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說:“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五蠹》)這是說時代不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體現了曆史進化的思想。這是繼承《商君書》的曆史觀,把人類的曆史分為三個時期,即“上古”“中世”和“當今”。“上古”之世指傳說中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時代。“中世”之世指鯀、禹治水的時代,延至湯、武征伐的殷、周之世。“當今”之世,指自己所處的戰國時代。韓非關於曆史三階段的劃分,盡管是粗線條的、表層的、片麵真理的,但是他承認曆史進化、承認以“當今”之世為重的思想顯然可取,有利於推動曆史前進。這是他比同時代別的學派思想家高明之處。
韓非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化要求治國者變法易道。如果守成不變一味“向後看”,就要鬧笑話出亂子。他說:“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他以為時代變了,治國的方法也要隨之而改變,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如果在當今之世,仍“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那就是“守株待兔”式的蠢人。因此,他得出結論是:“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反之,“時移而治不易者亂”(《心度》)。
“當今爭於氣力”,這是韓非對他所處戰國末期時代特征的認識和概括。別的學派卻不是這樣認識的,他們對於曆史的發展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墨子因為主張兼愛、尚同,認為亂的起因是人們自愛不相愛,“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大亂如禽獸然”(《墨子·尚同》上篇)。孟子因為主張恢複古代的製度,把曆史的發展看成是倒退的,例如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篇)而荀子為了要維護封建的等級製度,把曆史看成永恒不變的,認為“古今一度也,類不悖,雖久同理”(《荀子·非相》)。墨家為兼愛之說,儒家倡仁義之道,欲以道德說教匡救時弊,止列國之兼並,正社會之秩序。然而,儒墨之徒不絕於世而世益亂,此蓋“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禦馬”(《五蠹》),必然無濟於事。在韓非看來,戰國之世“爭於氣力”,兼並戰爭很劇烈,諸侯國要立穩,要統一,就是要有力量。這就要富國強兵,就要實行法治,就要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他認為:“道先王仁義而不能正國。”(《外儲說左上》)“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有度》)韓非對所處時代特征的明晰透視,乃其法治思想的現實基礎。韓非思想對於戰國之世、對於強秦統一現實政治之影響所以巨大,正在於此;其刑名之學曆千載而不廢,亦在於此。
戰國爭於“氣力”,國家積累實力,國君掌控權力,這是韓非法治理論的核心。這即是用中央集權製來保障兼並統一戰爭的勝利,保障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保障最高統治集團的既得利益。韓非強調權力要集中,不能分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物權》)“要”是指的中央集權,國君要緊緊掌握這種權力。他強調國君掌控權力的必要性,說:“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顯學》)他著眼於“力”,即是富國強兵的國力,也是國君手中的權力。
集一切權力於君主一人,是韓非學說的宗旨。但君主一人絕不能有這種無限的智力,照韓非說:國君一人力不敵眾人,智不勝萬事,與其靠自己不如靠一國。用一國的眼睛看,看得最清楚;用一國的耳朵聽,聽得最明白。所以下君用盡自己的智能,中君能用眾人的力,上君能用眾人的智。用眾人的方法是“聽其言必責(檢查)其用(實用),觀其行必求其功(效果)”(《六反》)。這可以說是在封建專製主義製度下可憐的地主階級“民主”。
毛澤東所處之世爭於社會主義建設,“四化”問題也提出來了。但是他本人認為階級鬥爭還存在,所以他要爭的“氣力”包含晚年的錯誤部分。但是,他認為執政黨要“掌握住國家領導權”,這是沒錯的。
當今之世與韓非的戰國之世大不相同了。是爭於民主與科學,爭於改革與開放,爭於和平與發展;當然也爭於氣力、智謀和道德,不過對其具體內容要做出全新的解釋。《韓非子》至少有一點是可取的,就是立足“當今”社會現實,用新的方法措施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