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殺青(2 / 2)

⑦竹麻:竹纖維。

⑧還魂紙:用廢紙製成的再生紙。

⑨火紙:迷信用紙。

⑩荊楚:指湖南、湖北一帶。

(11)宿田:休耕的隔年田。

(12)鉛山:江西省縣名,以產竹紙而馳名。

(13)通剌:交際時用的名片。

造皮紙

凡楮樹①取皮,於春末夏初剝取。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②,同塘漂浸③,同用石灰漿塗,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稈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

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橫斷④且費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內⑤糊窗格者,曰欞⑥紗紙。此紙自廣信郡⑦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和成,不由後染⑧。其次曰連四紙⑨,連四中最白者曰紅上紙⑩。皮竹(11)與稻稈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帖(12)呈文紙。芙蓉(13)等皮造者統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14)未詳何草木為質,北供帝京,產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三吳(15)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欞紗則數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蕩過,則毛茨不起(16)。紙以逼簾者為正麵,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猶存也。

朝鮮白硾紙,(17)不知用何質料。倭國有造紙不用簾者,煮料成糜時,以巨闊青石複於炕麵,其下爇(18)火,使石發燒。然後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麵,居然頃刻成紙一張,一揭而起。其朝鮮用此法與否,不可得知。中國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19)蠲糨(20)紙,亦桑穰造。四川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

【注釋】

①楮樹:又名,即桑科的構(Broussonitia papyrifera),中國傳統的造韌皮纖維紙的原料。

②這裏提到的是用60%楮皮及40%竹纖維製造的混合原料紙。楮皮可造佳紙,為降低成本,故加入竹纖維。

③同塘漂浸:同樣在塘裏漂浸,不是指在同一塘裏漂浸。

④橫斷:塗本誤“衡斷”,今改。

⑤大內:內府,統治者居住之處。

⑥欞(línɡ):窗上的雕花格子。

⑦廣信郡:今江西上饒地區。

⑧這裏講的是,把五色染料汁投入紙漿槽中,抄出即得色紙,此後便不需再染。但古代也有時在抄成白紙後再行染色。

⑨連四紙:元代人費著的《蜀箋譜》(約1360)雲:“凡紙皆有連二、連三、連四。”連四紙色白質細,又名連史紙或綿連四紙,產於江西、福建等地。

⑩關於明代各類紙的名目,詳見沈榜《宛署雜記》(1593)。

(11)皮竹:塗本作“皮名而竹”,疑“名而”二字為衍文,故刪之。

(12)揭帖:明政府各部直奏皇帝的機密呈文。

(13)芙蓉:錦葵科的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盛產四川,其皮可造紙。

(14)河南所造皮紙,多以楮皮為料。

(15)三吳:古地名,其說不一。明代以蘇州為東吳,潤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合稱三吳。

(16)毛茨不起:表麵不起毛。

(17)朝鮮白硾紙:根據傳世品及文獻記載,朝鮮皮紙多以楮皮、桑皮為料。

(18)爇(ruò):燒。

(19)永嘉:今浙江溫州地區。

(20)蠲糨(juān qiánɡ)紙:溫州出產的潔白堅滑的皮紙。宋人程棨《三柳堂雜識》(約1280)雲:“溫州作蠲紙,潔白堅滑……至和(1054~1055)以來方入貢……吳越錢氏時,供此紙者蠲其賦役,故號蠲[紙]雲。”按蠲即免除賦役,凡貢此紙者可免賦役,可見受到權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