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模式的繼承和超越(2)(3 / 3)

另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一戰略任務的提出,是我國對社會主義政治體製認識的新飛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進一步推進,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的任務,強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不久,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了我國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十五大報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進行了係統而明確的闡述,為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和政治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在一些講話中,江澤民多次強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問題。第三代領導集體還構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框架,進一步指明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總體目標、原則、內容、任務和途徑。黨的十六大則進一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二、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製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很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在繼承社會主義文化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要求,使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呈現出巨大的生機與活力。與以往積極學習蘇聯文化意識形態管理體製的做法不同,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文化建設更加重視結合中國國情,在保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全麵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多種文化形式,因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1.我國傳統社會主義文化體製對蘇聯模式文化體製的繼承斯大林繼承和發揮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並將這一理論同蘇聯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形成了蘇聯模式的文化體製。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時,學習和借鑒了其中的一些做法。如關於文化革命的思想,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作為公民的義務教育,把民族文化和無產階級文化結合起來,提高本國的文化水平;提出消滅一切野蠻和不文明現象;提出對幹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等。對蘇聯文化體製的繼承促進了我國文化發展,特別是在借鑒蘇聯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國情進行理論和實踐的開拓和創新,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在理論方麵提出要建立和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確立了中國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強調文化的核心問題是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的問題,提出文化要為人民服務,解決了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強調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闡明了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途徑;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等。這些都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實踐方麵,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的掃盲運動,掀起了學文化的高潮,全社會形成了健康的朝氣蓬勃的道德風尚和文化氛圍;在文藝方麵主要以選拔和培養人才為主,並為戲曲、電影等事業的發展做基礎性工作;科技力量薄弱,全國科技人員不足5萬人,專門科研機構隻有30多個,1955年底全國科技人員發展到40多萬人,專門科研機構超過了800個。到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一支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產生了一批激勵民族自信心的科技、文化成果,這一切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