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藩鎮隱禍端(1 / 2)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設置了10個節度使,這在唐朝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節度使一職並非唐玄宗開創,唐睿宗時期就已經存在。節度使設立之初,是以保障邊疆安全為前提的。唐初,在擊敗了東突厥以後,對外用兵一直都保持著積極的擴張進攻態勢。但從高宗儀鳳年間開始,到唐睿宗景雲、唐玄宗開元之際,邊疆形勢逐漸發生變化。唐朝邊關用兵由積極擴張轉為守住已開拓的疆土,並加緊邊疆邊區的軍鎮建設。與此同時,少數民族的勢力逐漸壯大,東部地區有東突厥、契丹、渤海國以及代替東突厥而統一漠北的回紇,在西部與西南邊境則有快速興起和發展的吐蕃和南詔,這些少數民族不斷地侵擾邊境。懾於唐王朝的威力,他們所發動的武裝進攻,基本上是突發性小規模的,主要目的在搶掠糧食人畜,雖對唐王朝統治構不成危險,邊關百姓卻不堪其擾。而按照唐朝的原有軍事建製,當遊牧民族襲來時,必須上報中央,由皇帝完成軍事部署。上至軍事行動指揮官的甄選,下至軍需後勤糧草的準備,以及確定出兵人數,都需要皇帝親力親為。但是,當各種準備工作完成以後,前來襲擊的遊牧民族早已經滿載而歸了,朝廷對此也無可奈何。當然,如果唐軍能夠組織大規模的反攻,把威脅較大的遊牧民族打得遠離邊境,在短期內無法發動新的侵擾,也不失為一個有效辦法。否則,根本不可能保證邊境的安寧。節度使的設置,基本上是在這種軍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節度使設立以後,手裏就有了一支直接掌管和使用的機動部隊,皇帝把軍事指揮權直接下放給各節度使,使他們可以隨時根據邊境局勢組織軍事行動,大大增加了邊疆防禦力量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隨著節度使製度的形成和演變,逐漸對唐朝統治產生了一些影響。其中最嚴重的,是導致了唐朝的藩鎮割據局麵。

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出現了政治腐敗,並且每況愈下。尤其是唐玄宗統治後期,他把朝廷事務交給了宰相李林甫、楊國忠處理。李林甫和楊國忠執政期間,搞得朝政腐敗不堪,這為節度使所統轄的割據局麵的出現創造了客觀條件。此時,節度使開始身兼數職。比如身兼采訪使,使州刺史變成了他們的下屬。這樣一來,節度使就不僅掌握了地方的兵權,而且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權。除了采訪使,節度使往往也兼任地方的掌管地方財政的官員和掌管地方營田和屯田的營田使。這樣一來,節度使逐漸集地方軍權、政權、財權於一身,權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

李林甫掌權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陷害邊境的節度使。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就在唐玄宗麵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唐玄宗聽了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安祿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政治舞台的。

安祿山是胡人,原名阿葷山。因為小的時候父親病故,其母便改嫁給突厥安延偃,安祿山便隨繼父姓了安氏,從此改名安祿山。受成長環境影響,安祿山熟練掌握多種胡族語言,長大後,便在邊境上替往來商客充當臨時翻譯。而立之年,安祿山投奔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部下當兵。安祿山驍勇過人,又熟諳山川形勢,所以每次出擊,都能以少勝多,擒獲不少契丹人,因而深受張守珪器重,被其收為養子,並以軍功加員外左騎衛將軍。

安祿山屢建奇功,漸漸有些誌得意滿。736年,安祿山奉張守珪命令,攻打反叛唐王朝的奚人和契丹人,他自恃勇猛,十分輕敵,幾乎造成全軍覆滅。按照大唐律例,安祿山理應處以斬首。但張守珪愛惜人才,就派人將安祿山押往京城長安,交由朝廷處理。唐玄宗見過安祿山後,知道他在邊陲立了很多戰功,又見其身材魁梧,遂起了惜才之意,想要赦免他。此時,張九齡仍任宰相之職,他向唐玄宗諫言:“安祿山身為將領,竟然沒有很好約束自己以致損兵戰敗,按照律法不能不殺。況且微臣閱人無數,臣觀安祿山麵有反相,今日不殺此人,以後必是危害國家的一個禍害呀。”此時的唐玄宗已經認定張九齡有拒賢固位的嫌疑,怎可能聽進去他的一番金玉良言,堅持赦免了安祿山的死罪,隻是免去了他所有的官職,讓其立功贖罪。可憐的唐玄宗渾然不覺間已給自己、給大唐埋了一枚隨時引爆的定時炸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