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魏國、南臨黃河,北靠紫禁山,三十年前由鮮卑族拓跋極攻破洛陽建國號魏!與南朝劉宋相庭二十餘載,早年時有幹戈、自宋武帝西平川蜀南定百越之後,國力一時鼎盛、北魏不敢與之相敵,與秦嶺為界,兩國相安無戰多時。
然兩年前拓跋極病逝、年僅九歲的太子拓跋詢繼位,魏馮太後突然決定從洛陽遷都到黃河以北的平京!其中緣故、眾說紛紜。
魏帝年幼、太後與魏獻王奪權,洛陽太過臨近劉宋都城應天、魏太後怕獻王與應天勾結、裏應外合,於是遷都平京,這是當時最流行的說法。不過、獻王有沒有與宋勾結不知,劉隆想趁機北伐卻也是事實。
宋帝劉隆登基已然十四年,自先帝劉義與北魏劃秦嶺而治已經二十年,然秦嶺以北的龍門、涼城諸城卻一直是劉宋皇朝的心頭之恨!當年劉義沒有趁機北上、是因為劉宋初立、西蜀南越用兵數年、國庫空虧無力再戰,經劉隆修身養性十年、是時候將北伐提上日程,劉隆信誓旦旦、所以當聽到朝廷國庫連年虧空才會大發雷霆,這個節骨眼上、劉宋皇帝可不允許任何差錯,時局有利於宋,劉隆不會不知道!
魏國都城、平京,此時乃劉宋順應十四年八月也是魏帝正隆二年夏末,柳葉飄絮在半空中、化作一團霧散落在淋在拓跋瑤的臉上…
拓跋瑤乃魏少帝拓跋詢的姐姐,馮太後的長女,剛滿十六歲,精絕平京,貌可傾城。魏皇城的紫惠園內,馮太後與拓跋瑤正漫步園中,母女兩一副愁眉苦臉,不勝憂愁。
“母後!女兒不願嫁與那宋帝?聽聞那劉隆年過五旬、嗜血殘暴,女兒不嫁!”
“瑤兒聽話,你是我大魏的長公主,詢兒年幼、咱們孤兒寡母的鬥不過獻王…”
“為什麼要與皇叔鬥?還要拿女兒的幸福當籌碼,嫁與那殘暴的宋帝…”
“瑤兒!為了魏國,為了詢兒,哀家知道你為難,可…”
“就是不嫁、女兒死也不嫁!”
“瑤兒…”
“你們還不快點跟著長公主?”
“是…”
“唉!”
“啟稟太後、郭大人求見!”
“哦?回周寧宮!”
……
“太後多日不見、可想死老夫了!”
“哀家也多有掛念太尉,你這趟涼城可有什麼收獲?”
“嘖嘖嘖…在這還擺太後的威嚴,瞧你、雖貴為太後,卻風韻猶存,把老夫迷得神魂顛倒,快快、正事等會再說,我們…”
“郭太尉!哀家問你話呢!”
太尉郭睿看見馮太後心事重重,這才放下調情之意,回到正經。拓跋極去的早,馮太後不過四十歲都不到,雖育有一子一女、也藏不盡風韻,耐不過兩年的寂寞,為了抗衡拓跋極的弟弟獻王拓跋獻,暗地裏與太尉郭瑞私通,一來可以依靠太尉的擁護保住拓跋詢的帝位,二來可以借郭瑞與拓跋獻的恩怨、借刀殺人,以免後患。
“好啦、好啦!太後,老臣這一趟南下,得到一個消息!”
“快說!”
“應天朝廷新來了一個叫文起的年輕人,他獻計鑿通應天到冀州的運河!”
“這宋國為什麼要鑿運河?”
“不錯,太後你想,劉隆這些年為什麼都按兵不動?”
“太尉之前不是說劉宋朝廷早幾年窮兵黷武、不是不想北上、是無力再戰!”
“這隻是其中一點,劉義是窮兵黷武、連年征戰,所以他劉宋的國土才遠廣闊於我大魏,然自劉隆登基以來,宋國修養調理已十年有餘,為什麼還是遲遲不拿回涼城與龍門之地呢?”
“那是我魏軍在涼城、淮陰等地屯兵五萬,他宋兵拿不下吧!”
“非也、非也!太後婦人之見,我魏軍雖在涼城、淮陰、山陽等城共屯兵五萬、然而此三城相隔近百裏,地遼幅廣,縱有魏兵五萬,分而守之,不可謂毫無破綻。劉顯在青州冀州共屯兵三萬,然青冀兩州相隔不過十裏,若劉顯盡調兩城宋三萬、集中突擊我涼城或其餘一城,太後你看、我魏軍守與不守得住?”
“吸…太尉的意思…宋軍能攻卻不攻,這是為何?”
“太後請聽,縱使劉顯集中兵力奪得一城,然我魏軍畢竟以五萬敵三萬,進可南下拿青州冀州、退可互為犄角破劉顯奪回涼城,所以、他劉顯攻而無果,這些年才相持不下。劉隆這才決定鑿運河!”
“哦?”
“宋軍為何滯而不攻,歸其根源,便是缺兵少糧!攻下了又保不住,若是運河鑿通了!那情況就大有不同,通了運河,劉隆可以源源不斷的往冀州送糧調兵,那時候怕是涼城與龍門就要保不住了!”
“原來是這樣!那太尉說說,我魏國當如何應對!”
“太後、老夫之前不是提議讓長公主嫁與劉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