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體而言,蘇聯和中國是相同的,兩國都是無產階級專政國家。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與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實行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二者在建立與發展過程中,在具體形式與產生的影響方麵出現了差異。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學說,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現,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對其他勞動群眾的領導,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並突出了工農聯盟在無產階級專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受曆史條件的限製,蘇維埃俄國出現了集權製,進而導致官僚主義迅速發展。列寧對二者間的聯係有一定的認識,他主張要堅決革除官僚主義的危害。但是由於列寧去世太早,蘇聯當時針對官僚主義進行的體製改革收獲不大。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由於國內外社會危機都有所激化,斯大林時期蘇聯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之後,盡管蘇聯曆屆領導人都試圖對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這個集權體製作出變革,但是這些變革並沒有觸動蘇聯模式的根本,蘇聯模式的政治體製也就長期地保留了下來。
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與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具有共性也有差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資產階級被列入人民的範圍,他們的政治代表可以參加國家政權,無產階級專政對於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曆史上最廣泛的民主。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得到繼承和發展,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與蘇聯模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差別更加明顯。為了保障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就必須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通過無產階級專政,不斷擴大民主主體的範圍和完善民主的形式,實現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民主,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規律。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根本政治製度,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此外,鄧小平理論確定了“一國兩製”的科學構想。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和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和靈活性。這也為祖國統一大業的最終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一國兩製”是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製度的前提下,對治國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擁護。
作為國體體現和組織形式的政體,在蘇聯是人民代表蘇維埃製度,在中國則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二者相比較,區別主要體現在權力機關是否真正行使權力。蘇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蘇聯最高蘇維埃,目的是要體現人民當家做主。原則上蘇維埃是議行合一的機關。可是由於黨政不分、以黨代政,蘇維埃機關常常不能有效地行使職權,蘇維埃甚至成了通過黨的決議並把黨的決議變成法令的表決機器。如1936年憲法,從修改條文到討論草案都是先黨中央後蘇維埃的順序進行的。蘇聯憲法規定,不經過最高蘇維埃或其主席團同意,對最高蘇維埃代表不得加以逮捕或審判。可在肅反擴大化運動中,許多蘇維埃代表未經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逮捕或處決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作為國家的政體,是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和我國的具體國情相適應的一項根本政治製度。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大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積極探索,勇於實踐,在立法和其他工作方麵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各種法律為骨幹、統一的多層次的法律體係,保證了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實踐證明,它適合中國國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因此,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切實發揮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