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發生後,唐軍與叛軍展開了數次正麵交戰,戰爭結果是唐軍主力一路潰敗,被叛軍打得落花流水,先後失了洛陽、潼關、長安三大城池,而唐玄宗不負責任的出逃,使得唐王朝命懸一線,然而在這生死攸關之際,大將郭子儀帶領部眾英勇作戰,抗擊叛軍,開始了艱難的救國救民之旅。
郭子儀出身於一個中層官吏家庭,通過武舉考試登上政治舞台。749年,郭子儀出任安塞軍使。754年,升任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與朔方節度使。短短五年時間,郭子儀便憑借過人的軍事才能開始在軍中嶄露頭角。然而,真正讓郭子儀大顯身手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原本,朔方節度使另有其人,這個人便是安祿山的族兄安思順。安史之亂爆發後,安思順因為此前曾勸誡過唐玄宗安祿山有謀反之意,讓唐玄宗早作防備,這才免受牽連。但大將軍哥舒翰一直與安思順有嫌隙,所以趁機在唐玄宗麵前說了很多安思順的壞話,致使安思順被停了職,罷了官,最後更是悲慘地丟了性命。郭子儀卻因此撿了個大便宜,替補了朔方節度使的空缺。
郭子儀臨危受命,積極組織東部防禦戰線,以配合唐軍主力部隊作戰。靜邊軍一戰,滅叛軍7000人。郭子儀初戰獲捷,全軍士氣大增,乘勝追擊又相繼攻下了雲中、馬邑等地,打通了東陵關,為繼續東進開辟了道路。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從井陘出發,攻下了常山。常山是通往範陽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如今常山被唐軍占領,叛軍既驚且懼,安祿山急忙派史思明帶領精銳部隊趕回,誓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常山。李光弼部與史思明部雙方實力不相上下,雙方在此僵持了四十餘日,後來郭子儀派兵前來支援,唐軍兵力增至10萬人,雙方在九門展開激烈戰鬥,大敗史思明部。這時,郭子儀向唐玄宗建議:北取範陽,直搗叛軍老巢,以減輕哥舒翰部的壓力。遺憾的是,唐玄宗求勝心切,被叛軍偽裝的假象蒙蔽,下達了一係列錯誤的指令:命哥舒翰出兵迎戰叛軍,導致潼關失守;否決了郭子儀領兵攻打範陽的主張,貽誤了戰機。
756年,馬嵬坡政變,這標誌著唐玄宗時代的終結,肅宗時代的開始。肅宗稱帝後,馬上進行新的軍事部署。首先,肅宗命令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統領精兵5000人趕赴靈武護駕,又從安西招來精兵7000人,隨後又從河北前線召回郭子儀,並冊封其為兵部尚書兼宰相。郭子儀仔細分析了當前戰爭局勢,認為河東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往東可以進東京,往西則可取京都長安。就在郭子儀躊躇不知何時出兵河東,敵方卻傳來利好消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了!原來安祿山患有眼疾,自起兵叛亂以後,視力漸漸減退,最後竟惡化到雙目失明。不僅如此,安祿山還飽受疽病困擾,雙重折磨使得安祿山暴躁易怒,對待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寵臣嚴莊、近侍李豬兒經常無故受牽連被責罰,因而怨氣最大。而安祿山的寵妃段氏育有一子安慶恩,頗受祿山寵愛。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便夥同嚴莊、李豬兒,暗殺了安祿山。安祿山一死,叛軍陣腳大亂,郭子儀趁機率軍進逼河東。因早前郭子儀曾派人秘密潛入河東,意圖在關鍵時刻內應,唐軍的突襲,加上城中內應的策反,打得叛軍措手不及,郭子儀順利攻下河東。郭子儀在平亂中表現出的過人軍事才能,使肅宗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於是擢任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繼續征討叛軍。同年九月,郭子儀率領15萬人馬,逼近長安,與叛軍10萬人在長安西南方展開激戰,大敗叛軍,順利收複長安。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唐軍很快又收複了潼關、洛陽等地,安慶緒敗逃,史思明因不願受安慶緒的管製,假意投降唐軍,被任命為範陽節度使。天下局勢既定,肅宗又得以返回長安,憶及一年前的倉皇出逃,唐肅宗無限唏噓地感慨:“大唐雖然是朕的家國,可實則是由郭愛卿再造的呀!”兩京光複,郭子儀因功封司徒和代國公,從此名揚四海。
為了徹底消滅叛軍,758年9月,唐肅宗調遣朔方郭子儀、北庭李嗣業、河南崔光遠、河東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兵60萬,討伐安慶緒。這是唐建國以來規模數一數二的一次軍事行動,然而唐肅宗一反常態並沒有設立最高軍事指揮官,反而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監察使,協調和指揮戰事。封建社會,皇帝用宦官做“軍容監察使”,其目的就是防範和監督軍隊統領。在統治者看來,淨了身的宦官無法傳宗接代,便不會為了子孫後代而謀取江山。況且奴才總是聽話、為主子盡忠,就是叛逆也掀不起大浪。10月,郭子儀率軍圍攻叛軍戰略要地鄴城,並巧借地形優勢引漳水灌城。叛軍一方麵遭水災之苦,另一方麵鄴城內糧草告急,甚至連老鼠也成了食物被高價兜售。這可是千載難逢的破城良機,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紛紛向魚朝恩建議破城,但被對軍事一竅不通的魚朝恩否決了。從冬天到第二年春天,鄴城一直沒有攻破。而安慶緒允諾讓位向留守範陽的叛將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受降之後再次反唐,率兵13萬自範陽南下救鄴城。第二年3月,郭子儀率領的唐軍與史思明率領的叛軍在安陽河一帶展開激戰。正當激戰之際,狂風驟起,沙石撲麵,根本分不清是敵軍還是自己人,雙方均遭重大損失。經此一戰,郭子儀退向河陽,東都洛陽再次喪失,河北、山西、河南也大片失守。聽到平叛失利的戰報,唐肅宗震怒,唐軍號稱60萬大軍竟然被兵力不到20萬的叛軍打敗,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本來魚朝恩對平叛失利負有很大的責任,但他害怕被問罪,竟將過錯全部推到當時平叛將領中聲望最高的郭子儀身上,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唐肅宗一氣之下罷除了郭子儀的兵權,將其征召回京,以李光弼代為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然而此時正值唐軍與叛軍殊死較量的關鍵時刻,由於郭子儀的失勢,給了叛軍以喘息的機會,得以從頹敗的局勢中調整過來。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自稱“大燕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