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長不足則接,其表鐵箍逐寸包圍。船窗前道,皆當中空闕,以便樹桅。凡樹中桅,合並數巨舟承載,其末長纜係表而起。梁為枋牆用楠木、櫧木(29)、樟木(30)、榆木(31)、槐木(32)、樟木春秋伐者,久則粉蛀,棧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33)、櫧木。關門棒用稠木(34)、榔木、櫓用杉木(35)、檜木(36)、楸木(37)。此其大端雲。
【注釋】
①混:統一。
②永樂:明成祖在位年號(1403~1424)。
③漕運:由大運河將糧食解送京師。
④平江伯陳某:指永樂元年(1403)被封為平江伯總督漕運的陳瑄(1365~1433)。
⑤“枋為宮牆”以下三句:作者用日常熟悉的事物通俗地比喻說明船體各部件的作用。枋,方木條。陰陽竹,破成兩半、鑿空中節的竹片,以“⌒⌒⌒⌒⌒”形式疊起放在船上,起瓦片承雨作用。伏獅,頭梁,船首尾頂部的大橫木。閥閱,大門外的兩根柱。
⑥“櫓為車馬”以下四句:繼續對部件作形象比喻。櫓,船漿,搖櫓使船行走,亦可控製航向。(tán qiàn):拉船用的繩索。索:指係錨繩索。招:近船頭的第一柄漿,在小船上可代舵,大船上助舵轉動船頭。
⑦楠:樟科喬木(Phoebe nanmu)。
⑧栗:殼鬥科落葉喬木(Castanea uvlgarik)。
⑨梁頭:指橫貫船身的大梁、兩側肋梁及船底橫梁。
⑩厫(ào):船上的糧倉。塗本誤“敖”,今改。
(11)運軍造者:漕運軍所造者。
(12)石甕橋:石拱橋。
(13)江、漢:長江與漢水。
(14)尺寸全殺:尺寸全縮小。
(15)關捩(liè):操縱轉動的器件,此處指滑輪。
(16)洊(jiàn)至:不斷到來。
(17)軋:壓。
(18)不定向流:不按原來方向流動。
(20)泓:水流。
(21)梢尾:塗本誤為“梢尼”,今改。
(22)偏披水板:船頭縱向可上可下提動的劈水板,共二塊,裝於船體兩側。
(23)界開:用鋸剖木。
(24)雲車:立式起重絞車。
(25)艌(niàn):此處指填充船縫。
(26)溫、台:浙江溫州與台州。
(27)綯(táo)絞:糾絞繩索。
(28)火杖:拖繩,用舊可截斷作火炬。
(29)櫧(zhū)木:殼鬥科喬木(Castanopsis scleropylla)。
(30)樟木:樟科(Cinramomum camphora)。
(31)榆木:榆科(Ulmus pumila)。
(32)槐木:豆科(Sophola japonica)。
(33)榔木:榆科(Ulmus parvilolia)。
(34)稠木:殼鬥科(Lithocarpus glaber)。
(35)杉木:鬆杉科(Cryptomeria japonica)。
(36)檜(ɡuì)木:柏科(Sabina chinnonsis)。
(37)楸木:紫薇科(Catulpa bungei)。
車
凡車行利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①。南方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②交使鐵騎③,戰車遂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日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凡騾車之製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鬥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
凡車輪一曰轅④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見《小戎》朱注⑤,所謂外受輻⑥、中貫軸者。輻計三十片,其內插轂,其外接輔⑦,車輪之中,內集輻⑧外接輞⑨,圓轉一圈者是曰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也。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⑩,皆從軸上受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