鄉,堅持開發蜈支洲島16年,終於守得雲開日出,一手推出了升值百倍的優質資產。
你若能看透市場,就能搶得先機。但實際上,誰也無法囊括海量的市場信息。因而,誰也無法確定自己有最大的成功概率。於是,投機的最大特征就是爭先恐後、一擁而上,擠破了門檻,擠砸了滿籃子雞蛋。這類滿盤皆輸的投機風潮,你已屢見不鮮,我也有慘痛親曆。1993年至1994年間,海南人人借錢,爭購內部股。130多家股份公司後來垮了90%以上,150多億的股本金、血汗錢打了水漂。人人競相投機,爭吃免費午餐,必然會小贏大輸,先贏後輸,甚至滿盤皆輸。成功概率最小,失敗概率最大,過度投機的後果,隻能是這樣。
海南盛行炒風,也收獲了連串的一曝十寒:先是炒免稅,炒出汽車熱後,涼了3年。後來是炒特區政策、炒洋浦封關,炒出了爛尾房地產,涼了10年。當下炒國際旅遊島,又炒出新一輪房地產泡沫,又成了記吃不記打,還得涼幾年?
機會成本法則,就是沒有免費午餐:一頓吃傷,三頓喝湯。區別投機與投資,也是靠機會成本法則。換個說法,就是想占便宜必定吃虧--泡沫鼓勵了人人投機,而人人投機又吹大了泡沫,賺到手的錢充了氣,縮了水,成了死海的蘋果,喂進嘴裏,化為灰燼。
偏好投機,投機就會成風。投機成風,投機會發生亢進。海南原本投資實業的大小公司,一時曾紛紛轉行,變長期投資為短期投機。市場也跟著逆轉,產業由實變虛。資金抽離了熱帶農業、製造業,紛紛轉投虛擬炒作,炒起了全國最大的地區性泡沫與通脹。“錢雖好賺,但錢不值錢”,是每個過來人的由衷感歎,也是今天投機者的感歎。
規避風險,確保安全第一
若要財富多於別人,隻有兩種可能:1.別人沒賺到錢,你賺到了;2.別人賠了錢,而你沒賠。
--理財箴言
市場上法治不彰、信用潰敗、營商環境不安全,但你總不能坐等市場環境變好了,才下手賺錢吧?況且,市場就靠參與者的良性互動,才能改良。所以,市場上也是隻有最適選擇,沒有最佳選擇。市場上也是隻有最適規則,沒有最佳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