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幹政、外戚專權、大興土木……晚年的唐玄宗對政事放任自流,使大唐成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空中樓閣”,看似華美,但當安史之亂這個強勁風暴襲來之時,所有的一切瞬間傾塌。安史之亂是大唐悲劇的開始,從此盛唐不再;安史之亂亦是唐玄宗人生悲劇的開始,戰亂使唐玄宗失去了心愛的女人,更失去了帝王之位。
天寶十四載(755)12月,唐朝發生了一件舉國震驚的大事,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在範陽起兵叛亂了,這是唐玄宗在位43年間發生的最大一次叛亂。
對於這次叛亂,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憂的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發生之時,唐玄宗正和楊貴妃等人在驪山華清宮縱情享樂,當宮人上報安祿山叛亂的消息時,起初唐玄宗是持懷疑態度的,他竟可笑地以為這是安祿山的對手為了陷害他而故意編造的謊言。然而當各方皆傳來敵情時,唐玄宗才不得不麵對殘酷的現實,他的“好兒子”安祿山叛變謀反了。而那個歡喜的人,則是外戚楊國忠。不無誇張地說,安史之亂的爆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楊國忠步步緊逼安祿山的結果。唐玄宗晚年,楊國忠和安祿山是他身邊的兩大紅人,頗受唐玄宗的器重。楊國忠和安祿山曾有過一段非常和諧的時期,兩人聯手除去了大奸臣李林甫。此後,楊國忠一躍成為當朝第一宰相,仕途之路達到巔峰。楊國忠非常清楚安祿山能力,很想將其收歸己用。但是安祿山是一個有政治追求的人,絕不肯屈居於一無是處的楊國忠之下,兩個人最終分道揚鑣。失了楊國忠這個政治依托,安祿山的政治生涯並未就此暗淡。45歲的安祿山“厚顏無恥”地拜29歲的楊貴妃為幹媽,憑借著楊貴妃的關係,進一步討得了唐玄宗的歡心,大有取代楊國忠之勢,這讓楊國忠產生了大大的危機感,於是多次在唐玄宗麵前說安祿山的壞話。752年,楊國忠隨唐玄宗到驪山華清宮,一路上,楊國忠屢言安祿山要謀反。為了讓自己的說法更有說服性,楊國忠建議唐玄宗征召安祿山前來麵聖,他斷定安祿山必不會前來。而唐玄宗也正想試試安祿山的忠心,於是按照楊國忠的主意照辦了。殊不知,安祿山早在皇帝身邊安插了眼線,當他收到風聲後,馬不停蹄趕往驪山,向皇帝哭訴:“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節製,恩出常人。楊國忠妒忌,欲謀害臣,臣死無日矣。”唐玄宗越發相信安祿山的一片赤心。楊國忠的預言破產,還被安祿山反咬一口,這讓楊國忠越發堅定除去安祿山的決心。754年,楊國忠先後除掉了安祿山留在長安的內營吉溫、李超、李岱和李方來等人,安祿山在長安城的勢力受到重挫。安祿山本來是想在唐玄宗去世後再起兵的,一方麵是安祿山忌憚著唐玄宗的能力,另一方麵也是念著唐玄宗的知遇之恩,但是無奈楊國忠就像一隻惡犬一樣總是死咬著自己不放,安祿山隻能提前舉兵叛亂。
雖然叛亂時間改變了,但是這場叛亂可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安祿山蓄謀已久,經過了近十年的時間策劃而成的。自從安祿山獲得唐玄宗賞識,他便借口防禦外敵,大肆修築城牆、儲存兵器、囤積糧草,為日後的叛亂做好了充足的物質準備。安祿山還善於網羅各種人才,他先是大量招募少數民族的青年參軍,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而後任用漢族人士高尚、嚴莊幫他出謀劃策,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了一大批精兵,就這樣,安祿山手下的兵將達15萬之多。755年11月8日,安祿山正式亮出旗幟,在範陽起兵,率領15萬精兵,直奔東都洛陽。安祿山正式反叛唐朝,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
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一向精明果斷的唐玄宗也失了主意,急忙找來楊國忠商議對策。這正是楊國忠所樂意見到的結果,楊國忠心裏不無得意:您看,我早說安祿山包藏禍心,想要謀反篡位,您就是不聽,還給他加官封賞,這下嚐到苦頭了吧。現在您總該明白隻有我楊國忠對您才是忠心不二,可昭日月。楊國忠給出的意見是:“安祿山謀反那可是亂臣賊子所為,眾將士肯定是不願意與其同流合汙的,相信過不了幾日,便會有忠義之士直取安祿山的首級,叛亂之危自然可解。”多年疏怠朝政的唐玄宗,竟也相信了楊國忠癡人說夢的連篇鬼話,倉促草率地製定了防禦戰略。唐玄宗根據叛軍的行軍路線,決定做好山西、河南兩地的防禦工作。山西方麵,采用一線三點的部署:以郭子儀、王承業、程千裏為支點,組成一道抗擊叛軍西進的防線。唐玄宗認為防禦的重點應為河南方麵,並在河南方麵設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河南節度使張介然駐守陳留(今河南開封),兵力約為1萬人。陳留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第二道防線,名將封常清保衛東都洛陽,就地募兵6萬。第三道防線,大將軍高仙芝率京師5萬兵,駐守陝郡(今河南三門峽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