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綱領,提出了發展先進文化的戰略任務,這是對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並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走向全麵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拓展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首先是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本質上的一致性。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精神文明是相對於物質文明而言,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其次是對文化結構的內涵與外延及功能作出新闡述。文化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和民主法製建設等,這組成了文化本身的內在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政治、經濟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作為有機統一體,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是文化的外延,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就文化的功能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要是發揮導向功能(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輿論導向)和教育功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文化環境。再次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新貢獻,比如提出文化是綜合國力重要標誌的科學論斷;以人為本,加強素質教育,努力促進人們的綜合素質的全麵提高和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人為本,重在建設;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等。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是辯證統一的,這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決定的,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環境和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堅持兩者的辯證統一,既把握了時代脈搏和時代要求、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前進方向,又充分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需要,從而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麵繁榮。
近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集中體現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近些年通過堅持“三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宣傳部門還結合國家、國際上的重大事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際進行的愛國宣傳教育;配合申辦和舉辦奧運會工作進行全民公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製定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此同時,我國實施了“863”等高科技發展計劃,跟蹤著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另外,國家不斷加大對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投入,不但初步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科研隊伍,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另外在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方麵,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這對於提高民族素質、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先進文化建設任務的提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向了新世紀。2000年春天,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並麵向21世紀明確了發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新世紀新階段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創造性地繁榮和發展先進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正成為我們全力解決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製與蘇聯文化體製比較受蘇聯模式文化體製高度集中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文化體製也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蘇聯模式文化體製起過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如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等,但是其所造成的消極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甚至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的形象。這些弊病在中國學習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有所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製的建立,則是對過去中國學習蘇聯模式進行文化建設行為的辯證否定,因而它與蘇聯模式文化體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