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生活小細節(1 / 3)

1.正確刷牙

牙醫建議,飯後或吃了酸性食物後,可以用水漱口,或喝一小杯牛奶,用牛奶像漱口一樣與牙齒親密接觸,可以幫助清潔口腔、中和食物的酸性、加快牙齒鈣質的恢複過程。

“飯後漱口,早晚刷牙”這個有利於口腔衛生的好習慣相信不少人已經有了,但有許多人仍會問:為什麼我的牙齦還常流血,為什麼還有口臭?為什麼齲齒還是得不到控製?這多半與沒有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有關。

如果餐後刷牙,要等半小時後再刷牙,這時牙齒的保護層已恢複,刷牙就不會損傷牙齒了。

據口腔專家介紹,每顆牙有五個麵,即頰、舌、咬合及兩個鄰麵,這五個麵都能刷到很不容易,因此刷牙的方法和用具很重要。保健牙刷的要求是:刷頭應小,毛束排數不超過3排,毛束孔距不小於1.5毫米;尼龍絲直徑不超過0.3毫米;刷頭短而窄,適宜扭轉上下掃刷;牙刷柄偏彎或直,刷毛成鋸齒狀。正確的方法是豎刷法:牙刷毛束與牙麵成45度角,轉動刷頭,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上下牙列麵來回刷。要想達到理想的刷牙效果,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分區洗刷:全口牙齒可分為上頜牙和下頜牙兩大部分,上下兩部分各自分為左右兩側,每一側再細分為前、中、後三個小區。每個小區僅包括2至3顆牙齒,作為一個刷牙動作的洗刷單位,要求在刷淨一個小區之後,再去洗刷另一個小區。

依次洗刷:既然是分區洗刷,就必須依照一定的次序刷下去。否則就有可能刷淨某一小區,而對另一小區則洗刷不足,甚至遺漏。至於次序的安排可按各人的習慣而定。如先上後下、先外後裏、先左後右等。

三麵洗刷:一般人刷牙的最大缺點是隻刷牙齒的外麵(頰麵),而對舌麵及咬合麵都不給予洗刷。結果牙齒的外表雖然看起來很清潔,但是張開口來仔細往裏檢查,牙齒的舌麵都堆滿了汙物。所謂三麵洗刷,就是要求將頰麵、舌麵、咬合麵都能洗刷到。

重複洗刷:若要徹底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必須在每一個小區的牙麵上來回重複洗刷3至4次,才有可能刷淨牙麵。刷淨全口牙,有一個總的時間要求,即每次刷牙以持續2至3分鍾為宜。

輕輕刷舌:刷舌是為了清潔舌頭,進而也就淨化了口腔,保持舌頭的清潔衛生,這不僅對舌頭本身有好處,也有助於口腔衛生的保持。忘記了舌頭的清潔衛生,隻能說明你的口腔衛生工作做到了一部分而非全部。由於舌頭是隱藏細菌的一個重要場所,舌頭和口腔其他器官組織同處一起,就衛生狀況來說,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尤其是牙齒和舌頭,輕視或忽略哪一方麵都不可能達到完全保持口腔衛生的目的。

2.小衛生間大汙染

高層建築的衛生間排氣道一般都比較狹窄,自然通風的效果差。一旦遇到無風、逆溫天氣,衛生間裏的異味很難排到室外,甚至擴散到室內,汙染室內空氣環境。

現在,很多家庭都比較注意居室的開窗通風。客廳、臥室,甚至廚房都考慮到了,而狹小的衛生間就成了死角。大多數人家的衛生間隻有幾平方米大小,而且浴室與廁所合用。不少居民還將它變成了儲藏室,洗衣機、雜物等都堆放其中,使本來就狹小的衛生間變得更加擁擠。

衛生間的汙染主要來源幾個方麵:一是排泄物的惡臭,淋浴時氡氣增加;二是家電的電磁輻射、裝飾牆、地板磚地放射線;三是清潔劑、化妝品,人體、寵物體垢體味,微生物、黴菌及蟎蟲的汙染。

很少有衛生間設計在朝南的陽麵位置,而且多數沒有窗戶,采光不好,加上不能充分與外界空氣進行交換,極易使細菌、真菌滋生和繁殖。真菌是吸入性為主的變化原,能引起呼吸道過敏。輕者會鼻咽發癢、打噴嚏,重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哮喘不止等症狀,個別人還會因此導致蕁麻疹以及流淚、眼周圍紅腫等眼部過敏症狀。

針對衛生間這些被汙染的情況,可以對症下藥: