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丹青(2 / 2)

⑧思、印、銅仁:今貴州思南、印江及銅仁等縣。

⑨商州:今陝西商縣。

⑩秦川:今甘肅天水縣。

(11)“凡升水銀”一段:這是作者根據調查結果寫出的,並附有升煉水銀圖,為《本草綱目》等書所無。

(12)“本草胡亂注”三句:指《本草綱目》卷九《石部》“水銀”條引元代人胡演《丹藥秘訣》語:“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從前後文義觀之,還不能評為“胡亂注”。因丹砂分解後汞被升華,需以放在低處的盛水的碗來回收。

(13)磬(qìnɡ):同罄,意思是空。

(14)石亭脂:如作者自注,為硫之別名。由汞與硫製造銀朱的這段文字引自《本草綱目》卷九“銀朱”條,但有所發揮。

(15)三炷香久:燒完三枝香所需的時間。

(16)出數借硫質而生:多出的重量來自硫磺。即用一斤(十六兩)水銀可得朱十七兩五錢,多出的重量是與硫化合而產生的。從這裏可隱約看到作者有了化學變化中質量守恒的初步認識。

(17)立成皂汁:朱在鍚硯上研磨,可能成深灰色的硫化鍚SnS。

(18)汞海、草汞之說:指《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中所說水銀海(自然界存在的水銀湖)和從馬齒莧等植物中提出的汞。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不可斥為“無端狂妄”。

(19)餌(ěr)食者:指煉丹家。

(20)若水銀已升朱,則不可複還為汞: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而且與上文用次朱升煉水銀的敘述相矛盾。

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①,取桐油、清油②、豬油煙為者,居十之一,取鬆煙為者居十之九。凡造貴重墨者,國朝③推重徽郡④人。或以載油之艱,遣人僦居⑤荊襄⑥、辰沅⑦,就其賤值桐油點而歸。其墨他日登於紙上,日影橫射有紅光者,則以紫草⑧汁浸染燈心而燃炷者也。

凡爇油取煙,每油一斤得上煙一兩餘。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燈盞二百副。若刮取怠緩則煙老,火燃質料並喪也。其餘尋常用墨,則先將鬆樹流去膠香,然後伐木。凡鬆香有一毛未淨盡,其煙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凡鬆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

凡燒鬆煙,伐鬆斬成尺寸,鞠篾為圓屋如舟中雨篷式,接連十餘丈。內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節,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燃薪數日,歇冷入內掃刮。凡燒鬆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靠尾一、二節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隻刮取為煙子,貨賣刷印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餘則供漆工、堊工⑨之塗玄⑩者。

凡鬆煙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精愨(11)。其和膠之後,以捶敲多寡分脆堅。其增入珍料與漱金(12)、銜麝(13),則鬆煙、油煙增減聽人。其餘《墨經》(14)、《墨譜》(15),博物者自詳,此不過粗記質料原因而已。

【注釋】

①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此處指墨由燒取桐油、鬆木等所產生的煙灰與膠凝結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碳黑。中國製墨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墨與紙、筆、硯並稱文房四寶,是重要文化用品。

②清油:菜子油。

③國朝:明朝(1368~1644)。

④徽郡:今安徽歙(shè)縣一帶。

⑤僦(jiù)居:旅居。

⑥荊襄:荊州、襄州,今湖北江陵與襄陽。

⑦辰沅:今湖南辰溪與沅陵。

⑧紫草:紫草科草本植物(Lithospermum officinale),根部可作紫色染料。

⑨堊(è)工:粉刷工。

⑩玄:黑色。

(11)精愨(què):純厚。

(12)漱金:指在墨上蕩金字。

(13)銜麝:在墨中加入香料麝香。

(14)《墨經》:例如宋人晁貫之的《墨經》(約1100),敘述墨的曆史和製法。

(15)《墨譜》:這類書名的著作不少,如宋人李孝美《墨譜》(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