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模式的繼承和超越(4)(1 / 2)

蘇聯模式文化體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製在指導思想上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蘇聯,斯大林肯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重大意義,提出要對幹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以提高幹部的覺悟和工作效率。由於這一原因,斯大林時期教育科學文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如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培養高級人才,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等等。在此基礎上,蘇聯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國民經濟實力極大增強,為衛國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然而,斯大林在蘇聯文化建設中有一些做法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雖然他很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教育,但他本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有片麵性。由於他在蘇聯社會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這些片麵認識就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了很大的負麵作用。超越蘇聯當時的發展水平,急於建成社會主義,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這就是蘇聯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出現過的嚴重弊病。脫離實際的思想必然會對現實建設帶來破壞,這是不可避免的。還有,蘇聯存在著大黨大國主義的傾向,將蘇聯模式強加於別國,又片麵地排斥西方的文明和文化成果,這些都阻礙了蘇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領導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他提出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鄧小平理論第一次全麵係統地闡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係列基本問題,闡明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麵與時俱進,提出發展先進文化,即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提出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麵發展,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精神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發展先進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等等。這些都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在新世紀,麵對新情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對於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蘇聯模式文化體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製在實踐上也存在差異。

首先,蘇聯模式文化體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製在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發展文化生活的多樣性的關係上存在差別。

蘇聯模式政治、經濟體製具有高度集中的特點,這決定了蘇聯模式的思想文化體製也具有高度集中的特點。斯大林時期,蘇聯頻繁地用政治鬥爭的方法去處理文化學術爭論,用行政手段去全麵幹預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用黨性的標簽去處理文化生活態度的差別和自然科學研究的分歧,從而導致了輿論高度一律的弊病。這種高度集中的文化體製,影響了蘇聯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嚴重抑製了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與此不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注意做到堅持主流意識形態不動搖和發展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多樣性齊頭並進。堅持主流意識形態不動搖,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製度不動搖,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斷完善社會主義製度,經濟上堅持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文化上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統領全局,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總之,就是堅定地弘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旋律不動搖,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動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更加鞏固。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我國也出現了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組織形式多樣化、物質利益多樣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新情況。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多樣性變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帶來思想文化、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的巨大變化,從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更為複雜的變化情形,進而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意識形態的單一性的發展格局。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伴隨經濟往來的同時,中外各種文化思想、價值觀念的交流、碰撞更加頻繁和明顯,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日趨多樣性。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一方麵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先進文化不動搖,使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有認同感,從而鞏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同時,我國也提倡和尊重人們思想活動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元性”指導和思想觀念的多樣性發展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