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章名為《曲蘖》,取自《書經·說命下》:“若作酒醴,爾惟曲蘖”。曲是釀酒用的酒藥,蘖(niè)是古代製甜酒(醴)用的麥芽,二字連用可解作釀酒用的酒母。由於作者在前言中認為“獄訟日繁,酒流生禍”(因酗酒鬧事的案件造成災禍),加之飲酒不是百姓日用必需,故將此章置於全書之末。本章共三節,分別對酒母、神曲(製藥酒用的酒曲)和丹曲(紅曲)在製造時所用的原料種類、數量配比及處理方法作了扼要的敘述。但止限於製成曲時為止,沒有涉及由曲釀酒及酒的蒸餾等下一步工序。有關神曲一節文字較少,內容引自《本草綱目》卷二十五。本章的重點放在丹曲方麵,這是北宋以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是曲工長期精心培育出的曲種。作者詳細記述了丹曲對食物著色和防腐的特殊功用、所用原料及其處理、培養丹曲菌的過程及其間發生的一係列顏色變化以及注意事項等,填充了這方麵文獻記載之不足。書中介紹用明礬水抑製雜菌、培養過程中分段加水、加強室內通風、保持絕對清潔的環境和選用最好的菌種等,都是對中國發明的這種獨特技術的經驗總結。
酒母①
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②,無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古來曲造酒,蘖造醴③,後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並蘖法亦亡。凡曲,麥、米、麵隨方土造,南北不同,其義則一。凡麥曲大、小麥皆可用,造者將麥連皮,井水淘淨,曬幹,時宜盛暑天,磨碎即以淘麥水和作塊,用楮④葉包紮懸風處,或用稻稿掩黃⑤,經四十九日取用。
造麵曲用白麵五斤,黃豆五升,以蓼⑥汁煮爛,再用辣蓼末五兩、杏仁泥十兩,和踏作餅,楮葉包懸與稻秸掩黃,法亦同前。其用糯米粉與自然蓼汁溲和成餅、生黃收用者⑦,掩法與時日亦無不同也。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藥,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近代燕京則以薏苡⑧仁為君,入曲造薏酒。浙中寧、紹⑨則以綠豆為君,入曲造豆酒。二酒頗擅天下佳雄別載《酒經》⑩。
凡造酒母家,生黃未足,視候不勤(11),盥(12)拭不潔,則疵藥數丸動輒敗人石米。故市(13)曲之家,必信著名聞而後不負釀者。凡燕、齊(14)黃酒曲藥,多從淮郡(15)造成,載於舟車北市。南方曲酒釀出即成紅色者,用曲與淮郡所造相同,統名大曲。但淮郡市者打成磚片,而南方則用餅團。其曲一味,蓼身為氣脈,(16)而米、麥為質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為媒合。(17)此糟不知相承起自何代,猶之燒礬之必用舊礬滓雲。
【注釋】
①酒母:釀酒用的酒曲或酒藥。
②信:引子。
③醴(lǐ):甜酒。古代一度用蘖(麥芽)造甜酒,漢以後蘖隻用於製飴,釀酒均用酒曲。故下文說以蘖造醴之法失傳。
④楮(chǔ):桑科木本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Vent.)。
⑤掩黃:掩蓋黴菌的黃孢,保持溫度令其發育良好。
⑥蓼:蓼科草本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
⑦生黃收用:生出黃絨後使用。
⑧薏苡(yì yǐ):禾本科植物薏米(Coix lacryma)。
⑨寧、紹:浙江寧波和紹興。
⑩《酒經》:宋人朱翼中著《北山酒經》,敘述製曲釀酒技術。
(11)視候不勤:看管不勤。
(12)盥(ɡuàn):洗手。
(13)市:賣。
(14)燕齊:河北、山東二省。
(15)淮郡:今江蘇淮安。
(16)蓼身為氣脈:將蓼粉與米麥相混可通氣,以利發酵。
(17)用已成曲、酒糟為媒合:這是製曲加入菌種的技術措施。
神曲①
凡造神曲所以入藥,乃醫家別於酒母者。法起唐時②,其曲不通釀用也。造者專用白麵,每百斤入青蒿③自然汁,馬蓼、蒼耳④自然汁相和作餅,麻葉或楮葉包掩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即曬收之。其用他藥配合,則聽好醫者增入,若無定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