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在競爭態度上激發高水平——態度是高水平的“熱氣球”(2)(3 / 3)

其次,沒有被安排做分外事的員工,要注意去發掘一些可做的事。

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比如先生們可以主動換換桶裝飲用水。在增進辦公室內人際關係的同時,可能會被一些細心的老板記在心裏,這往往會在分發獎金、提升職位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認真地對待工作,百分之百地投入工作,從來沒有想過要投機取巧,從來不會耍小聰明。工作就意味著責任,崗位就意味著任務。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責任,並沒有絕對的“分內事”和“分外事”。

永遠不向失敗屈服

不向失敗屈服,這是強者絕學,客觀上,失敗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生活內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這樣:成果未見,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可以說,一個人的生活目標越高,越是好強上進,就越容易敏銳地感受到失敗。

當然,失敗有大有小,比如學習上的困難,工作中的不順,同事間的磨擦,戀愛時的波折等,這些都屬不遂意的小事,但積累起來卻會消磨人的銳氣。有些失敗,如高考落榜,招工無名,情場失意,事業不成,幻想破滅,家庭變故等,則往往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使之爆發“人生危險”。

不向失敗屈服,標明的是一種態度,屈服並不能使困難讓步,也消蝕人的意誌。

以利而言,失敗能引導一個人產生創造性的變化,即增強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卓越的科學家威廉·湯姆遜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他的一生:“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年內在科學進步上的奮鬥,就是‘失敗’二字。”可見,失敗成就了他的事業。

當然失敗更有它消極的一麵。

一是失敗會造成心理上的傷痕,可能產生發泄憤怒的情緒:或遷怒於別人、不安;多次失敗後,自信的人也會慢慢失去信心,出現焦慮憂鬱的心境。冷漠,情緒常受其壓抑,會對工作對生活失去熱情,采取冷漠態度。

二是失敗會造成行為上的偏差。合理化:自己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是酸的一樣,給自己找個寬諒失敗的理由,以便心安理得。逃避:逃向幻想世界或生理疾病。壓抑:把可能引起失敗的想法、感情壓抑住,使之變成潛意識。反向:為避免“不好的動機”的暴露,而采取與動機相反的行為,如過分的親切與屈從,背後可能隱藏著憎惡與反抗的動機。

三是失敗會造成行動上的停滯,即發展到某個階段即不再前進了。

改向:在遇到挫折之後改變理想方向,有的會自暴自棄,甚至墮落犯罪。

畸形:生活中常見一些怪僻的人,他們畸形的原因往往是失敗,如失戀造成的對異性的憎恨和疏遠;因直言遭到打擊而變得格外慎言膽小等。

惡習:這與失敗也很有關係。如有的人挨了打罵,於是也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別人,所謂“以惡抗惡”。它一旦成為積習和心理傾向,就會影響自己的發展和人格。

麵對失敗的這些消極性,有人常慨歎:“生活真難啊!”而那些真正懂得生活心理學素質較強的人,會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戰勝失敗,把自己鍛煉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一位哲人曾說過:“迎頭搏擊才能前進,勇氣減輕了對命運的打擊。”無數偉人就是在層層疊疊的困境和失敗中鍛煉了這樣的勇氣和膽識。

生活從它自身的邏輯出發,要求人們增強失敗容忍力。這種能力的高低,一是取決於心理健康。一個心態較好的人無疑他對失敗的意義認識的會更深。二是取決於過去的經驗和學習。一個人經曆的越多,其失敗容忍力也會越高。三是取決於對失敗的知覺判斷。知覺判斷愈符合客觀情況,愈能增強自信心,不易為一時的挫折所折服,也就愈能提高挫折容忍力。

生活從它自身的邏輯出發,要求人們變通進取,從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產生創造性的改變。成功的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補償是一種有用的變通進取方式,在此受到失敗,到彼取得補償,如愛情受到挫折就到事業上補取,身體有缺陷就到創造中補取。試想,生活中可供翱翔的天空是那麼廣闊,可供變通的途徑是那麼眾多,這就像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碰上失敗,胸懷廣闊一些,多設計一些行動方案,在下一次行動中,我們就穩操勝券,為了在失敗麵前表現出強者的風範,我們不妨把自己當做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失敗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為了使生命的“刀”更鋒利些,還要主動地通過失敗的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