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成長中的7個故事(2 / 3)

離開大海的小虎鯊還算幸運,一個研究機構把它買了去。放養在人工魚池中的小虎鯊,雖然不自由,卻不愁獵禽。研究人員會定時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魚食。

有一天,研究人員將一片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隔成兩半,小虎鯊卻看不出來。研究人員又把活魚放到玻璃的另一邊,小虎鯊等研究人員放下魚之後,就衝了過去,結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花,什麼也沒吃到。

小虎鯊不氣餒,過了一會兒,看準了一條魚,又衝過去,這一次撞得更痛,差點沒昏倒,當然也沒吃到。休息10分鍾之後,小虎鯊餓壞了,這次看得更準,盯住一條更大的魚,又衝過去。這次情況仍未改變,小虎鯊撞得嘴角流血,它想不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小虎鯊癱在池底思索著。

最後,小虎鯊拚著最後一口氣,再次衝了過去?但是仍然被玻璃擋住,這回撞了個全身翻轉,魚還是吃不到。

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讓它們在池子裏遊來遊去。小虎鯊看著到口的魚食,卻再也不敢去吃了。

是什麼東西限製了小虎鯊,讓那到口的魚食都不敢去吃呢?是限製性信念、限製性指令、生活中的常規、過去負麵經驗總結、習慣的思維定式等限製了他們。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被過去的經驗所限製,有時候我們會不會也像小虎鯊呢?

列夫遇到的小螞蟻

離開辦公桌,複印了一份資料,不過3分鍾時間,一隻螞蟻爬上了列夫剛買的黑森林蛋糕。那蛋糕是列夫的午茶點心,這下享用的興致全無了。列夫拿起叉子把螞蟻取出,然後質問它為什麼破壞他的心情。

渾身沾滿奶油的螞蟻,慢條斯理地回答:

“我餓了,被蛋糕的香味給吸引過來。”螞蟻說,它的食量小,吃不了多少,給它一小角蛋糕,就夠了。

列夫聽了更是火大,不顧形象,指責它:

“你的身份,哪能配得跟我一起吃相同的東西?”

列夫告訴螞蟻,它應該去找殘餘的食物,怎麼可以堂而皇之與他分食。螞蟻說:

“我有我的人格,不想卑微地討生活。”螞蟻一臉委屈地向他說道,它想出人頭地,可是天生的不平等叫它隻能不起眼地過日子,可是它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所以選擇這陌生且危險的城市。

經它這麼一說,列夫軟了:

“你不怕無法適應?”列夫懷疑。

“隻有做過了,才知道怎麼回事。光是害怕,有什麼用?”螞蟻又接著說,它不覺得它的人生隻有一條路可以走,它相信,它的生命充滿了無限可能。

列夫不發一語,心情頓時複雜。

這些年,列夫最大的困境,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卻始終未曾付諸行動,他不懂為何遲疑,或者應該說他怕改變。然而,膽小的人,注定要失去生命中的種種精彩與美麗。因此,他隻能原地打轉,也許不會更壞,但也絕對不會更好。

回過神,列夫有了新的決定,同時準備把整塊蛋糕送給螞蟻。螞蟻謝絕了他的好意,它說,它已經嚐過滋味,想再去試點別的。

麵對改變,我們時常也會像列夫一樣覺得有些不習慣,或者感覺有些壓力,甚至是恐懼,可是我要告訴你:這正是你成長的時刻?重複昨天的行為,隻能得到昨天的結果。如果你不想接受這些不習慣或者壓力,那麼就去做你原來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習慣做的事情,當然你也將一直是過去的你。

鯛魚和蠑螺的對話

一隻鯛魚和一隻蠑螺在海中。蠑螺有著堅硬的外殼,鯛魚在一旁讚歎著說:

“蠑螺啊?你真是了不起呀?一身堅硬的外殼一定沒人傷得了你。”

蠑螺也覺得鯛魚所言甚是。正洋洋得意的時候,突然發現敵人來了,鯛魚說:

“你有堅硬的外殼,我沒有,我隻能用眼睛看個清楚,確知危險從哪個方向來,然後決定要怎麼逃走。”說著,說著,鯛魚便迅速地遊走了。

此刻,蠑螺想,我有這麼一身堅固的防衛係統,還有誰能傷得了我嗎?我還怕什麼呢?便關上大門,等待危險的過去。

蠑螺等呀等的,等了好長一段時間,也睡了好一陣子。這時,它想:危險應該已經過去了吧?蠑螺心裏樂著,想探出頭透透氣,冒出頭來一看,被敵人抓住,扯破喉嚨大叫:

“救命呀?救命呀?”

過了一會,它已躺在水族箱裏,對麵是大街,而水族箱上貼著:蠑螺5元一斤。

生活中,改變無處不在。我沒有權利來改變你,也沒有辦法來改變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固守著一扇隻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無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換句話說,真正改變的決心隻能由你自己作出,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我們隻能透過一個人的價值觀去引導他,而真正做出有效的改變還是來自他自己?朋友,你為你的改變做好準備了嗎?你正在積極地尋找改變的途徑,當然你也做好了改變的準備,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