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向身邊秘書談:“睢杞戰役”的題目可以改為“睢杞戰役的前前後後”,這樣就把戰役前後的情況都可以包括進去(“睢杞戰役”後改為“豫東戰役”——作者注)。解放戰爭中,濟南戰役是重要的,孟良崮戰役也是重要的。
1982年75歲
1月18日北京市郭新瑞副市長率北京市慰問團前來慰問。
1月23日楊尚昆代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前來看望。
2月19日向身邊秘書談蘇中戰役後的情況,並要求將撤出海安、兩淮、漣水的準確時間查告他。
2月21日中共中央任命粟裕為中央黨史編審委員會委員。
2月22日去看望了正在住院的蕭勁光同誌。
3月6日接見了吉林省軍區副司令張宜友。
3月10日接見了湖南會同楓木樹腳村黨支部書記等三人。聽了關於家鄉情況的介紹。
3月22日接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編導木鐵等同誌,談了華東幾個部隊的情況。
4月30日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淮海千秋》電影編導木鐵等,拍攝粟裕談淮海戰役的情況。同時還拍了一些生活活動鏡頭。
4月回憶魯南戰役的文章《魯南大捷》在《軍事學術》1982年第4期上發表。
5月7日應《淮海千秋》攝製組要求參加了有關淮海戰役的座談會,談了淮海戰役的概況。
5月21日去玉泉山休息、散步。
5月在4月30日和5月7日談淮海戰役的基礎上,又談了幾次有關淮海戰役的情況,後來經楚青整理成《粟裕談淮海戰役》,刊載於1989年《黨的文獻》
第6期和《軍史資料》增刊第1期。文章共歸納了七個方麵的問題。第一點,“淮海戰役發展成為南線戰略決戰並取得勝利的條件,不是一開始就成熟的”,而是形勢的發展、正確的決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敵人的錯誤,而取得的。“所以,必須從戰局變化中,從發展階段中,來研究淮海戰役”。第二點,關於向中央軍委提出舉行淮海戰役建議的考慮,粟裕說:“豫東戰役殲敵九萬多人,證明打大殲滅戰的想法符合實際。解放戰爭以來,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和戰略戰術的變化,我軍殲滅戰不斷向更大規模發展是個客觀規律。這種大殲滅戰發展下去,勢將成為同敵人的戰略決戰。而要進行這種大規模的決戰,必須考慮時機;還要考慮戰場條件和後勤供應條件。對於戰場和後勤供應條件,我考慮在長江以北決戰比在長江以南決戰有利得多,而在長江以北決戰,又以在徐蚌地區為最有利”。“如兵出中原,我軍將處於白崇禧的武漢集團與劉峙的徐州集團之間,桂係(指白崇禧——作者注)可能參戰。為此,在濟南戰役前,我就考慮到打下濟南以後華野向何處出動?1948年8月23日我們在上報軍委的一個電報中指出:‘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占兩淮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濟南戰役敵人援兵沒有來,我們有必要,也有足夠的力量,同敵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較量。所以,我在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1948年9月24日早晨向中央軍委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
第三點,關於在淮海戰役演變為南線戰略決戰過程中個人的考慮,粟裕說:淮海戰役演變為南線決戰的重要條件,一是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在一個戰場進行戰役協同;二是遼沈戰役的勝利。
有了上述這些條件,我覺得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我於11月7日、8日兩次提出,孤立徐州,截斷徐敵陸上退路,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殲滅之的建議,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批準:“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第四點,關於殲滅黃百韜的作戰,粟裕說:“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是一個大仗、硬仗,是由運動戰轉為村落陣地攻堅戰”。我隻講幾個特點:(1)一次戰役殲敵五個軍,“這樣規模的仗我們過去沒有打過”。這“必然帶來兵力使用和戰術、技術等一係列的新問題,增加指揮與作戰過程中的難度”。(2)作戰方式由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3)兄弟部隊的協同。第五點,關於華野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粟裕說:
“中央軍委隨著戰場形勢的不斷變化,對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任務曾作過多次設想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