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殺青(1 / 2)

【提要】本章題為“殺(shài)青”,典出《後漢書·吳祐傳》:“祐父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古以竹簡寫字,先以火烘竹片,叫殺青或汗青。此處轉意為造紙。

本章主要記述造竹紙與皮紙的技術。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技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般認為紙是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所發明,但1949年後的多次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已有了麻紙。到蔡倫時代,麻紙技術有了改進,並研製出皮紙。作者在本章引言中認為紙的發明不應歸功於漢晉時某一個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認為造紙起於上古,否認竹簡和貝葉為紙以前的書寫材料,則是出於誤解。中國唐以前以麻紙為主,宋以後竹紙和皮紙取麻紙而代之,故本章未言及麻紙技術。本章詳於竹紙,從破竹、漚竹、蒸煮、舂搗、抄紙、壓榨和烘幹各個工序及所需設備都有詳細說明,是作者現場調查所得。同時還提到“還魂紙”(再生紙),因皮紙製造與竹紙大同小異,故隻述皮紙原料及加工。本書第一次提供了係統造紙工藝圖,這是很可貴的。閱讀時,可參考王宗沐(1523~1591)的《江西大誌·楮書》篇,後者所述紙的製造更為精工考究,因為是上供用紙。本章未提著名的安徽宣紙,是為遺漏。

造竹紙

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後,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節屆芒種①,則登山砍伐。截斷五、七尺長,就於本山開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②時,則用竹梘通引,不斷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③,加工槌洗,洗去粗殼與青皮(是名殺青),其中竹穰形同苧麻樣。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入楻桶④下煮,火以八日八夜為率。

凡煮竹,下鍋用徑四尺者,鍋上泥與石灰揑弦,高闊如廣中煮鹽牢盆樣,中可載水十餘石。上蓋楻桶,其圍丈五尺,其徑四尺餘。蓋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楬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內洗淨。其塘底麵四維皆用木板合縫砌完,以防泥汙造粗紙者不須為此。洗淨,用柴灰漿過,再入釜中,其中按平,平鋪稻草灰寸許⑤。桶內水滾沸,即取出別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燒滾再淋。如是十餘日,自然臭爛。取出入臼受舂山國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麵,傾入槽內。

凡抄紙槽,上合方鬥,尺寸闊狹,槽視簾,簾視紙。竹麻已成,槽內清水浸浮其麵三寸許,入紙藥水汁⑥於其中形同桃竹葉,方語無定名,則水幹自成潔白。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⑦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傾,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捎繩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氣淨盡流幹。然後以極細銅鑷逐張揭起焙幹。凡焙紙,先以土磚砌成夾巷,下以磚蓋巷地麵,數塊以往,即空一磚。火薪從頭穴燒發,火氣從磚隙透巷,外磚盡熱,濕紙逐張貼上烘幹,揭起成帙。

近世闊幅者名大四連,一時書文貴重。其廢紙洗去朱墨汙穢,浸爛入槽再造,全省從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紙,耗亦不多。南方竹賤之國,不以為然。北方即寸條片角在地,隨手拾起再造,名曰還魂紙⑧。竹與皮,精與粗,皆同之也。若火紙⑨、糙紙、斬竹煮麻,灰漿水淋,皆同前法,唯脫簾之後,不用烘焙。壓水去濕,日曬成千而已。

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錢,故造此者名曰火紙。荊楚⑩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11)晚稻稿所為也。若鉛山(12)諸邑所造柬紙,則全用細竹料厚質蕩成,以射重價。最上者曰官柬,富貴之家通剌(13)用之。其紙敦厚而無筋膜,染紅為吉柬,則先以白礬水染過,後上紅花汁雲。

【注釋】

①芒種:夏令節氣名,6月5日或6日。

②涸(hé):幹枯。

③青竹水浸目的在於通過生物發酵而脫去竹料中之果膠質等雜質。

④楻(hènɡ)桶:蒸煮鍋上的大木桶,內盛要蒸煮的造紙原料。

⑤用堿性草木灰水蒸煮,為的是消除竹料中的木素、色素等雜質,使竹料煮爛。

⑥紙藥水汁:植物粘液,從楊桃藤(Actinitia chinensis Planch)、黃蜀葵(Hibiscusmanihot)中浸出,故紙槽中,作為紙漿的懸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