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丹青”古代既指紅與黑兩種顏料,又泛指繪畫顏料或繪畫,如《管子·小稱》:“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又《漢書·蘇武傳》:“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本章所述丹青指顏料,實際上本章主要敘述朱與墨的製造技術。至於其他各色顏料的製造,已散見《五金》、《彰施》及《珠玉》等章,此處隻附列其名目而已。重點是論朱的一節,詳細敘述天然朱砂的產地、開采、加工和從朱砂升煉水銀的方法。又介紹由汞、硫人工合成銀朱的技術,但認為這樣生成的銀朱不能再還原為汞之說則欠妥。有些材料得自《本草綱目》,但對本草家的可信論述卻誤評為“妄說”。在介紹由汞得朱的產率時,作者流露出對質量守恒原理的初步認識,這是一項成就。在談到製墨時,著重介紹鬆煙墨的製造技術,包括除去鬆脂、鬆香和燒煙、掃煙方法,對燒煙的煙室結構和操作給了詳細說明,這是安徽徽州使用的傳統技術。此外,對油煙墨的製造作了簡要敘述。對煙成之後怎樣合墨則略而不及,作者推薦讀者詳閱《墨經》、《墨譜》一類著作。
朱
凡朱砂①、水銀、銀朱②,原同一物③。所以異名者,由精粗老嫩而分也。上好朱砂出辰錦④今名麻陽與西川⑤者,中即孕汞,然不以升煉。蓋光明、箭鏃、鏡麵等砂,其價重於水銀三倍,故擇出為朱砂貨鬻⑥。若以升汞,反降賤值。唯粗次朱砂,方以升煉水銀,而水銀又升銀朱也。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餘丈乃得之⑦,始見其苗,磊然白石,謂之朱砂床。近床之砂,有如雞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藥,隻為研供畫用與升煉水銀者。其苗不必白床,其深數丈即得。外床或雜青黃石,或間沙土,土中孕滿,則其外沙石多自拆裂。此種砂貴州思、印、銅仁⑧等地最繁,而商州⑨、秦州⑩出亦廣也。
凡次砂取來,其通坑色帶白嫩者,則不以研朱,盡以升汞。若砂質即嫩而爍,視欲丹者,則取來時入巨鐵輾槽中,軋碎如微塵,然後入缸,注清水澄浸。過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傾入別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結者,曬幹即名頭朱也。
凡升水銀,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麵二朱,水和搓成大盤條,每三十斤入一釜內升汞,其下炭質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蓋一釜,釜當中留一小孔,釜旁鹽泥緊固。釜上用鐵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繩密纏通梢,仍用鹽泥塗固。鍛火之時,曲溜一頭插入釜中通氣插處一絲固密,一頭以中罐注水兩瓶,插曲溜尾於內,釜中之氣達於罐中之水而止。共鍛五個時辰,其中砂末盡化成汞,布於滿釜。冷定一時,取出掃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機也。(11)
本草胡亂注: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12)
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名銀朱。其法或用磬(13)口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14)即硫黃製造者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青砂頭,裝於罐內。上用鐵盞蓋定,盞上壓一鐵尺。鐵線兜底捆縛,鹽泥固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炷香久(15),頻以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貼於罐上,其貼口者朱更鮮華。冷定揭出,刮掃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出數借硫質而生(16)。
凡升朱與研朱,功用亦相仿。若皇家貴家畫采,則即同辰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凡朱,文房膠成條塊,石硯則顯,若磨於錫硯之上,則立成皂汁(17)。即漆工以鮮物采,唯入桐油調則顯,入漆亦晦也。凡水銀與朱更無他出,其汞海、草汞之說(18),無端狂妄,餌(19)食者信之。若水銀已升朱,則不可複還為汞,(20)所謂造化之巧已盡也。
【注釋】
①朱砂:也稱辰砂或丹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HgS,天然產於石灰岩中。紅色,供作顏色、藥用或提汞的原料。
②銀朱:紅色硫化汞,由汞與硫共熱升華而人工製得,用作顏料。
③原同一物:隻有朱砂及銀朱同為硫化汞,而水銀為單質元素。但朱砂、銀朱均含汞。
④辰錦:辰州與錦州,今湖南麻陽、辰溪一帶。
⑤西川:今四川成都以東地區。
⑥鬻(yù):賣。
⑦穴土十餘丈乃得之:開采朱砂這段文字引自《本草綱目》卷九《石部》“丹砂”條,但該書稱“穴地數十丈始見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