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硝製藥,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氣一幹即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鐵碾入石臼⑦,相激火生,則禍不可測。凡硝配定何藥分兩⑧,入黃同研,木灰則從後增入。凡硝既焙之後,經久潮性複生。使用巨炮,多從臨期裝載也。
【注釋】
①官引:指官府發給商販的運銷貨物憑證。
②同母:指同生於大地之上。
③消:消石,硝石之古名。明代以後文獻中作硝石,塗本同此。為統一起見,今作硝石。
④芒硝、馬牙硝、樸硝均指硫酸鈉Na?SO?·10H?O,屬單斜晶係;硝石為硝酸鉀KNO?,屬斜方晶係。二者外形類似,過去在命名上常易混淆,但性質、功用迥異,詳見《本草綱目》卷十一“硝石”條。此處作者所說芒硝、馬牙硝及樸硝指硝酸鉀(硝石),蓋因與硫酸鈉之俗名混用所致。
⑤入水煎煉:掃取硝石後,溶於水中煎煉,再經再結晶而提煉成純態,以製火藥。
⑥萊菔:即蘿卜。硝石再結晶提純時,用蘿卜可起脫色及除去雜質的作用。
⑦研硝不以鐵碾入石臼:可防止產生靜電火花而引起爆炸。一般用木或銅質器具碾碎。
⑧硝配定何藥分兩:配火藥時硝、硫、炭都應有比例,此處作者沒有給出,是為遺漏。欲知其詳,可參閱《武備誌》卷一一九至一二〇。
火器
西洋炮熟銅鑄就,圓形若銅鼓。引放時,半裏之內人馬受驚死平地爇①引炮有關捩②,前行遇坎方止。點引之人反走墜入深坑內,炮聲在高頭,放者方不喪命。紅夷炮鑄鐵為之,身長丈許,用以守城。中藏鐵彈並火藥數鬥,飛激二裏,膺其鋒者為齏粉。凡炮爇引內灼時,先往後坐千鈞力,其位須牆抵住,牆崩者其常。
大將軍、二將軍即紅夷之次,在中國為巨物、佛朗機③水戰舟頭用。三眼銃、百子連珠炮④。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衝土起擊,其身從其炸裂。所謂橫擊,用黃多者引線用礬、油、炮口覆以盆。混江龍⑤漆固皮囊裹炮沉於水底,岸上帶索引機。囊中懸吊火石、火鐮,索機一動,其中自發。敵舟行過,遇之則敗,然此終癡物也。
鳥銃:凡鳥銃長約三尺,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其本近身處,管亦大於末,所以容受火藥。每銃約載配硝一錢二分,鉛鐵彈子二錢。發藥不用信引嶺南製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內處露硝分厘,捶熟苧麻點火。左手握銃對敵,右手發鐵機逼苧火於硝上,則一發而去。鳥雀遇於三十步內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鳥槍行遠過二百步,製方仿佛鳥銃,而身長藥多,亦皆倍此也。
萬人敵⑥,凡外郡小邑乘城卻敵,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懸火炮而癡重難使者,則萬人敵近製隨宜可用,不必拘執一方也。蓋硝、黃火力所射,千軍萬馬立時糜爛。其法用宿幹⑦空中泥團,上留小眼,築實硝黃火藥,參入毒火、神火,由人變通增損。貫藥安信而後,外以木架匡圍,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實其內郭⑧者,其義亦同。若泥團必用木匡,所以防擲投先碎也。敵攻城時,燃灼引信,拋擲城下。火力出騰,八麵旋轉。旋向內時,則城牆抵住,不傷我兵。旋向外時,則敵人馬皆無幸。此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藥之性、火器之方者,聰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⑨,守土者留心可也。
【注釋】
①爇(ruò):點燃。
②關捩(liè):轉動機關。
③大將軍、二將軍:古代大型火炮,又稱虎蹲炮。佛朗機:葡萄牙人製的炮。作者隻列這些火器名目,未加文字說明,欲知其詳及圖形,可參閱《武備誌》卷一二一《虎蹲》炮及《佛朗機》條。
④三眼銃:三管槍,明軍常用火器。百子連珠炮:可旋轉的金屬管炮。二者詳見《武備誌》卷一二二及一二三。
⑤混江龍:一種水雷。
⑥萬人敵:投出後可八方旋轉的炸彈。從文字說明及插圖上看似南宋煙火“地老鼠”,因而屬於旋轉型火箭彈。
⑦宿幹:久幹。
⑧內郭:指內殼或內框。
⑨作者不上十年:指萬人敵火器的研製還不到十年。按此物不見於天啟元年(1621)出版的《武備誌》等書中,可能是崇禎年間發展的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