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錘鍛(2 / 2)

【注釋】

①鍤(chā):銼刀。本節敘述的製造、種類和用途。

②鐟(zàn):平口鑿。

③紋方成焰:指銼刀上斜紋溝鋒芒如火苗。

④入水健:入水淬火。

⑤朱注所謂鐋(lǜ tānɡ):指宋人朱熹(1130~1200)注《大學》中“如切如磋”時所說“磋以鐋”。鐋,磨骨角用的工具。

⑥香:木工用。

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係命於錨,戰船、海船有重千鈞者。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其三百斤以內者,用徑尺闊砧安頓爐旁,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者,則架木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鐵鏈,兩端錨身,其末皆帶巨鐵圈鏈套,提起捩轉,鹹力錘合。合藥不用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頻撒接口之中,渾合方無微罅。蓋爐錘之中,此物最巨者。

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①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複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爐後以土末入鬆木火矢、豆豉三物掩蓋②,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撚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者,其質皆剛。惟馬尾③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雲。

【注釋】

①鐵尺:此處指拉絲模具,鐵尺中錐成小圓孔,將細鐵條通過此孔抽拉成細鐵線。

②以土末入鬆木火矢、豆豉三物掩蓋:此處指生鐵絲的化學熱處理中的固體滲碳劑。

③馬尾:在福建福州東南。

治銅

凡紅銅升黃①而後熔化造器,用砒升者為白銅器,工費倍難,侈者事之。凡黃銅原從爐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錘。從倭鉛升者,出爐退火性,以受冷錘。凡響銅入錫參和法具《五金》卷成樂器者,必圓成無焊。其餘方園用器,走焊、炙火粘合。用錫末者為小焊,用響銅末者為大焊碎銅為末,用飯粘和打,入水洗去飯,銅末具存,不然則撒散。若焊銀器,則用紅銅末。

凡錘樂器,錘鉦②俗名鑼不事先鑄,熔團即錘。錘鐲③俗名銅鼓與丁寧④,則先鑄成園片,然後受錘。凡錘鍾、鐲皆鋪團於地麵。巨者眾共揮力,由小闊開,就身起弦聲,俱從冷錘點發。其銅鼓中間突起隆泡⑤,而後冷錘開聲。聲分雌與雄,則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數錘者,其聲為雄⑥。凡銅經錘之後,色成啞白,受複現黃光。經錘折耗,鐵損其十者,則銅隻去其一。氣腥而色美,故錘工亦貴重鐵工一等雲。

【注釋】

①紅銅升黃:紅銅(純銅)加爐甘石或鋅煉成銅鋅合金黃銅。

②鉦(zhēnɡ):古代樂器,形似鍾而有長柄,擊之而鳴,並非鑼。

③鐲(zhuó):古代軍中樂器,鍾狀的鈴。作者釋為“銅鼓”,誤。

④丁寧:古代行軍時所用的銅鉦。

⑤泡:塗本作“炮”,今改。

⑥“聲分雌與雄”四句:雌聲指高音調,雄聲為低音調。加重錘打,使銅片變薄,發音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