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船與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過去一向有“南船北馬”之語。宋應星考慮到“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巨艦”,故寫了本章。他在《宋子曰》這個開場白中,讚美了舟車在交通、貿易和促進城市繁榮方麵的重要作用,歌頌了水手們長年浮海、乘風破浪從事航運的壯舉,認為對舟車的發明創造者應當給以推崇。本章共六節,在《漕舫》節中對內河運輸船“漕船”的構造、尺寸和使用情況給予了特別詳盡的描述,是本章的重點。《海舟》節也主要講運糧船,沒有觸及明初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的龐大艦隊中的寶船,這是個遺漏。其實鄭和寶船才真正體現了明代高度發達的造船技術水平。但作者生活在明末國勢衰微之際,他很難有機會得到這方麵的資料。在《雜舟》節中介紹了南北各地因地製宜的七種船舶,包括江漢課船、三吳浪船、福建清流船、梢篷船、四川八櫓船、黃河滿篷船、廣東黑樓船和黃河秦船等。由於對漕船有了詳細介紹,對了解其他船舶的製造,便可類推。在《車》一節中著重敘述北方四輪大車,附帶談及獨輪車。此處選錄兩節。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產異,來往貿遷,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類哉?人有貴而必出,行畏周行①;物有賤而必須,坐窮負販②。四海之內,南資舟而北資車。梯航③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④何其始造舟車者,不食屍祝之報⑤也。浮海長年,視萬頃波如平地,此與列子⑥所謂禦泠風⑦者無異。傳所稱奚仲⑧之流,倘所謂神人者非耶⑨!
【注釋】
①行畏周行:怕走遠路。
②坐窮負販:因缺乏必需物品,就要販運。
③梯航:梯山航海,翻山渡海。
④使帝京元氣充然:使首都繁榮起來。
⑤食屍祝之報:受到崇拜的報答。
⑥列子: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的道家。
⑦禦泠(línɡ)風:典出於《莊子·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禦,駕馭、乘。泠,輕妙。泠風,清風。塗本誤泠為冷,今改。
⑧奚仲:姓任,傳為車的製造者,夏禹王時任掌管車輛的車正。
⑨倘所謂神人者非耶:如果把這類人稱為值得崇拜的人,有何不妥!
漕舫
凡京師為軍兵集區,萬國水運以供儲,漕舫所由興也。元朝混一①以燕京為大都,南方遠道由蘇州劉家港、海門黃連沙開洋,直達天津,製度用遮洋船。永樂②間因之。以風濤多險,後改漕運③。平江伯陳某④始造平底淺船,則今糧船之製也。
凡船製底為地,枋為宮牆,陰陽竹為覆瓦。伏獅前為閥閱,後為寢堂⑤。桅為弓弩,弦、篷為翼,櫓為車馬,為履鞋,索為鷹雕筋骨,招為先鋒⑥,舵為主帥,錨為紮軍營寨。糧船初製底長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⑦為上,栗⑧次之。頭長九尺五寸,梢長九尺五寸。底闊九尺五寸,底頭闊六尺,底梢闊五尺,頭伏獅闊八尺,梢伏獅闊七尺,梁頭⑨十四座。龍口梁闊一丈,深四尺。使風梁闊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後斷水梁闊九尺,深四尺五寸。兩厫⑩共闊七尺六寸。此其初製,載米可近二千石。交兌每隻止足五百石。
後運軍造者(11)私增身長二丈,首尾闊二尺餘,其量可受三千石。而運河閘口原闊一丈二尺,差可度過。凡今官坐船,其製盡同,第窗戶之間寬其出徑,加以精工彩飾而已。凡造船先從底起,底麵旁靠檣,上承棧,下親地麵。隔位列置者曰梁,兩旁峻立者曰檣。蓋檣巨木者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豎桅位曰錨壇,壇底橫木夾桅本者曰地龍。前後維曰伏獅,其下曰拿獅,伏獅下封頭木曰連三枋。船頭麵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纜索等物。頭麵眉際樹兩木以係纜者曰將軍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後封頭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腳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曰野雞篷。使風時,一人坐篷巔,收守篷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