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禦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為兩班戰車四馬一班,分驂、服(11)。糾黃麻為長索,分係馬項(12),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旁。掌禦者手執長鞭,鞭以麻為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為之。馬行太緊,則急起踹(13)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禦者急以聲呼,則群馬皆止。凡馬索總係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14)是也。
凡大車飼馬不入肆舍,車上載有柳盤,解索而野食(15)之。乘車人上下皆緣小梯。凡過橋梁中高邊下者,則十馬之中擇一最強力者係於車後。當其下坡,則九馬從前緩曳,一馬從後竭力抓住,以殺其馳趨之勢,不然則險道也。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徐、兗(16)、汴梁之交,或達三百裏者,無水之國所以濟舟楫之窮也。
凡車質惟先擇長者為軸,短者為轂,其木以槐、棗、檀(17)、榆用榔榆(18)為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燒(19),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餘軫、衡、箱、軛,則諸木可為耳。此外,牛車以載芻(20)糧,最盛晉地(21)。路逢隘道則牛頸係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係鈴聲也。
又北方獨輪轅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雇覓之。鞠席其上以蔽風日。人必兩旁對坐,否則欹倒。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五石而止。其駕牛為轎車者,獨盛中州(22)。兩旁雙輪,中穿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駕不欹。其南方獨輪推車(23)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裏而已。其餘難以枚述。但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巨艦,故粗載之。
【注釋】
①辟:消失。
②北膺胡虜:指北方少數民族,此處沿用了傳統的說法,不符合各族團結,這是要注意的。
③鐵騎:騎兵。
④轅:車前駕牲畜的直木。
⑤《小戎》朱注:宋代學者朱熹(1130~1200)注《詩經·秦風·小戎》的“文茵暢轂”句時說,兵車中有飾虎皮坐墊,大車輪轂長一尺五寸。轂(ɡǔ):車輪中心的圓木,可以插軸。
⑥輻(fú):連接輪圈與輪轂的部分。
⑦輔:車輪外增強車輻承載力的兩條直木。
⑧內集輻:塗本誤作“內集輪”,今改。
⑨輞(wǎnɡ):輪圈。
⑩軾:車箱前供人憑倚的橫木。衡:軾下的另一橫木。軫(zhěn):車後橫木。軛:加在牲畜頸上的曲木。
(11)驂(cān)服:四掛馬車由四馬牽拉,最外兩匹叫驂,中間兩匹叫服。
(12)馬項:馬麵上眼與頸間部分。
(13)踹:腳踩。
(14)脅驅:《詩經·秦風·小戎》中有“遊環脅驅”之句,指用皮圈套在馬背上,再以兩根皮條縛在車杠前後,攔住馬的肋骨。
(15)野食:野飼,就地喂馬。
(16)徐:今江蘇徐州。兗:今山東兗州。汴梁:今河南開封。
(17)檀:檀香科喬木黃檀(Santalum alba)。
(18)榔榆:榆科野生落葉喬木(學名為Umus parvifolia)。
(19)久勞則發燒:指軸木因使用過久,借摩擦而發熱。
(20)芻(chú):飼草。
(21)晉地:山西省。
(22)中州:今河南省,地處古代“九州”之中央。
(23)獨輪推車: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項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